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

罗小杰 罗 程

罗小杰, 罗 程. 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J]. 中国岩溶, 2016, 35(1): 51-59. doi: 10.11932/karst20160108
引用本文: 罗小杰, 罗 程. 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J]. 中国岩溶, 2016, 35(1): 51-59. doi: 10.11932/karst20160108
LUO Xiao-jie, LUO Cheng.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covered karst ground collapse[J]. CARSOLOGICA SINICA, 2016, 35(1): 51-59. doi: 10.11932/karst20160108
Citation: LUO Xiao-jie, LUO Cheng.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covered karst ground collapse[J]. CARSOLOGICA SINICA, 2016, 35(1): 51-59. doi: 10.11932/karst20160108

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

doi: 10.11932/karst20160108
基金项目: 武汉地铁岩溶专题勘察项目资助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covered karst ground collapse

  • 摘要: 为了给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提供依据,以岩溶地面塌陷的沙漏型、土洞型和泥流型等三个塌陷机理为基础,根据岩溶地质结构,结合岩溶发育程度和触发因素,提出了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和危险性评估方法。根据塌陷变形中土颗粒行为特征,将可溶岩上覆盖层土体区分为砂性土、粘性土和软弱土三种基本类型。依据三类土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划分出三大类九个亚类岩溶地质结构。首先,依据岩溶地质结构的平面分布特征,结合岩溶发育程度和研究区可能存在的触发因素,对岩溶地面塌陷进行综合地质预测,即区分为高、中、低三个易发区;然后结合塌陷灾害对周围环境的可能影响程度,进行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估,即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的地质理论依据充分,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1]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成因及防治设想[J].化工矿山技术,1978,(4):19-27,18.
    [2] 左平怡,赵济群,钱再华.对真空吸蚀作用解释地面塌陷的疑义[J].地质论评,1981,27(3):243-248.
    [3] 左平怡.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与机理[J].中国岩溶,1987,6(1):71-79.
    [4] 康彦仁.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广西地质,1989,(2):83-90.
    [5] 康彦仁.论岩溶塌陷形成的致塌模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19(4):31-34.
    [6] 陈国亮.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76-94.
    [7] 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长春:吉林大学,2005.
    [8] 苏阳,曾克强,陈孟芝.桂林市岩溶土洞塌陷的形成机制及治理措施[J].矿产与地质,2007,21(6):692-694.
    [9] 李前银.再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 [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3):52-55.
    [10] 王建庆.覆盖型岩溶区土洞塌陷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3.
    [11] 邱向荣.岩溶塌陷稳定性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31(4):58-61.
    [12] 李公岩,李元仲,杨蕊英,等.山东省枣庄市岩溶塌陷的层次模糊预测评判[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2):87-90.
    [13] 陈学军,陈植华,陈先华,等.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模糊层次综合预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20(2):112-116.
    [14] 包惠明,胡长顺.岩溶塌陷两级模糊综合评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3):49-52.
    [15] 柏瑾,周游游,王伟.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石围天坑群生态旅游形象定位[J].中国岩溶,2010,29(1):93-97.
    [16] 杨全城,姚春梅,邵景力,等.模糊综合评判在临沂城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国土资源,2010,26(6):24-27.
    [17] 贺玉龙,杨立中,黄涛.人工神经网络在岩溶塌陷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10(4):87-91,80.
    [18] 包惠明,胡长顺.岩溶地面塌陷神经网络预测[J].工程地质学报,2002,10(3):299-304.
    [19] 朱庆杰,刘挺权,张秀彦.唐山市岩溶塌陷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22(6):753-755.
    [20] 管佳林,罗周全,杨彪,等.矿区岩溶地表塌陷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9):28-33.
    [21] 贾秀梅,周骏业,董玉良,等.灰色系统理论在岩溶地面塌陷分析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S1):113-117.
    [22] 蒙彦,黄健民,雷明堂,等.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岩溶塌陷定量预报预测方法[J].中国岩溶,2009,28(1):17-22.
    [23] 姜春露,姜振泉.基于Fisher判别分析法的岩溶塌陷预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34(1):91-95.
    [24] 陈明晓.岩溶覆盖层塌陷的原因分析及其半定量预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2):285-289.
    [25]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等.城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4):23-24.
    [26] 宾红卫.层次因子综合预测法在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分析评估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0,(4):111-114,117.
    [27] 赵德君,彭凤,杨建,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市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26(S1):97-99.
    [28] 金艳珠,谈树成,虎雄岗,等.基于层次分析法与GIS相结合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估:以云南师宗县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2):173-178.
    [29]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GB50307-2012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210.
    [30] 罗小杰.也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机理 [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5):886-895.
    [31] 彭涛,葛少亭,武威,等.岩溶土洞发育区地基塌陷的治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3):55-57.
    [32] 杨德才.水城岩溶盆地抽水塌陷研究[J].岩土工程界,2002,5(6):21-23.
    [33] 罗小杰.武汉地区浅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塌陷灾害防治[J].中国岩溶,2013,32(4):419-432.
    [34] 罗小杰,罗世杰.武汉市汉南区长江干堤内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与处置措施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S2):75-79.
    [35] 中国建筑科学院.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2-43.
    [36] 李公岩,周绍智,万继涛,等.山东省枣庄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易发区划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49-53.
    [37]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真空吸蚀作用[J].地质论评,1981,27(2):174-180+183.
    [38] 贾淑霞,马霄汉.武汉市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预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Z):103-108.
    [39] 郑先昌,卫中营.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分析[J].城市勘测,2004,(1):15-19.
    [40] 范士凯.武汉(湖北)地区岩溶地面塌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Z):608-616.
    [41] 于政伟,冉俊,张友安.浅析武汉地区岩溶地陷及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114.
    [42] 罗小杰.武汉地区天兴洲碳酸盐岩条带岩溶发育的异常性及其成因探讨 [J].中国岩溶,2015,34(1):35-4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72
  • HTML浏览量:  394
  • PDF下载量:  123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6-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