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王清晨 从柏林.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J]. 岩石学报, 1998, 14(4): 481-492.
引用本文: 王清晨 从柏林.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J]. 岩石学报, 1998, 14(4): 481-492.
Wang Qingchen,Cong Bolin.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Zon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1998, 14(4): 481-492.
Citation: Wang Qingchen,Cong Bolin.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Zon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1998, 14(4): 481-492.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项目基金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Zon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

  • 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的新资料,对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诸如蛇绿混杂岩、碰撞时代、超高压变质岩与围岩的关系、俯冲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指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间碰撞造山的产物。在三叠纪发生的陆-陆碰撞中,扬子陆块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之下,但至今尚无发现残存的蛇绿混杂岩,碰撞时缝合带的位置被已经折返出露地表的南大别碰撞杂岩带所取代。
  • 加载中
  • [1]

    张泽明 游振东.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1995,69(4):306-325,.

    [2]

    曹荣龙 朱寿华.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区—一个晚太古代的超高压变质带[J].地质学报,1995,69(3):232-242,.

    [3]

    刘若新 李惠民.大别山碧溪岭石榴橄榄岩—榴辉岩体的原岩性质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启示[J].岩石学报,1995,11(3):243-256,.

    [4]

    从柏林 王清晨.中国合肥盆地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岩石学研究[J].岩石学报,1996,12(3):370-381,.

    [5]

    聂永红 李曙光.大别山同碰撞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的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7,42(10):1086-1088,.

    [6]

    陈道公,地球学报,1997年,18卷,增刊,9页

    [7]

    李曙光,中国科学.D,1997年,27卷,6期,488页

    [8]

    Li S,Chin Sci Bull,1996年,40卷,增刊,138页

    [9]

    王清晨,Sci China D,1996年,39卷,311页

    [10]

    Hacker B R,Rubey Volume 8. Tectonic Development of Asia,1996年,345页

    [11]

    从柏林,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shan-Su-lu Region of China,1996年,224页

    [12]

    陈正宏,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1995年,4页

    [13]

    Ge N,Chin Sci Bull,1995年,40卷,增刊,169页

    [14]

    王清晨,Chin Sci Bull,1995年,40卷,增刊,154页

    [15]

    从柏林,Eur J Miner,1995年,7卷,119页

    [16]

    翟明国,J SE Asian Earth Sci,1995年,11卷,1页

    [17]

    王清晨,J SE Asian Geol,1995年,11卷,295页

    [18]

    Chen J,Sci China B,1995年,38卷,6期,749页

    [19]

    张旗,中国科学.B,1995年,25卷,8期,867页

    [20]

    Coleman R G,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1995年,528页

    [21]

    张旗,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1995年,72页

    [22]

    Maruyama S,Island Arc,1994年,3卷,112页

    [23]

    Zhang R Y,J Meta Geol,1994年,12卷,169页

    [24]

    从柏林,UHP metamorphic rocks.3,1994年,135页

    [25]

    Chen J,Tectonophysics,1998年,284卷,101页

    [26]

    李曙光,中国科学.D,1998年,28卷,1期,18页

    [27]

    吴利仁,东秦岭-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质演化,1998年,266页

    [28]

    王清晨,Terra Nova,1997年,9卷,增刊,40页

    [29]

    徐树桐,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1994年,175页

    [30]

    简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994年,205页

    [31]

    Li S,Chem Geol,1993年,109卷,1/4期,70页

    [32]

    Ames L,Geol,1993年,21卷,239页

    [33]

    王清晨,GSA Abstr Programs,1993年,25卷,99页

    [34]

    Yang J,J Geol,1993年,101卷,541页

    [35]

    董树文,科学通报,1993年,38卷,542页

    [36]

    Li S,Chin Sci Bull,1992年,37卷,19期,1638页

    [37]

    Wang X,J Geol,1992年,100卷,231页

    [38]

    徐树桐,地质学报,1992年,66卷,1期,1页

    [39]

    Ernst W G,Pac Sci Assoc Inf Bull,1991年,43卷,6页

    [40]

    Enami M,Am Miner,1990年,75卷,381页

    [41]

    Okay A I,Eur J Miner,1989年,1期,595页

    [42]

    Wang X,Geol,1989年,17卷,1085页

    [43]

    Li S,Sci China B,1989年,32卷,1391页

    [44]

    Xu Z,博士学位论文,1987年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686
  • PDF下载数:  672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1998-11-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