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甸水产养殖园区鱼类生长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6年1—12月逐分钟水温、气温自动观测资料及1951—2015年罗甸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罗甸水产养殖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鱼类生长的气候适宜性。结果显示,园区各月平均水温在17.5~31.2℃之间,比平均气温高出0.6~8.6℃,极端最低水温13.8℃,极端最高水温34.3℃。园区鱼类生长的15℃、22℃、26℃界限水温积温分别为9 000℃·d、7 000℃·d和5 000℃·d左右,各界限积温高、开始日期早、结束日期晚。光照充足,气象灾害对鱼类生长发育影响小。鱼类适宜生长期长,极少出现日平均水温低于15℃的停止生长期,鱼类全年均能正常生长,园区气候适宜鱼类养殖。  相似文献   

2.
湛江冬春对虾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湛江冬、春季气温与水温的差异和影响对虾生长的情况,找出春季对虾投苗和冬季收师的气温指标,从气象角度提出湛江春季安全投苗和冬季安全收虾期,为养虾生产趋利避害提供参考。1水温与气温的关系根据湛江郊区1986、1992、1993年部份虾池水温、气温观测资料分析,水温的年际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1~2月最低,3~4月逐渐回升,7~8月最高,10~11月明显下降。另外,水温有随水体深度而下降的特点,水体深层(80~120cm)的最高温度比表层(5~30cm)的最高温度低0.6~1.6℃。为进一步了解水温与气温的关系,我们将逐日最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惠东县气象观测站搬迁后新旧站第1年对比观测资料,1968~2007年惠东站的年平均气温和逐日定时观测的风速、风向资料及周围惠阳站和平潭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惠东站搬迁对气温和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惠东站搬迁对气温和风有严重影响,使年平均气温突然减小,年平均风速显著增加,风向频率发生显著变化,新站与旧站相比更能代表区域性的气温和风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顺德、鹤山国家气象观测站1984—2013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城郊对比法,分析了顺德城区热岛强度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热岛强度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顺德的热岛强度基本在0.5℃左右,热岛强度的高值体现在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上;热岛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特征,冬季最强,达0.6℃,夏季最弱,仅为0.3℃,12月最大,达0.7℃,4、5月最小,只有0.3℃;年代际变化上热岛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计算的热岛强度增幅为0.014℃/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1年人工观测和遥测气温资料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不同季节、白天和夜间以及天气突变和平稳变化时人工与遥测气温记录的差异特点,试图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一些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自动站气温观测资料评估及气候订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海南省16个气象台站2004~2005年自动站与人工并行观测气温资料的对比分析,根据相关标准对海南省自动站气温资料进行了评估.分析表明:海南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偏差有日变化和季节差异.产生偏差原因有观测仪器的系统性偏差、观测仪器对气温变化响应的灵敏度、观测时间的差异、太阳辐射对观测仪器的影响等.建立了海口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值之间的经验换算关系,为气候资料的前后连续性使用提供了订正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珠海站1962-2010年逐日地面气温观测数据与1979-2010年NCEP/NCAR R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珠海市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年和四季变化特征,探讨城市化对珠海气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49年珠海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14℃/10a、0.22℃/10a、0.12℃/10a.城市化及土地利用类型改变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暖0.16℃/10a、0.10℃/10a、0.15℃/10a,对观测气温增暖的贡献分别为46.0%、27.6%、46.1%;四季变化中以冬季和春季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1961—2008年气温、降水量的地面观测资料,1971—2000年高空观测位势高度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NCEP再分析资料的气温和位势高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个中国地区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适用于中国地区气候年际变化特征的研究。(2)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和东伸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几乎相同,对中国降水的影响作用也几乎一致。(3)根据奇异值分解和相关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偏大、位置偏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面积偏小、位置偏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则偏少。造成这种影响的物理机制是当南亚高压偏大、位置偏南时,中国南部及西太平洋洋面受反气旋环流异常的控制,有利于暖湿气流向长江流域输送,且长江中下游为一气流辐合区,造成该地区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偏小、位置偏北时,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且长江中下游为一辐散区,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量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使用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南方涛动指数和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气温常规观测资料,对1981-2010年ENSO事件与气温的影响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NSO事件强度呈现剧烈起伏波动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呈现在波动中明显上升的趋势,冬季最为显著。ENSO事件的强度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春季气温和ENSO强度两者间呈正相关特征,暖事件年的前一年,气温明显偏低,暖事件年气温升高明显;夏季气温和ENSO事件强度主要呈正相关特征,但90年代末期后,气温和事件强度呈负相关特性;在秋季暖事件年气温偏低,冷事件年气温偏高;冬季气温与ENSO事件强度呈明显正相关特性,中等强度的ENSO事件对冬季气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新疆阿勒泰气象站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CAWS600SE-H型自动与人工气象站平行观测气温资料的差值。结果表明:两者差值较大,有日、季节变化,最低、最高气温系统性误差,人工观测低于自动观测0.05~0.20 ℃;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气温整点观测,人工比自动观测提前,造成系统性误差,气温急剧升降时误差更大,通过时差订正,绝对误差一般收窄0.1~0.2℃,均方差减少0.142。1和10月,4、24次日平均模式,差值变化幅度≥1℃的频率达15%。平均差值,除7月外, 4次平均值低于24次平均0.1℃,10月低于0.5℃以上。平均模式对日值的影响最大,变化幅度3.7℃;对季的影响较小,变化幅度只有0.4℃。