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闫臻, 王宗起, 李继亮, 许志琴, 邓晋福. 2012. 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岩石学报, 28(6): 1808-1828.
引用本文: 闫臻, 王宗起, 李继亮, 许志琴, 邓晋福. 2012. 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岩石学报, 28(6): 1808-1828.
YAN Zhen, WANG ZongQi, LI JiLiang, XU ZhiQin, DENG JinFu. 2012. Tectonic settings and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of the West Qinling Terran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8(6): 1808-1828.
Citation: YAN Zhen, WANG ZongQi, LI JiLiang, XU ZhiQin, DENG JinFu. 2012. Tectonic settings and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of the West Qinling Terran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8(6): 1808-1828.

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13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B04B05、2006BAB01A11)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911033、1212011120159)联合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闫臻,男,1970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造山带沉积学研究,E-mail: yanzhen@mail.igcas.ac.cn

  • 中图分类号: P542

Tectonic settings and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of the West Qinling Terran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 西秦岭楔是叠置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并插入祁连和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内部的楔形地质体,以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并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特征,具有增生造山作用的典型特征。这些蛇绿混杂岩带和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均具有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空间演化特征,显示了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海沟具有向南撤退的基本特征。砂岩碎屑组成以及源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楔三叠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古特提斯洋北侧的增生杂岩及岛弧。丰富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和沉积组合以及赋存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均与东昆仑及南秦岭相一致,呈现出相似的岩石组合类型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事实表明,三叠纪时期,东昆仑、西秦岭以及祁连造山带是一个有机整体,自西向东存在一条三叠纪增生岩浆弧。锆石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结果则表明,该增生岩浆弧部分岩浆来自于俯冲增生杂岩的部分熔融。

  • 加载中
  • 图 1 

    西秦岭楔大地构造位置简图

    Figure 1. 

    Tectonic sketch of the West Qinling Terrane

    图 2 

    西秦岭楔及邻区地质图 (根据冯益民等,2002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2004张雪亭和杨生德,2007修改)

    Figure 2. 

    Geological map of the West Qinling Terrane and adjacent area (modified after Feng et al., 2002;CGS and CIGMR, 2004; Zhang and Yang, 2007)

    图 3 

    西秦岭楔三叠系野外露头照片

    Figure 3. 

    Photos of Triassic outcrops from the West Qinling Terrane

    图 4 

    三叠系砂岩显微结构照片

    Figure 4. 

    Microphotography of Triassic sandstones

    图 5 

    石榴子石组成 (a, b) 和铬铁矿构造判别图 (c, d)

    Figure 5. 

    Garnet composition (a, b) and chrome ore tectonic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c, d)

    图 6 

    杂砂岩 (09TRL7) 锆石U-Pb谐和曲线 (a) 和年龄谱图 (b)

    Figure 6. 

    U-Pb zircon concordia (a) and probability plots (b) of greywacke (09TR17)

    图 7 

    三叠系粉砂岩微量元素 (a)、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图 (b) 以及沉积物源区 (c) 和形成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 (d)

    Figure 7. 

    Trace (a) and REE (b) element, source (c), tectonic setting discrimination (d) diagrams of Triassic siltstones

    图 8 

    西秦岭楔晚古生代-三叠纪增生造山作用过程模式图

    Figure 8. 

    Tectonic model of Late Paleozoic-Triassic accretionary orogen in the West Qinling Terrane

  •  

    边千韬, 罗小全, 陈海泓, 赵大升. 1999a. 阿尼玛卿蛇绿岩带花岗-英云闪长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及大地构造意义. 地质科学, 34(4): 420-426

     

    边千韬, 罗小全, 李红生, 陈海泓, 赵大升, 李涤徽. 1999b. 阿尼玛卿山早古生代和早石炭-早二叠世蛇绿岩的发现.地质科学, 34(4): 523-524

     

    边千韬, 罗小全, 李涤徽, 赵大升, 陈海泓, 徐贵忠, 常承法, 高延林. 2001. 青海省阿尼玛卿带布青山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形成环境. 地质学报, 75(1): 45-55

     

    边千韬, Pospelo II, 李惠民, 常承法, 李继亮. 2007. 青海省布青山早古生代末期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岩石学报, 23(5): 925-934

     

    陈亮, 孙勇, 裴先治, 高明, 冯涛, 张宗清, 陈文. 2001. 德尔尼蛇绿岩40Ar-39Ar 年龄: 青藏最北端古特提斯洋盆存在和延展的证据. 科学通报, 46(45): 424-426

