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成因演变及构造意义

王晓霞, 王涛, 齐秋菊, 李舢. 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成因演变及构造意义[J]. 岩石学报, 2011, 27(6): 1573-1593.
引用本文: 王晓霞, 王涛, 齐秋菊, 李舢. 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成因演变及构造意义[J]. 岩石学报, 2011, 27(6): 1573-1593.
WANG XiaoXia, WANG Tao, QI QiuJu, LI Shan.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rigin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 Mesozoic granites in the Qinling, Central China[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6): 1573-1593.
Citation: WANG XiaoXia, WANG Tao, QI QiuJu, LI Shan.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rigin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 Mesozoic granites in the Qinling, Central China[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6): 1573-1593.

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成因演变及构造意义

  •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973项目(2009CBB25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054)、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012012、1212010811033和1212010611803)、公益型行业专项课题(200911007)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20089949)联合资助.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rigin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 Mesozoic granites in the Qinling, Central China

  • 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发育于秦岭北部的华北地块南缘和北秦岭,南秦岭仅有零星出露。本文报道了3个晚中生代大岩体的年代学和其中2个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系统收集了发表的相关资料,对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初步总结。华北地块南缘蓝田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3±1Ma, εNd(t)=-11.8~-18.3, 锆石εHf(t)=-37.7~-5.7。 北秦岭构造带中牧护关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 150±1Ma, εNd(t)=-7.6~-11.4, 锆石εHf(t)=-7.3~-17.4;蟒岭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49±2 Ma。 依据收集到的26个锆石U-Pb和3个黑云母Ar-Ar年代学资料, 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浆的演化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0~130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以I-型花岗岩为主, 主要发育于华北地块南缘和北秦岭,在南秦岭仅零星分布;第二阶段为120~100Ma(早白垩世中晚期), 以I-A过渡型和A-型花岗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块南缘的东部和北秦岭,出露面积比第一阶段小。第一阶段(160~130Ma)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年轻幔源组分的参与,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环境。第二阶段(120~100Ma)花岗岩的形成除了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外,有更多的年轻幔源组分加入,发育于陆内伸展环境。花岗岩的同位素特征显示,从华北地块南缘到南秦岭,底基物质中年轻组分有增加的趋势,花岗岩的物源受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特征的控制。
  • 加载中
  • [1]

    安三元,卢欣祥. 1984. 东秦岭中生代斑岩组合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关系.见:徐克勤,涂光炽主编.花岗岩地质与成矿.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98-405

    [2]

    陈丹玲, 刘良, 孙勇, 张安达, 柳小明, 罗金海. 2004.北秦岭松树沟高压基性麻粒岩锆石的 LA-ICP-MS U-Pb 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科学通报, 49(18): 1901-1908

    [3]

    陈岳龙. 1999. 东天山、北秦岭花岗岩类地球化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4]

    戴宝章,蒋少涌,王孝磊. 2009.河南东沟钼矿花岗斑岩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岩石学报, 25(11):2889-2901

    [5]

    董树文, 张岳桥,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2007.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地质学报,81(11):1449-1461

    [6]

    关保德. 1996.河南华北地台南缘前寒武纪-早寒武世地质和成矿.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325

    [7]

    郭波, 朱赖民,李犇,弓虎军, 王建其.2009.华北陆块南缘华山和合峪花岗岩岩体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动力学背景. 岩石学报, 25(2):265-281

    [8]

    侯可军, 李延河, 邹天人, 曲晓明, 石玉若, 谢桂青. 2007. 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及地质应用. 岩石学报,23(10):2595-2604

    [9]

    胡能高,赵东林,徐柏青,王涛.1994.北秦岭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科学通报, 39(21): 2013

    [10]

    胡受奚, 赵懿英, 徐金方. 1997. 华北地台金矿成矿地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220

    [11]

    李先梓,严阵,卢欣祥. 1993.秦岭-大别山花岗岩. 北京:地质出版社,1-216

    [12]

    刘埃平, 金景福. 1996. 牧护关花岗岩中锆石标型特征研究. 地质地球化学, 4:15-20

    [13]

    刘良, 周鼎武, 王焰, 陈丹玲. 1996.东秦岭秦岭杂岩中的长英质高压麻粒岩及其地质意义初探. 中国科学(D辑), 26(增刊): 56-63

    [14]

    卢欣祥. 1991.东秦岭花岗岩. 见: 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250-260

    [15]

    卢欣祥. 1999. 秦岭花岗岩大地构造图.西安:地图出版社

    [16]

    陆松年, 李怀坤, 陈志宏, 郝国杰,周红英,郭进京,牛广华,相振群. 2003.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及对Rodinia超级大陆事件的响应.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7]

    陆松年,陈志宏,李怀坤, 郝国杰, 周红英, 相振群. 2004.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 地质演化. 地质通报,23 (2): 107-112

    [18]

    马昌前,杨坤光,明厚利,林广春. 2003.大别山中生代地壳从挤压转向伸展的时间:花岗岩的证据. 中国科学(D辑), 33(9):817-827

    [19]

    倪志耀, 王仁民, 童英, 杨淳, 戴憧漠. 2003. 河南洛宁太华岩群斜长角闪岩的锆石207Pb/206Pb和角闪石40Ar/39Ar 年龄. 地质论评, 19(4): 361-366

    [20]

