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地块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对接

许志琴, 李思田, 张建新, 杨经绥, 何碧竹, 李海兵, 林畅松, 蔡志慧. 塔里木地块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对接[J]. 岩石学报, 2011, 27(1): 1-22.
引用本文: 许志琴, 李思田, 张建新, 杨经绥, 何碧竹, 李海兵, 林畅松, 蔡志慧. 塔里木地块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对接[J]. 岩石学报, 2011, 27(1): 1-22.
XU ZhiQin, LI SiTian, ZHANG JianXin, YANG JingSui, HE BiZhu, LI HaiBing, LIN ChangSong, CAI ZhiHui. Paleo-Asian and Tethyan tectonic systems with docking the Tarim block[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1): 1-22.
Citation: XU ZhiQin, LI SiTian, ZHANG JianXin, YANG JingSui, HE BiZhu, LI HaiBing, LIN ChangSong, CAI ZhiHui. Paleo-Asian and Tethyan tectonic systems with docking the Tarim block[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1): 1-22.

塔里木地块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对接

  •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0921001)、中石化集团前瞻性研究项目(YPH08110)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研究项目(1212010610105)联合资助.

Paleo-Asian and Tethyan tectonic systems with docking the Tarim block

  • 塔里木盆地为环形山链所环绕,北缘为古亚洲体系的天山弧形山链,南缘为特提斯体系的西昆仑-阿尔金弧形山链。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塔里木地块及周缘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盆和特提斯洋盆的开启、俯冲、闭合以及微陆块多次碰撞造山,发生多期的构造、岩浆及成矿作用。特别是受印度/亚洲碰撞(60~50Ma)以来的近程效应和远程效应影响,使塔里木盆地周缘发生强烈的隆升、缩短及走滑变形,形成了现今复杂的环型造山系,完成了古亚洲体系和特提斯体系与塔里木地块的最终对接。塔里木地块与周缘两大构造体系的焊接是从早古生代开始的。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末期塔里木已与西昆仑-阿尔金始特提斯造山系链接一起。此时,塔里木地块东段与中天山增生弧地体碰撞,而西段在晚古生代与中天山增生弧地体碰撞。塔里木盆地周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存在早古生代中期和早古生代晚期的两次造山事件,致使塔里木盆地内映现两个早古生代构造不整合面:晚奥陶世-志留纪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和中晚泥盆世与早古生代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早古生代台地位于盆地的中西部,盆地东部为陆缘斜坡和深海/半深海沉积盆地,与南天山早古生代被动陆缘链接。印度/亚洲碰撞导致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形成与不断推进,使特提斯构造体系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在西构造结处靠拢及对接,终使塔里木盆地最后定型。
  • 加载中
  • [1]

    蔡志慧. 2010.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特征、造山过程及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

    [2]

    陈景山, 王振宇,代宗仰,马青,蒋裕强,谭秀成. 1999.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台地镶边体系分析. 古地理学报, 1(2): 8-17

    [3]

    崔坤宁,程日辉,刘万洙,于民凤. 2006.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磷质岩的形成条件.世界地质, 25(3): 254-258, 281

    [4]

    高长林, 崔可锐, 钱一雄等. 1995.天山微板块构造与塔北盆地.北京:地质出版社, 1-284

    [5]

    高俊, 钱青, 龙灵利, 张喜, 李继磊, 苏文. 2009.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地质通报, 28(12):1804-1816

    [6]

    何碧竹,焦存礼,王生朗,邓国振,汪功怀,何希鹏.2009.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近环带状台地边缘相带特征及勘探前景. 地质学报,83(7):1039-1046

    [7]

    何碧竹,许志琴,焦存礼,李海兵,蔡志慧. 2011. 塔里木盆地构造不整合成因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岩石学报,27(1):253-265

    [8]

    何登发. 1995. 塔里木盆地的地层不整合面与油气聚集.石油学报, 16(3): 14-21

    [9]

    何登发,贾承造,李德生.2005.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石油天然气地质,26(1):64-77

    [10]

    何治亮, 徐宏节, 段铁军. 2005. 塔里木多旋回盆地复合构造样式初步分析. 地质科学, 40(2) : 153-166

    [11]