     

    陈锐明, 罗根明, 张克信, 林启祥, 寇晓虎. 2009. 青海同仁地区早三叠世晚期风暴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地质通报, 28(1): 63-71

     

    陈岳龙, 李大鹏, 周建, 张宏飞, 刘飞, 聂兰仕, 蒋丽婷, 柳小明. 2008. 中国西秦岭碎屑锆石U-Pb 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地学前缘, 15(4): 88-107

     

    陈岳龙, 周建, 皮桥辉, 王忠, 李大鹏. 2009. 青海共和-花石峡三叠纪碎屑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锆石U-Pb 年龄及地质意义. 地学前缘, 16(2): 161-174

     

    樊光明, 雷东宁. 2007. 祁连山东南段加里东造山期构造变形年代的精确限定及其意义. 地球科学, 32(1): 39-44

     

    丰成友, 李东生, 吴正寿, 李军红, 张占玉, 张爱奎, 舒晓峰, 苏生顺. 2010.东昆仑祁漫塔格成矿带矿床类型、时空分布及多金属成矿作用. 西北地质, 43(4): 10-17

     

    冯益民, 曹宣铎, 张二朋. 2002. 西秦岭造山带-结构、过程及动力学.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1-263

     

    傅晓明, 戴塔根, 息朝庄, 刘伟, 刘旭. 2010. 青海双朋西金铜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及流体来源. 地质找矿论丛, 25(1): 24-29

     

    古凤宝, 吴向农, 姜常义. 1996. 东昆仑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组合及构造环境. 青海地质, (1): 18-36

     

    郭安林, 张国伟, 孙延贵, 程顺有, 姚安平. 2007. 共和盆地周缘晚古生代镁铁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空间分布. 中国科学(D辑), 37(增刊): 249-261

     

    郭安林, 张国伟, 强娟, 孙延贵, 李广, 姚安平. 2009. 青藏高原东北缘印支期宗务隆造山带. 岩石学报, 25(1): 1-12

     

    郭现轻, 闫臻, 王宗起, 王涛, 吴发富, 付长垒, 候可军, 李继亮. 2011. 西秦岭谢坑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区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岩石学报, 27(12): 3811-3822

     

    郝太平. 1990. 龙羊峡地区中酸性火山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西北地质, 4: 24-28

     

    侯青叶, 张宏飞, 张本仁, 赵志丹, 朱云海. 2005. 祁连造山带中部拉脊山古地幔特征及其归属: 来自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地球科学, 30(1): 61-70

     

    江新胜, 潘桂棠, 颜仰基, 李兴振. 1996. 秦、祁、昆交接区三叠纪沉积相格架及构造古地理演化. 四川地质学报, 16(3): 204-208

     

    姜春发, 杨经绥, 冯秉贵等. 1992. 昆仑开合构造.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88

     

    姜春发, 王宗起, 李锦轶. 2000.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54

     

    寇晓虎, 朱云海, 张克信, 施彬, 罗根明. 2007. 青海省同仁地区上二叠统石关组上部火山岩的新发现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意义. 地球科学, 37(1): 45-50

     

    奎明娟, 柏红喜, 古凤宝, 苗国文. 2010. 东昆仑构造岩浆带的划分及晚华力西期-燕山期岩石构造组合.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5): 49-55

     

    赖健清, 安江华, 王雄军, 毛寅, 宋泽友, 曹勇华, 陶斤金, 郭志军, 王晶. 2010. 赛什塘矿区侵入岩的地球化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矿产与地质, 24(5): 460-465

     

    赖绍聪, 张国伟, 杨永成, 陈家义. 1997. 南秦岭勉县-略阳结合带变质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学报, 13(4): 563-573

     

    赖绍聪, 张国伟, 杨永成, 陈家义. 1998. 南秦岭勉县-略阳结合带蛇绿岩与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球化学, 27(3): 283-293

     

    李春昱, 刘仰文, 朱宝清. 1978. 秦岭及祁连山构造发展史. 见: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 区域地质-地质力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74-187

     

    李东生, 奎明娟, 古凤宝, 王建军, 柏红喜, 詹发余, 王发明, 马彦青. 2009. 青海赛什塘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地质学报, 83(5): 719-730

     

    李福东, 张汉文, 宋治杰. 1993. 鄂拉山地区热水成矿模式.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144

