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卡尼期)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淹没过程与动力机制

李勇, 苏德辰, 董顺利, 孙玮, 杨荣军, 刘树根, 颜照坤, 闫亮.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卡尼期)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淹没过程与动力机制[J]. 岩石学报, 2011, 27(11): 3460-3470.
引用本文: 李勇, 苏德辰, 董顺利, 孙玮, 杨荣军, 刘树根, 颜照坤, 闫亮.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卡尼期)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淹没过程与动力机制[J]. 岩石学报, 2011, 27(11): 3460-3470.
LI Yong, SU DeChen, DONG ShunLi, SUN Wei, YANG RongJun, LIU ShuGen, YAN ZhaoKun, YAN Liang. Dynamic of drowning of the carbonate ramp and sponge build-up in the early stage (Carnian)of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Late Triassic, China.[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11): 3460-3470.
Citation: LI Yong, SU DeChen, DONG ShunLi, SUN Wei, YANG RongJun, LIU ShuGen, YAN ZhaoKun, YAN Liang. Dynamic of drowning of the carbonate ramp and sponge build-up in the early stage (Carnian)of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Late Triassic, China.[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11): 3460-3470.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卡尼期)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淹没过程与动力机制

  •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03013、40372084、40841010、4117216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1268)和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 (SK-0801) 联合资助.

详细信息

Dynamic of drowning of the carbonate ramp and sponge build-up in the early stage (Carnian)of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Late Triassic, China.

More Information
  •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分布于扬子克拉通西缘,属于印支期造山楔构造负载驱动的挠曲型前渊凹陷。其中卡尼期马鞍塘组是分布于底部不整合面之上的第一套地层单元,记录了前缘隆起边缘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构建和淹没过程。据钻孔揭示马鞍塘组的最大厚度超过250m,显示为西北厚东南薄的楔形结构,从北西向南东依次分布了深水盆地、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和浅水滨岸带等沉积物类型。其中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分布于前陆盆地的远端,呈面向西的条带状展布,其走向线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大致平行。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厚度介于30~100m 之间,由北西向南东变薄。在垂向上,马鞍塘组由3部分构成,下部为鲕粒滩和生物碎屑滩,中部为海绵礁,上部为黑色页岩,显示为向上变细、变深的沉积序列。在Li et al.(2003)盆地模拟的基础上,本次对卡尼期前陆盆地的沉降速率、沉积速率、海绵礁生长速率、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进行了定量计算,其中沉降速率为0.10mm·a-1、沉积速率为0.04mm·a-1、海绵礁生长速率为0.03mm·a-1、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介于0.01mm·a-1~0.05mm·a-1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在卡尼期早期,相对海平面处于初始上升阶段,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小,盆地处于欠补偿状态,沉积了碳酸盐缓坡型鲕粒滩和生物碎屑滩;在卡尼期中期,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等于海绵礁生长速率,海绵礁持续保持垂直向上的生长状态,形成了高度达100余米的塔礁;在卡尼期晚期,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海绵礁生长速率,礁顶的水深逐步变大,导致礁体被淹溺致死,从而在卡尼期形成了鲕粒灰岩滩-生物碎屑滩-海绵礁灰岩-页岩的向上变细、变深的沉积序列,显示了前陆盆地早期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生长并被淹没的特有模式。本次研究成果表明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底部不整合面和碳酸盐缓坡、海绵礁的淹没过程是扬子板块西缘印支期造山楔逆冲构造负载的挠曲变形的产物,显示了在卡尼期松潘-甘孜残留洋盆的迅速闭合和造山楔构造负载向扬子板块的推进过程。
  • 加载中
  • [1]

    郭正吾. 1997.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57

    [2]

    李勇,曾允孚,伊海生.1995.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1

    [3]

    李勇,周荣军, Densmore AL等.2006b.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 北京:地质出版社,1-100

    [4]

    李勇, Allen PA, 周荣军等.2006c.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地质学报,80(8):1101-1109

    [5]

    李勇,贺佩,颜照坤等.2010.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4): 401-412

    [6]

    李勇,苏德辰,董顺利等.2011.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 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的转换.岩石学报,27(8):2113-2422

    [7]

    刘和甫,梁惠社,蔡立国.1994.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地质学报,68(2):101-118

    [8]

    刘树根.1993.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7-117

    [9]

    刘树根,杨荣军,吴熙纯等.2009.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30(5):556-566

    [10]

    吴熙纯.2009.川西北晚三叠世卡尼期硅质海绵礁-鲕滩组合的沉积相分析.古地理学报,11(2):125-143

    [11]

    许志琴,侯立玮,王宗秀. 1992.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47

    [12]

    杨荣军,刘树根,吴熙纯等.2009.川西上三叠统海绵生物礁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地球学报,30(2):227-23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535
  • PDF下载数:  461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1-05-01
修回日期:  2011-10-18
刊出日期:  2011-11-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