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走滑断裂对青藏高原地体构架的改造

许志琴, 李海兵, 唐哲民, 戚学祥, 李化启, 蔡志慧. 大型走滑断裂对青藏高原地体构架的改造[J]. 岩石学报, 2011, 27(11): 3157-3170.
引用本文: 许志琴, 李海兵, 唐哲民, 戚学祥, 李化启, 蔡志慧. 大型走滑断裂对青藏高原地体构架的改造[J]. 岩石学报, 2011, 27(11): 3157-3170.
XU ZhiQin, LI HaiBing, TANG ZheMin, QI XueXiang, LI HuaQi, CAI ZhiHui.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rrain structures of the Tibet Plateau through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s.[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11): 3157-3170.
Citation: XU ZhiQin, LI HaiBing, TANG ZheMin, QI XueXiang, LI HuaQi, CAI ZhiHui.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rrain structures of the Tibet Plateau through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s.[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11): 3157-3170.

大型走滑断裂对青藏高原地体构架的改造

  •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0921001)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研究项目(1212011121275、1212010610105)联合资助.

详细信息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rrain structures of the Tibet Plateau through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s.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XU ZhiQin, E-mail: xzq@ccsd.cn
  • 青藏高原的大型走滑断裂有13条,已确定的大型韧性走滑断裂主要形成于3个时期:早古生代、印支期和新生代以来。印度/亚洲碰撞(60~50Ma)以来形成的大型韧性走滑构造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而且主要在喜马拉雅山链的东、西两侧,如西侧的喀喇昆仑和恰曼韧性右行走滑断裂,东侧的鲜水河-小江和哀牢山-红河韧性左行走滑断裂、崇山-澜沧江、嘉黎-高黎贡山和萨盖韧性右行走滑断裂等。主要的变形特征表现为早期具有地壳深部的韧性走滑剪切带性质,在后期抬升过程中,由韧性→韧脆性→脆性应变转化;而在青藏高原北部,表现为古韧性走滑剪切带的再活动,如阿尔金-康西瓦、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以及新生的脆性断裂,如海源左行走滑断裂等。本文在青藏高原13条大型走滑断裂研究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不同时期的大型走滑断裂,以及它们在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及碰撞造山中的作用,包括走滑断裂与走滑型褶皱造山、走滑断裂与挤压/转换型造山、走滑断裂与挤压盆-山体系、走滑断裂与地体相对位移和走滑断裂与地体的侧向挤出, 以及走滑断裂与构造结的形成。
  • 加载中
  • [1]

    方维萱,胡瑞忠,谢桂青,苏文超.2002.云南哀牢山地区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及其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6(1):53-61

    [2]

    国家地震局"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课题组.1992.阿尔金活动断裂带.北京:地震出版社,1-340

    [3]

    姜春发,杨经绥,冯秉贵等.1992.昆仑开合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 1-224

    [4]

    李海兵,杨经绥,许志琴,吴才来,万渝生,史仁灯, Liou JG, Tapponnier P, Ireland TR. 2001. 阿尔金断裂带印支期走滑活动的地质及年代学证据. 科学通报,46(16):1333-1338

    [5]

    李海兵,杨经绥,许志琴,孙知明,Tapponnier P, Van Der Woerd J,Meriaux A. 2006.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地学前缘, 13(4):59-79

    [6]

    戚学祥,张建新,李海兵,蔡金朗. 2004. 北祁连南缘右行韧性走滑剪切带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地学前缘, 11(4):469-479

    [7]

    宋方敏,汪一鹏,俞维贤等. 1998. 小江活动断裂带.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237

    [8]

    吴宣志,吴春玲,卢杰. 1995. 利用深地震反射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地球物理学报, 38(增刊 II):29-35

    [9]

    徐锡伟,陈文彬,于贵华等.2002.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塞湖地震(Ms 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地震地质,24(1):1-14

    [10]

    许志琴,杨经绥,张建新等.1999.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地质学报. 73(3):193-205

    [11]

    许志琴,李海兵,杨经绥. 2006.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地学前缘,13(4): 1-17

    [12]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 2007.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和碰撞动力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1-458

    [13]

    许志琴, 蔡志慧, 张泽明, 李化启, 陈方远, 唐哲民. 2008.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构造及组构运动学. 岩石学报, 24(7): 1463-1477

    [14]

    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 2009.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岩石学报,25(7):1529-156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167
  • PDF下载数:  899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1-08-01
修回日期:  2011-09-25
刊出日期:  2011-11-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