     

    李欢, 奚小双, 吴城明, 郑宇, 聊得成. 2010. 青海同仁县江里沟钨-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 地质与勘探, 46(5): 872-879

     

    李继亮. 1992. 中国东南地区大地构造基本问题. 见: 李继亮主编.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16

     

    李继亮,孙枢,郝杰,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1999.论碰撞造山带的分类.地质科学,34(2):129-138

     

    李继亮. 2004. 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地质通报, 23(9-10): 947-951

     

    李王晔, 李曙光, 郭安林, 孙延贵, 张国伟. 2007. 青海东昆南构造带苦海辉长岩和德尔尼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 年龄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对"祁-柴-昆"晚新元古代-早奥陶世多岛洋南界的制约. 中国科学(D辑), 37(增刊): 288-294

     

    林德经. 1983. 青海赛什塘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步探讨. 西北地质, (4): 30-39

     

    刘成东, 莫宣学, 罗照华, 喻学惠, 谌宏伟, 李述为, 赵欣. 2004.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Pb-Sr-Nd-O同位素特征. 地球学报, 24(6): 584-588

     

    刘建平, 赖健清, 谷湘平, 王雄军, 毛寅, 宋文彬. 2012. 青海赛什塘铜矿区侵入岩体地球化学及锆石 LA-ICPMS U-Pb年代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2(3): 622-632

     

    刘增铁, 任家琪, 邬介人, 黄朝晖, 陆海青, 王红英, 张梅芬, 彭兴国, 庞存廉. 2008. 青海铜矿.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91

     

    刘战庆, 裴先治, 李瑞保, 李佐臣, 张晓飞, 刘智刚, 陈国超, 陈有炘, 丁仨平, 郭俊峰.2011a. 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构造带布青山地区两期蛇绿岩的LA-ICP-MS 锆石U-Pb 定年及其构造意义.地质学报, 85(2): 185-194

     

    刘战庆, 裴先治, 李瑞保, 李佐臣, 陈国超, 陈有炘, 高景民, 刘成军, 魏方辉, 王学良, 张刚. 2011b.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早古生代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活动: 来自锆石U-Pb测年级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中国地质, 38(5): 1150-1167

     

    路远发. 1990. 赛什塘-日龙沟矿带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西北地质, (3): 20-26

     

    孟繁聪, 张建新, 杨经绥. 2005. 俯冲的大陆岛弧-柴北缘片麻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证据. 地质学报, 79(1): 46-55

     

    莫宣学, 罗照华, 邓晋福, 喻学惠, 刘成东, 谌宏伟, 袁万明, 刘云华. 2007.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增长. 高校地质学报, 13(3): 403-414

     

    潘桂棠, 陈智梁, 李兴振等.1997. 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17

     

    裴先治,吴汉泉,左国朝.1999.北祁连早古生代俯冲杂岩带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1(1): 9-17

     

    裴先治,张国伟,赖绍聪,李勇,陈亮,高明.2002.西秦岭南缘勉略构造带主要地质特征.地质通报, 21(8-9): 486-494

     

    强娟, 郭安林, 孙延贵. 2007. 宗务隆构造带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168): 98-102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1. 青海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662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7. 青海省岩石地层.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340

     

    邱风岐, 董景深. 1978. 青海赛什塘铜矿区岩浆岩及其成矿特征. 青海地质, (3): 1-19

     

    邱家骧, 曾广策, 王思源, 朱云海. 1995. 青海拉脊山造山带早古生代火山岩. 西北地质科学, 16(1): 69-83

     

    邱家骧, 曾广策, 王思源, 朱云海. 1997. 拉脊山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与成矿.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17

     

    邱家骧, 曾广策, 朱云海, 苏尚国. 1998. 北秦岭-南祁连早古生代裂谷造山带火山岩与小洋盆蛇绿岩套特征及纬向对比. 高校地质学报, 4(4): 393-405

     

    佘宏全, 张德全, 景向阳, 关军, 朱华平, 丰成友, 李大新. 2007. 青海省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中国地质, 34(2): 306-314

     

    史仁灯, 杨经绥, 吴才来, Tsuyoshi I, Takafumi H. 2004.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岛弧火山岩. 地质学报, 78(1): 52-64

     

    宋治杰, 张汉文, 李文明, 张心广, 王维. 1995. 青海鄂拉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西北地质科学, 16(1): 134-144

     

