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侵入体的岩石学标志

罗照华, 卢欣祥, 许俊玉, 刘翠, 李德东. 成矿侵入体的岩石学标志[J]. 岩石学报, 2010, 26(8): 2247-2254.
引用本文: 罗照华, 卢欣祥, 许俊玉, 刘翠, 李德东. 成矿侵入体的岩石学标志[J]. 岩石学报, 2010, 26(8): 2247-2254.
LUO ZhaoHua, LU XinXiang, XU JunYu, LIU Cui, LI DeDong. Petrographic indicators of the ore-bearing intrusions[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0, 26(8): 2247-2254.
Citation: LUO ZhaoHua, LU XinXiang, XU JunYu, LIU Cui, LI DeDong. Petrographic indicators of the ore-bearing intrusions[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0, 26(8): 2247-2254.

成矿侵入体的岩石学标志

  • 基金项目:

    中俄合作基金项目(40911120079,RFBR-GFEN08-05-9222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6BAB07B08)、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0911028)和河南省地质矿产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6417)

Petrographic indicators of the ore-bearing intrusions

  • 侵入体的含矿性是资源勘查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确定含矿性的宏观标志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因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岩石学研究主要关注含少量水体系或干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却主要与流体有关,所取得的岩石学认识常常不适应矿区的地质实际。本文基于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分析了熔浆-流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可能影响,指出在大量流体参与的情况下,成岩过程将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并留下显著的岩石学标志。流体的增减可以导致岩浆密度和黏度的巨大变化,也导致熔浆固相线温度和首晶区矿物相类型和共结成分的变化,因而侵入岩结构构造特征可反映流体参与成岩过程的程度,并指示侵入体的成矿潜力。熔浆与流体的分离导致岩浆黏度增加和快速固结,达到临界值后必然圈闭部分含矿流体于颗粒之间和内部,因而含有造矿矿物的共结结构和浸染状构造确定性地指示了含矿流体通道的位置。多晶体岩浆的流变学特征与多斑斑状结构在矿区的广泛出现是一对线性系统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用含矿流体的突然大规模注入来解释。据此,可以认为多斑斑状是大部分成矿金属仍保留在侵入体内的可靠标志。此外,文章还提供了另外几个辅助性标志,可用于综合分析侵入体的含矿潜力。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大量流体参与的成岩过程是一种非线性过程,可以产生一系列特殊的结构构造,对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102
  • PDF下载数:  798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0-04-01
修回日期:  2010-06-01
刊出日期:  2010-08-31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