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陕西投资集团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陕西投资集团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项目
摘    要: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演化与聚煤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孔以及测井资料,识别出瓦窑堡组共发育5种岩石类型及17种岩相类型。以区域不整合面、地层颜色突变面和河道下切谷冲刷面等层序地层界面,将瓦窑堡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确定了每个层序的沉积范围、岩相组合及沉积体系。采用单因素作图法,综合考虑沉积相等多因素确定沉积单元边界,恢复了三级层序的沉积格局。瓦窑堡期沉积单元主要为曲流河、冲积平原沉积、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湖泊,自SQ1期至SQ3期,冲积平原、三角洲沉积逐步向湖域推进,滨—浅湖范围逐渐萎缩。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为聚煤作用提供了有利场所,形成了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煤层。从SQ1期到SQ3期,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湖侵体系域,且随着聚煤作用逐渐增强,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逐渐达到平衡,煤层总厚度和单层煤层最大厚度逐渐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富油煤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地质依据。

关 键 词: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聚煤特征  瓦窑堡组  延长群  鄂尔多斯盆地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