    苏建平, 胡能高, 张海峰, 冯备战. 2004. 中祁连西段黑沟子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成因. 现代地质, 18(1): 70-74

     

    孙延贵, 张国伟, 郑健康, 卢欣祥. 2001. 柴达木地块东南缘岩浆弧(带)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华南地质与矿产, (4): 16-21

     

    孙延贵, 张国伟, 王谨, 詹发余, 张智勇. 2004. 秦-昆结合区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 78(1): 65-71

     

    田生玉. 1999. 青海赛什塘-日龙沟矿田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8(6): 383-387

     

    童海奎, 王树林, 宋生春, 谈生祥, 马秀兰, 黄青华. 2004. 青海省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及其构造环境. 高原地震, 16(2): 38-48

     

    万渝生, 许志琴, 杨经绥, 张建新. 2003. 祁连造山带及邻区前寒武纪深变质基底的时代和组成. 地球学报, 24(4): 319-324

     

    王秉璋, 朱迎堂, 张智勇, 解玉海. 2000a. 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一些特点. 青海地质, (1): 9-17

     

    王秉璋, 张智勇, 张森琦, 朱迎堂, 曹生秀. 2000b. 东昆仑东端苦海-赛什塘地区晚古生代蛇绿岩的地质特征. 地球科学, 25(6): 592-598

     

    王绘清, 朱云海, 林启祥, 李益龙. 2009. 西秦岭同仁隆务峡蛇绿岩矿物成分特征及构造环境. 岩石矿物学杂志, 28(4): 661-667

     

    王绘清, 朱云海, 林启祥, 李益龙, 王坤. 2010. 青海尖扎-同仁地区隆务峡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及意义——来自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 地质通报, 29(1): 86-92

     

    王松, 丰成友, 李世金, 江军华, 李东生, 苏生顺. 2009. 青海祁漫塔格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地质, 36(1): 74-84

     

    王晓云, 杨宝荣, 霍海清, 杨小斌. 2007. 青海省鄂拉山口银铅锌矿的赋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 黄金科学技术, 15(1): 41-44

     

    王毅智, 拜永山, 陆海莲. 2001. 青海南天俊山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青海地质, 29(1): 29-35

     

    王志鹏. 2009. 松潘-阿坝和西秦岭三叠系砂岩组分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5): 465-474

     

    王宗起, 闫全人, 闫臻, 王涛, 姜春发, 高联达, 李秋根, 陈隽璐, 张英利, 刘平, 谢春林, 向忠金. 2009.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地质学报, 83(11): 1527-1546

     

    吴才来, 杨经绥, Ireland T, Wooden J, 李海兵, 万渝生, 史仁灯. 2001. 祁连南缘嗷唠山花岗岩SHRIMP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17(2): 215-221

     

    吴健辉, 丰成友, 张德全, 李进文, 佘宏全. 2010.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斑岩-矽卡岩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29(5): 760-774

     

    吴庭祥. 2010.青海赛什塘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矿产勘查, 1(2): 140-144

     

    徐学义, 何世平, 王洪亮, 张二朋, 陈隽璐, 孙吉明. 2008. 早古生代北秦岭-北祁连结合部构造格局的地层及构造研究事件约束. 西北地质, 41(1): 1-21

     

    徐亚东, 喻建新, 罗根明, 寇晓虎, 陈奋宁. 2007. 青海省同仁县古浪提中上三叠统古浪提组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地球科学, 32(5): 638-650

     

    许志琴, 徐惠芬, 张建新, 李海兵, 朱志直, 曲景川, 陈代璋, 陈金禄, 杨开春. 1994.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俯冲杂岩增生地体及其动力学. 地质学报, 68(1): 1-15

     

    许志琴, 杨经绥, 陈方远. 1996. 阿尼玛卿缝合带及"俯冲-碰撞"动力学. 见: 张旗主编.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北京: 地质出版社, 185-189

     

    许志琴, 李海兵, 杨经绥, 陈文. 2001.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走滑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地质学报, 75(2): 156-164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张建新, 曾令森, 姜枚. 2006.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中国地质, 33(2): 221-238

     

    闫杰, 覃泽礼, 谢文兵, 蔡邦永. 2010. 青海南戈滩-乌龙滩地区多金属地质特征与找矿潜力. 黄金科学技术, (4): 22-26

     

