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

王保弟, 陈陵康, 许继峰, 刘鸿飞, 陈建林, 康志强. 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J]. 岩石学报, 2011, 27(6): 1662-1674.
引用本文: 王保弟, 陈陵康, 许继峰, 刘鸿飞, 陈建林, 康志强. 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J]. 岩石学报, 2011, 27(6): 1662-1674.
WANG BaoDi, CHEN LingKang, XU JiFeng, LIU HongFei, CHEN JianLin, KANG ZhiQiang. Identification and petrogenesis of potassic volcanic rocks with 'ultrapotassic' characteristics from Maqiang area in Lhasa block[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6): 1662-1674.
Citation: WANG BaoDi, CHEN LingKang, XU JiFeng, LIU HongFei, CHEN JianLin, KANG ZhiQiang. Identification and petrogenesis of potassic volcanic rocks with "ultrapotassic" characteristics from Maqiang area in Lhasa block[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6): 1662-1674.

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

  •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09CB421004、2009CB421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3033、40930316、40872055)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YW-Q04-2)联合资助.

Identification and petrogenesis of potassic volcanic rocks with "ultrapotassic" characteristics from Maqiang area in Lhasa block

  •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等的超钾质火山岩成分特征,但其高的MgO含量是因岩石中含有后期蚀变矿物白云石所致,因此它们是具有"超钾质岩"成分特征的钾质岩。这套火山岩与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沿着南北向地堑产出的钾质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同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LREE及LILE、亏损HFSE,高度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比值和较低的εNd(t),指示其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麻江地区约21Ma钾质岩的识别可能使人们重新认识有关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从西向东的演化特征,揭示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可能是近同时发生。同时本文认为麻江钾质岩的形成以及拉萨地块南北向裂谷系统的形成演化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断离有关。
  • 加载中
  • [1]

    陈建林, 许继峰, 康志强, 王保弟. 2006. 青藏高原西部措勤县中新世布嘎寺组钾质火山岩成因. 岩石学报, 22(3): 585-594

    [2]

    陈建林, 许继峰, 康志强, 王保弟. 2007. 青藏高原西南部查孜地区中新世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地球化学, 36(5): 437-447

    [3]

    陈建林, 许继峰, 康志强, 王保弟. 2008. 青藏高原南部与北部新生代高镁钾质岩地球化学对比:南北地幔源区差异. 岩石学报, 24(2): 211-224

    [4]

    陈建林, 许继峰, 王保弟, 康志强. 2010.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新生代超钾质岩与南北向地堑成因关系. 岩石矿物学杂志, 29(4): 341-354

    [5]

    丁林, 张进江, 周勇, 邓万明, 许荣华, 钟大赉. 1999. 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的记录:藏北超钾质及钠质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学报, 15(3): 408-421

    [6]

    丁林, 岳雅慧, 蔡福龙, 徐晓霞, 张清海, 来庆洲. 2006. 西藏拉萨地块高镁超钾质火山岩及对南北向地堑形成时间和切割深度的制约. 地质学报, 80(9): 1252-1261

    [7]

    侯增谦, 赵志丹, 高永丰, 杨志明, 江万. 2006. 印度大陆板片前缘撕裂与分段俯冲:来自冈底斯新生代火山-岩浆作用证据. 岩石学报, 22(4): 761-774

    [8]

    江元生, 周幼云, 王明光, 谢云喜, 李建兵, 彭波. 2003. 西藏冈底斯山中段第四纪火山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地质通报, 22(1): 16-20

    [9]

    蓝江波, 徐义刚, 杨启军, 黄小龙. 2007. 滇西高黎贡带~40Ma OIB型基性岩浆活动:消减特提斯洋片与印度板块断离的产物?岩石学报, 23(6): 1334-1346

    [10]

    廖思平, 陈振华, 罗小川, 邹爱建. 2002. 西藏当惹雍错地区白榴石响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地质通报, 21(11): 735-738

    [11]

    刘颖, 刘海臣. 1996. 用ICP-MS准确测定岩石样品40余种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25(6): 552-558

    [12]

    马润则, 刘登忠, 陶晓等. 2002. 西藏措勤地区发现第三纪富钾岩浆岩. 地质通报, 21(11): 728-731

    [13]

    马润则, 刘登忠, 赵兵. 2008. 冈底斯西段第四纪钾质火山岩的发现及赛利普组的建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1): 87-92

    [14]

    邱华宁. 2006. 新一代Ar-Ar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趋势: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Ar-Ar实验室为例. 地球化学, 35(2): 133-140

    [15]

    孙晨光, 赵志丹, 莫宣学, 朱弟成, 董国臣, 周肃, 董昕, 谢国刚. 2007.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中新世赛利普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岩石学报, 23(11): 2715-2726

    [16]

    孙晨光, 赵志丹, 莫宣学, 朱弟成, 董国臣, 周肃, 陈海红, 谢烈文, 杨岳衡, 孙金凤, 于枫. 2008. 青藏高原西南部赛利普超钾质火山岩富集地幔源区和岩石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制约. 岩石学报, 24(2): 249-264

    [17]

    王保弟, 许继峰, 张兴国, 陈建林, 康志强, 董彦辉. 2008. 青藏高原西部赛利普中新世火山岩源区: 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制约. 岩石学报, 24(2): 265-278

    [18]

    魏瑞华, 高永丰, 侯增谦, 孟祥金, 杨竹森. 2008. 冈底斯新近纪钾质火山作用:消减沉积物折返的地球化学与Sr-Nd-Pb同位素证据. 岩石学报, 24(2): 359-367

    [19]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93.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

    岳雅慧, 丁林. 2006. 西藏林周基性岩脉的40Ar/39Ar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岩石学报. 22 (4): 855-866

    [21]

    赵志丹, 莫宣学, Nomade S, Renne PR, 周肃, 董国臣, 王亮亮, 朱弟成, 廖忠礼. 2006.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超钾质岩石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岩石学报, 22(4): 787-794

    [22]

    赵志丹, 莫宣学, 孙晨光, 朱弟成, 牛耀龄, 董国臣, 周肃, 董昕, 刘勇胜. 2008. 青藏高原南部地幔包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岩石学报, 24(2): 193-202

    [23]

    周肃, 莫宣学, 赵志丹, 邱瑞照, 张双全, 郭铁鹰. 2004. 西藏南部羊应乡后碰撞火山岩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自然科学进展, 14(12): 1411-141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321
  • PDF下载数:  762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0-01-04
修回日期:  2010-11-06
刊出日期:  2011-06-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