    聂凤军,樊建庭.1989.陕西金堆城-黄龙铺地区含钼花岗岩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岩石矿物学杂志,8(1):24-33

    [21]

    牛宝贵, 和政军, 任纪舜, 王军, 邓平. 2006. 秦岭地区陡岭-小茅岭隆起带西段几个岩体的SHRIMP 锆石U-Pb 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论评, 52(6):826-835

    [22]

    潘鸿迪. 1997. 陕西蓝田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西北地质, 18(2):18-21

    [23]

    尚瑞钧,严阵.1988. 秦巴花岗岩.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24

    [24]

    宋彪, 张玉海, 万渝生, 简平. 2002. 锆石SHRIMP 样品靶制作、年龄测定及有关现象讨论. 地质论评, 48(增刊): 26-30

    [25]

    王涛,胡能高,裴先治, 杨家喜,李伍平. 1997. 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的组成、构造格局及演化. 地球学报, 18(4): 345-351

    [26]

    王涛, 张国伟, 王晓霞, 李伍平. 1999. 一种可能的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及其花岗岩演化特点——以秦岭造山带核部及其花岗岩为例.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35(6): 599-667

    [27]

    王涛, 张宗清, 王晓霞, 王彦斌, 张成立. 2005. 秦岭造山带新元古代同碰撞花岗岩变形及其时代限定——强变形岩体与弱变形脉体的锆石SHRIMP年龄证据. 地质学报, 79(2): 220-231

    [28]

    王晓霞, 姜常义, 安三元. 1986. 中酸性小斑岩中二辉麻粒岩包体的特征及其意义.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2:16-22

    [29]

    王新. 2001.金堆城钼矿区两类斑岩的识别.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 1-56

    [30]

    王义天,叶会寿,叶安旺,帅云,李永革,张长青. 2010. 小秦岭文峪和娘娘山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 地质科学, 45(1):167-180

    [31]

    向君峰, 谢桂青,李永峰,程彦博, 高亚龙, 侯可军, 董春艳, 李向前.2010. 华北地台南缘张士英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和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6(3):871-887

    [32]

    谢桂青,毛景文, 李瑞玲, 叶会寿, 张毅星, 万渝生, 李厚民, 高建京, 郑熔芬. 2007. 东秦岭宝丰盆地大营组火山岩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岩石学报, 23(10): 2387-2396

    [33]

    谢桂青, 任涛, 李剑斌,王瑞廷,夏长玲,郭延辉,代军治,王超,申志超. 2011.陕西柞山盆地池沟铜矿区深部含矿岩体的MC-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出版中

    [34]

    薛良伟,原振雷,张荫树,强立志. 1995. 鲁山太华群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意义.地球化学, 24(增刊):92-98

    [35]

    严阵. 1985.陕西省花岗岩.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53-173

    [36]

    杨德彬,许文良, 王冬燕,王青海,裴福萍. 2004. 河南三门峡市曲里石英闪长斑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中国地质, 31(4):379-383

    [37]

    杨经绥, 刘福来, 吴才来, 万俞生,张建新,史任登. 2003. 中央碰撞造山带中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来自含柯石英锆石的U-Pb定年证据. 地质学报, 77(4): 463-477

    [38]

    叶会寿, 毛景文, 李永峰, 郭保健, 张长青, 刘王君, 闫全人, 刘国印. 2006. 东秦岭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SHRIMP 锆石U-Pb 和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学报, 80(7): 1078-1087

    [39]

    游振东, 索书田. 1991.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过程与构造解析——以东秦岭为例.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202

    [40]

    张成立, 刘良, 张国伟, 王涛, 陈丹玲, 袁洪林, 柳小明, 晏云翔. 2004. 北秦岭新元古代碰撞花岗岩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地学前缘, 11(3): 33-42

    [41]

    张成立,王涛,王晓霞. 2008. 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高校地质学报, 14(3): 304-316

    [42]

    张国伟,张本仁, 袁学诚,肖庆辉.2001.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806

    [43]

    张寿广, 万渝生,刘国惠. 1991.北秦岭宽坪群变质地质.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119

    [44]

    张宗清,黎世美.1998.河南省西部熊耳山地区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的Sm-Nd、Rb-S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见:程浴淇主编.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33-136

    [45]

    张宗清, 张国伟, 刘敦一, 王宗起, 唐索寒, 王进辉. 2006. 秦岭造山带蛇绿岩、花岗岩和碎屑沉积岩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46]

    赵海杰, 毛景文,叶会寿,侯可军,梁慧山. 2010. 陕西洛南县石家湾钼矿相关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及岩石成因: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制约.矿床地质, 29(1):143-157

    [47]

    赵太平,周美夫,金成伟,关鸿,李惠民. 2001.华北陆块南缘熊耳群形成时代讨论. 地质科学,36(3):326-334

    [48]

    周汉文,钟增球,凌文黎,钟国楼,徐启东. 1998.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斜长角闪岩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27(4):367-372

    [49]

    朱赖民,张国伟,郭波,李犇. 2008. 东秦岭金堆城大型斑岩钼矿床LA-ICP-MS 锆石U-Pb 定年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地质学报, 82 (2):204-220

    [50]

    朱铭. 1995. 秦岭地区花岗岩的K-Ar等时年龄和39Ar-40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11(2): 179-19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409
  • PDF下载数:  876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0-09-11
修回日期:  2011-02-15
刊出日期:  2011-06-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