    闫全人, 王宗起, 闫臻, 向忠金, 陈隽璐, 王涛. 2007. 秦岭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蛇绿岩块-铁镁质岩块的SHRIMP年代及其意义. 地质论评, 53(6): 755-764

     

    闫臻, 边千韬, Korchagin OA, Pospelov II, 李继亮, 王宗起. 2008. 东昆仑南缘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的源区特征: 来自碎屑组成、重矿物和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岩石学报, 24(5): 1068-1078

     

    杨经绥, 刘福来, 吴才来, 万渝生, 张建新, 史仁灯, 陈松永. 2003. 中央碰撞造山带中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 来自含柯石英锆石的定年证据. 地质学报, 77(4): 463-477

     

    杨经绥, 王希斌, 史仁灯, 许志琴, 吴才来. 2004a.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缘德尔尼蛇绿岩: 一个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壳. 中国地质, 31(3): 225-239

     

    杨经绥, 史仁灯, 吴才来, 陈松勇. 2004b.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厘定-罗迪尼亚大陆裂解的证据? 地质通报, 23(9-10): 892-898

     

    杨经绥, 许志琴, 李海兵, 史仁灯. 2005.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古特提斯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体系岩石矿物学杂志, 24(5): 369-380

     

    杨经绥, 许志琴, 马昌前, 吴才来, 张建新, 王宗起, 王国灿, 张宏飞, 董云鹏, 赖绍聪. 2010.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中国地质, 37(1): 1-11

     

    殷鸿福, 张克信. 1998.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地球科学, 23(5): 438-442

     

    曾建元, 杨宏仪, 万渝生, 刘敦一, 温大任, 林宗祺, 董国安. 2006. 北祁连山变质杂岩中新元古代(~775Ma) 岩浆活动记录的发现: 来自SHRIMP 锆石U-Pb定年的证据. 科学通报, 51(5): 575-581

     

    詹发余, 古凤宝, 李东生, 曹连强, 奎明娟. 2007. 青海东昆仑埃达克岩的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 地质学报, 81(10): 1352-1368

     

    张帆, 刘树文, 李秋根, 王宗起, 韩以贵, 杨恺, 吴峰辉. 2009. 秦岭西坝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5): 833-840

     

    张国伟, 梅志超, 周鼎武, 孙勇, 于在平. 1988.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于演化. 见: 张国伟主编.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16

     

    张国伟, 张本仁, 袁学诚等. 2001.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855

     

    张国伟, 郭安林, 姚安平. 2004.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11(3): 23-32

     

    张宏飞, 陈岳龙, 徐旺春, 刘荣, 袁洪林, 柳小明. 2006. 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岩石学报, 22(12): 2910-2922

     

    张建新, 许志琴, 陈文, 徐惠芬. 1997.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的时代探讨. 岩石矿物学杂志, 16(2): 112-119

     

    张克信, 林启祥, 朱云海, 殷鸿福, 骆满生, 陈能松, 王国灿. 2004.东昆仑东段混杂岩建造时代厘定的古生物新证据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中国科学(D辑), 34(3): 210-218

     

    张克信, 朱云海, 林启祥, 寇晓虎, 樊光明, 陈奋宁, 罗根明. 2007.青海同仁地区隆务峡地区首次发现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 地质通报, 28(1): 63-71

     

    张雪亭, 杨生德. 2007. 青海省板块构造研究——1100万青海省大地构造图说明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21

     

    张智勇, 殷鸿福, 王秉璋, 王瑾, 张克信. 2004. 昆秦接合部海西期苦海-赛什塘分支洋的存在及其证据. 地球科学, 29(6): 691-696

     

    张宗清, 唐索寒, 张国伟, 杨永成, 王进辉. 2005. 勉县-略阳蛇绿混杂岩带镁铁质-安山质火山岩块年龄和该带构造演化的复杂性. 地质学报, 79(4): 531-539

     

    赵江天, 杨逢清. 1991. 甘肃合作地区早、中三叠世盆地-斜坡沉积环境分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5): 27-34

     

    中国地质调查局,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004.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 成都: 地图出版社

     

    朱云海, 林启祥, 贾春兴, 王国灿. 2005. 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科学(D辑), 49(1): 88-96

     

    左国朝, 吴汉泉. 1997. 北祁连中段古生代双向俯冲-碰撞造山模式剖析. 地球科学进展, 12(4): 315-323

  • 加载中

(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666
  • PDF下载数:  1193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2-02-21
修回日期:  2012-05-07
刊出日期:  2012-06-01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