    胡继宗,周棣康,曹华琦,郝继鹏,朱国贤,秦天西. 1988. 新疆南部奥陶纪库鲁克塔格海槽浊流沉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9(4):421-427

    [12]

    贾承造,魏国齐,姚慧君等. 1995.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丛书——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地质.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70

    [13]

    贾承造,孙德龙,周新源等.2004.塔里木盆地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02

    [14]

    贾进华,张宝民,朱世海,朱运成,李占银. 2006.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古地理学报, 8(3): 339-352

    [15]

    姜春发,杨经绥,冯秉贵,朱志直,赵明,柴耀楚.1992.昆仑开合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58

    [16]

    金之钧,王清晨. 2004.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与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中国科学(D辑), 34(增Ⅰ):1-12

    [17]

    李海兵,杨经绥,史仁灯,吴才来, Tapponnier P,万渝生,张建新,孟繁聪. 2002.阿尔金走滑断陷盆地的确定及其与山脉的关系.科学通报, 47(1):63-67

    [18]

    李海兵,杨经绥,许志琴,孙知明. 2006.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地学前缘, 13(4): 59-79

    [19]

    李继亮.2004. 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地质通报,23(9-10):947-951

    [20]

    李锦轶. 2004. 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变.地质论评, 50(3):304-322

    [21]

    李向东.1993. 新疆北天山晚古生代洋盆演化与推覆构造.新疆石油地质,11(3):207-214

    [22]

    李兴平,许国明. 1996.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石油实验地质, 18(2): 134-145

    [23]

    林畅松. 2009.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 沉积学报,27(5): 849-862

    [24]

    林畅松, 李思田, 刘景彦, 陈建强, 钱一雄, 罗宏, 彭莉, 芮志峰. 2011.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重要演化阶段的古构造格局与古地理演化. 岩石学报,27(1):210-218

    [25]

    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李鹏, 张云鹏. 2011.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分析.岩石学报,27(1):219-230

    [26]

    史仁灯, 杨经绥, 吴才来, Wooden J. 2004a. 北祁连玉石沟蛇绿岩形成于晚震旦世的SHRIMP年龄证据. 地质学报, 78(5): 649-657

    [27]

    史仁灯, 吴才来, 杨经绥等. 2004b.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岛弧火山岩.地质学报, 78(1): 53-64

    [28]

    司家亮,李海兵,裴军令,孙知明,潘家伟,邱祝礼.2011.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及构造学意义.岩石学报,27(1):321-332

    [29]

    孙晓猛,郝福江,程日辉,刘鹏举,王璞,孙庆春. 2007.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盖层不整合序列及其构造演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7(3): 450-457

    [30]

    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 2000.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 (4): 67-70

    [31]

    王超, 刘良, 车自成, 何世平,李荣社,杨文强,曹玉亭,朱小辉. 2009. 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东段前寒武纪地层时代的新限定和新元古代地壳再造: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的约束. 地质学报, 83(11): 1647-1656

    [32]

    吴才来, 杨经绥, 李海兵, 史仁灯. 2001. 祁连南缘嗷唠山花岗岩SHRIMP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 17(2): 215-221

    [33]

    吴才来, 杨经绥, 许志琴, Wooden JL, Ireland T, 李海兵, 史仁灯, 孟繁聪, 陈松永, Persing H, Meibon A. 2004.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中花岗质岩浆作用. 地质学报, 78(5):658-674

    [34]

    吴才来, 杨经绥,姚尚志等. 2005. 北阿尔金巴什考供盆地南缘花岗杂岩体特征及锆石定年.岩石学报, 21: 846-858

    [35]

    肖文交,侯泉林,李继亮,Windely BF, 郝杰, 方爱民,周辉,王志洪,陈汉林,张国成,袁超. 2000. 西昆仑大地构造相解剖及其多岛增生过程. 中国科学(D辑),30:22-28

    [36]

    肖文交,韩春明,袁超,陈汉林,孙敏,林寿发,厉子龙,毛启贵,张继恩,孙枢,李继亮.2006. 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 岩石学报,22(5):1062-1076