自动观测仪器的系统性偏差、测量元件的精度及对气象要素变化响应的灵敏度、观测时间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观测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精细化的逐时气象资料是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基础,本文利用河南省5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次定时气温观测资料及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基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模拟计算逐时气温,并以2006—2015年郑州气象观测站气温观测资料为例分析观测气温与模拟气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可以有效模拟实际气温的变化特征,但考虑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后,"六点"插值法模拟效果优于"四点"插值法,2006—2015年郑州气象观测站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9,n=73 040);特别是在气温要素没有连续跃变时,利用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可以使4次气温观测资料有效转换为逐时气温资料,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也适宜于其他连续性变化的气象要素(如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的逐时模拟,且模拟效果基本不受地域影响;从郑州气象观测站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的偏差及其变化幅度来看,计算结果可以满足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要素时间精度的要求和气候应用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1年人工观测和遥测气温资料的对比分析 ,归纳出不同季节、白天和夜间以及天气突变和平稳变化时人工与遥测气温记录的差异特点 ,试图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一些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峰  张焕萍 《青海气象》2009,(4):37-41,42
根据青海省4个代表站2006-2008年人工和自动站观测的气温资料,对气温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者差值形成的原因,以了解仪器改变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影响以及为换型后数据的连续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观测的气温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偏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或略超出允许范围。由于自动站温度传感器灵敏度较高,日出后到日落前气温变化剧烈时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气候跃变概念,结合主相关型和经验正交函数(EOF)的分析,揭示了60年代我国汛期降水、夏季气温和海表水温大规模变化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不同地区和不同要素的气候跃变在时间上和强度上不太相同,海表水温的跃变先于气温和降水的跃变;夏季气温、汛期降水与1月海表水温落后两年相关密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温度梯度观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梯度是小气候观测的突出特点,为研究矮杆作物和高杆作物农田小气候合理的梯度观测设计标准,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对2012年郑州和泰安两地麦田和玉米田气温和裸温垂直梯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气温与裸温的垂直梯度变化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均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利用裸温不同层次间垂直梯度变化特征确定气温传感器合理的安装高度;根据麦田和玉米田裸温垂直梯度变化特征,考虑到温度防辐射罩高度限制,矮杆作物田小气候气温应在距离地表面25 cm、50 cm和150 cm高度附近分别设置观测层次,高杆作物田小气候气温应在距离地表面25 cm、50 cm、150 cm和300 cm高度附近设置观测层次。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青藏高原冷湖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开展了气象要素变化及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研究,从气温—降水、云量—日照时数、大风—沙尘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冷湖地区进行天文观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低,最高和最低气温差值存在年代际转折特征,转折后气温差值降低(最低气温增加趋势超过最高气温),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减少而...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农用天气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锦銮  何键  陈新光 《气象》2006,32(2):116-120
根据6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小气候的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菜田土温、果树园内气温、鱼塘水温与气象站同类型气温的相关关系;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以气象站同类气温为自变量的菜田土温、果树园内气温、鱼塘水温等预报模型。各模型的回归效果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平均绝对误差均和平均相对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Visual Basic 6.0,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了方便实用的“农用天气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8.
藏北高原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表温度是地一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藏北高原地区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地面观测资料,对2001-2012年藏北高原地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2年藏北高原地表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最快;地气温差在春季最大,且下垫面状况会影响地气温差的大小。地表温度年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明显,且气温的变化相对于地表温度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响应。利用气温、风速、土壤湿度分别与地表温度建立关系模型,得出地表温度拟合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0~2.0℃之间波动,这表明地表温度对气温、风速、土壤湿度的变化响应明显,其中,对气温变化全年响应明显,冬、春季对风速响应明显,夏季对土壤湿度的响应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9.
根据潼关县气象站周边环境在1993年发生严重变化的事实,将1981—2010年分为前后两段,对气温、地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并与气象要素相关性明显且观测环境变化不大的邻站——华阴气象站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潼关县气象站周边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影响最大的是风、气温和地温,其次是蒸发;对降水、水汽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海水养殖水温对冷空气的响应及水温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冷空气对海水养殖水温的影响及水温预测预报,可为水产养殖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东沙海水养殖场为试验基地,对2010~2011年整个冬季冷空气活动期间水温气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不同强度、伴随不同天气现象的冷空气影响下水温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冬季共有9次冷空气影响,水温变化趋势与气温相似,但变幅小于气温,而且有明显的滞后性;冷空气对水温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程度与冷空气强度、伴随的天气现象及水的深度有关,冷空气越强,水温下降幅度就越大;不同天气条件对水温的影响不一样,晴天时水温下降较小,阴天水温降幅增大,寒潮影响时水温大幅度下降,冷空气影响结束后1~2 d,水温降到最低值;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冬季养殖塘水下0.5 m和1 m的水温预报模式,经独立样本检验,准确率高,可以应用于业务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