•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CO2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代林玉 肖时珍 曾成 闫伟 肖华 邰治钦

代林玉, 肖时珍, 曾成, 闫伟, 肖华, 邰治钦. 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CO2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岩溶, 2021, 40(4): 617-624.
引用本文: 代林玉, 肖时珍, 曾成, 闫伟, 肖华, 邰治钦. 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CO2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岩溶, 2021, 40(4): 617-624.
DAI Linyu, XIAO Shizhen, ZENG Cheng, YAN Wei, XIAO Hua, TAI Zhiqi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CO2 releas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typical dolomite area of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s[J]. CARSOLOGICA SINICA, 2021, 40(4): 617-624.
Citation: DAI Linyu, XIAO Shizhen, ZENG Cheng, YAN Wei, XIAO Hua, TAI Zhiqi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CO2 releas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typical dolomite area of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s[J]. CARSOLOGICA SINICA, 2021, 40(4): 617-624.

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CO2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施秉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岩溶碳汇通量及其土地利用控制”(4167312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与世界遗产保护及山地旅游产业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2606—01]; 贵州师范大学资助博士科研项目“贵州施秉白云岩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GZNUD[2017]12号)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CO2 releas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typical dolomite area of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s

  • 摘要: 以中国南方岩溶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杉木河流域的子流域——黄洲河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区,对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林地、旱地、水田)中的土壤CO2浓度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理化性质。结果显示:(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2的年平均浓度为:水田(21 008×10-6)>林地(9 038×10-6)>旱地(5 660×10-6);(2)一年中林地与旱地的土壤CO2月浓度曲线与月均气温曲线的变化形态具有相似性,年变化规律总体上表现一致:1-7月土壤CO2浓度逐渐升高,8月浓度达到峰值,分别为16 157×10-6和13 458×10-6;(3)水田土壤CO2浓度在1-3月逐渐下降,3月出现最低值11 727×10-6,3-12月逐渐升高,8月开始波动升高,在10月达到峰值(29 993×10-6);(4)白云岩区土壤CO2浓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夏秋高、冬春低);(5)气温、降雨对林地和旱地土壤CO2浓度有显著影响,而对水田土壤CO2浓度影响不显著;(6)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对土壤CO2浓度有一定影响,且土壤pH增高,其土壤CO2浓度也随之增大。

     

  • [1] 袁道先.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J]. 第四纪研究, 2001, 21(3): 223-232.
    [2] 袁道先, 章程.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国际IGCP 379项目最终报告[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3] 李大通, 罗雁.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测量[J]. 中国岩溶, 1983, 10(2): 147-150.
    [4] 刘再华.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对大气CO2沉降的贡献[J]. 中国岩溶, 2000,19(4): 293-300.
    [5] 邱冬生, 庄大方, 胡云锋, 等. 中国岩石风化作用所致的碳汇能力估算[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4, 29(2): 177-182.
    [6] 徐胜友, 蒋忠诚. 我国岩溶作用与大气温室气体CO2源汇关系的初步估算[J]. 科学通报, 1997, 42(9): 953-956.
    [7] 蒋忠诚, 覃小群, 曹建华, 等. 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2碳汇的分区计算[J]. 中国岩溶, 2011, 30(4): 363-367.
    [8] 潘根兴, 曹建华, 何师意, 等. 岩溶土壤系统对空气CO2的吸收及其对陆地系统碳汇的意义: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野外观测和模拟实验为例[J]. 地学前缘, 2000, 7(4): 580-587.
    [9] 王世杰, 刘再华, 倪健, 等.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与环境, 2017, 45(1): 2-9.
    [10] 刘再华, 袁道先, 何师意. 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 地质学报, 1991, 71(3): 281-288.
    [11] 蓝家程, 肖时珍. 岩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与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9): 2633-2640.
    [12] 夏青, 姜光辉, 李科, 等. 桂林峰丛洼地岩溶动力系统CO2特征及变化规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07, 26(5): 79-82.
    [13] 蓝芙宁, 王文娟, 蒋忠诚,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为例[J]. 中国岩溶, 2017, 36(4): 427-432.
    [14] 殷超. 喀斯特地区土壤CO2迁移变化过程及其环境响应分析[D].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15] 赵瑞一, 李建鸿, 董莉莉, 等.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岩溶泉域土壤CO2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 29(1): 81-87.
    [16] 肖时珍. 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化学剥蚀速率及碳汇潜力:以贵州施秉杉木河流域为例[D]. 重庆:西南大学, 2017.
    [17] 李世奇, 熊康宁, 苏孝良, 等.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施秉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0(3): 12-17.
    [18] 张乾柱, 刘子琦, 罗井升, 等.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喀斯特峡谷形态与分布影响分析:以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预选地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6): 114-120.
    [19]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贵州1/25万铜仁市幅(g49c001001)区域地质调查(修侧)报告[R]. 2006.
    [20]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3:147-248.
    [21] 何师意, 徐胜友, 张美良. 岩溶土壤中CO2浓度、水化学观测及其与岩溶作用关系[J]. 中国岩溶, 1997, 16(4):319-323.
    [22]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3] 赵瑞一, 吕现福, 蒋建建, 等. 土壤CO2及岩溶碳循环影响因素综述[J]. 生态学报, 2015, 35(13): 4257-4264.
    [24] 章程. 不同土地利用土下溶蚀速率季节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金佛山为例[J]. 地质论评, 2010, 56(1): 136-140.
    [25] Liu Y, Han S J, Li X F. The contribution of root respiration of Pinuskorai ensisse edlinngs total soil respiration under r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s [J].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 2004,15(3):287-191.
    [26] Jassal R, Black A, Novak 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CO2 concentrations and forest-floor CO2 effluxes[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5, 130(3): 176-192.
    [27] 蓝芙宁, 王文娟, 覃小群, 等.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岩溶区土壤CO2浓度的影响[J]. 中国岩溶, 2011, 30(4): 449-455.
    [28] 赵宁伟, 郜春花, 李建华. 土壤呼吸研究进展及其测定方法概述[J]. 山西农业科学, 2011,39(1): 91-94.
    [29] Rodeghiero M, Cescatti A. Main determinants of forest soil respiration along an elevat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Italian Alp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0, 11(7): 1024-1041.
    [30] 蓝家程, 傅瓦利, 彭景涛,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溶蚀速率及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13, 33(10): 3205-3212.
    [31] 曾思博, 蒋勇军. 土地利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研究综述[J]. 中国岩溶, 2016, 35(2): 153-163.
    [32] 蓝家程, 傅瓦利, 甄晓君, 等. 岩溶山区土壤性质对其土下溶蚀速率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2): 58-62.
    [33] 于伟家, 李雪松, 陈竹君, 等. 氮肥对不同无机碳含量土壤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8): 2493-250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93
  • HTML浏览量:  620
  • PDF下载量:  4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21-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