    [37]

    肖序常, 汤耀庆, 冯益民等.1992. 新疆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169

    [38]

    徐向珍, 杨经绥,郭国林,李天福,任玉峰,陈松永.2011. 新疆天山地区榆树沟-铜花山蛇绿岩特征和构造背景. 岩石学报,27(1):96-120

    [39]

    徐学义,李向民,马中平,夏林圻,夏祖春,彭素霞. 2006.北天山巴音沟蛇绿岩形成于早石炭世:来自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证据.地质学报,80(8):1168-1176

    [40]

    许志琴,张建新,徐惠芬,王宗秀,李海兵,杨天南,邱小平,曾令森,沈昆,陈文著.1997.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94

    [41]

    许志琴,杨经绥,戚学祥,崔军文,李海兵. 2006.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喜马拉雅造山机制的再讨论.地质通报,25(1-2): 1-14

    [42]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等著. 2007.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北京:地质出版社,1-458

    [43]

    杨经绥,宋述光,许志琴, 史仁灯,张建新,李海兵,万渝生,刘焰,邱海峻,刘福来, Maruyama S. 2001. 柴北缘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发现典型超高压矿物——柯石英. 地质学报,75(2):175-179

    [44]

    杨经绥, 许志琴, 裴先治, 史仁灯, 吴才来, 张建新, 李海兵, 孟繁聪, 戎合. 2002. 秦岭发现金刚石:横贯中国中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新证据及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深俯冲作用的识别.地质学报, 76(4):484-495

    [45]

    杨经绥, 史仁灯, 吴才来, 苏德辰, 陈松永, 王希斌, Wooden J. 2008. 北阿尔金地区米兰红柳沟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和SHRIMP 定年. 岩石学报, 24(7): 1567-1584

    [46]

    杨经绥,吴才来,夏林圻,樊祺诚,徐义刚, 徐夕生. 2009.火成岩的10年研究进展和未来的挑战.地质论评, 55(3): 406-419

    [47]

    杨经绥,徐向珍,李天福,陈松永,任玉峰,李金阳,刘钊.2011. 新疆中天山南缘库米什地区蛇绿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早古生代洋盆的证据.岩石学报,27(1):77-95

    [48]

    云游索.1988. 对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的新认识.新疆石油地质,9(2):1-4

    [49]

    张传林,陆松年,于海峰,叶海敏.2007. 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 来自锆石SHRIMP及LA-ICP-MS测年的证据.中国科学(D辑),27(2):145-154

    [50]

    张建新, 孟繁聪, 于胜尧. 2010. 两种不同类型的HP/LT和UHP变质带对祁连-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制约. 岩石学报, 26: 1967-1992

    [51]

    张建新,李怀坤,孟繁聪,相振群,于胜尧,李金平.2011.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山)"变质基底"记录的多期构造热事件: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岩石学报,27(1):23-46

    [52]

    张立飞,艾永亮,李强,李旭平,宋述光,魏春景. 2005. 新疆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演化. 岩石学报, 21(4): 1029-1038

    [53]

    张丽娟, 李勇, 韩杰, 李猛, 周成刚. 2009.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塔里木油田会战20周年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13-220

    [54]

    张英利. 2010. 新疆库鲁克塔格及邻区新元古代-泥盆纪盆地构造属性和演化.博士后出站报告.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1-219

    [55]

    张云智. 2000.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满加尔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特征.矿物岩石, 20(2): 63-68

    [56]

    赵宗举, 吴兴宁, 潘文庆,张兴阳,张丽娟,马培领,王振宇.2009.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沉积学报,27(5): 938-955

    [57]

    郑秀娟,于兴河,赵德力,黄兴文,严永新,周树青,侯国伟. 2005.孔雀河斜坡志留系沉积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天然气工业, 25(2):28-29, 38

    [58]

    朱筱敏,钟大康,赵澄林,顾家裕,王招明,周新源.2002.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特征. 石油大学学报, 26(3): 5-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810
  • PDF下载数:  3643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0-10-01
修回日期:  2010-12-09
刊出日期:  2011-01-31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