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何登发1 李德生2 张国伟3 赵路子4 樊春1 鲁人齐1 文竹1.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地质科学, 2011, 46(03): 589-606.
引用本文: 何登发1 李德生2 张国伟3 赵路子4 樊春1 鲁人齐1 文竹1.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地质科学, 2011, 46(03): 589-606.
He Dengfa1 Li Desheng2 Zhang Guowei3 Zhao Luzi4 Fan Chun1 Lu Renqi1 Wen Zhu1.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ulti-cycle superposed Sichuan Bas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2011, 46(03): 589-606.
Citation: He Dengfa1 Li Desheng2 Zhang Guowei3 Zhao Luzi4 Fan Chun1 Lu Renqi1 Wen Zhu1.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ulti-cycle superposed Sichuan Bas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2011, 46(03): 589-606.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542,P618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ulti-cycle superposed Sichuan Basin, China

  • 四川盆地是典型的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的克拉通盆地,在其多套沉积层序中富含天然气,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连续发现了普光、龙岗、合川、新场、九龙山和元坝等多个大气田。揭示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不仅为探讨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奠立重要基础,而且为探索强烈构造活动环境之下油气有效聚集与保存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利用盆地内部最新的地面地质调查、钻探、重磁与地震等油气勘探资料,将周缘板块构造演化、造山带的发展与盆地的沉积充填密切结合,探讨四川盆地及邻区的盆地发展历史及其多旋回叠加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位于中上扬子克拉通之上,在显生宙期间,表现为板块构造围限下的陆内变形与盆地发育过程,即北侧为秦岭洋盆(早古生代为北秦岭洋,晚古生代—三叠纪为南秦岭洋),西南侧为昌宁—孟连洋盆、金沙江—墨江洋盆、甘孜—理塘洋盆(主要为古特提斯洋盆),东南侧为江南—雪峰陆内裂陷带(主要为早古生代裂陷)和西北侧龙门山陆内裂陷带(主要为晚古生代裂陷),这些洋盆或裂陷带的开启与关闭使得四川盆地及邻区经历了原特提斯洋(Z—S)、古特提斯洋(D—T)与新特提斯洋(J—Q)3个演化阶段,每一阶段包括与洋盆打开有关的伸展阶段和与洋盆闭合有关的聚敛挤压阶段,这些构造作用在克拉通内部表现为伸展期(Z—O、D—P—T3x3、J12)盆地与挤压期(S、T3x46、J3—K1)盆地交替发育的特点,体现出盆地发展的旋回性。不同性质的旋回/盆地发生横向复合与垂向叠加形成多旋回盆地相叠加的“层、块”地质结构,受周缘盆—山体系多期构造作用的影响,这种“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结构遭受了强烈改造,对油气聚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457
  • PDF下载数:  185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1-03-28
修回日期:  2011-04-12
录用日期:  2011-07-25
刊出日期:  2011-07-2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