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多发胆管错构瘤的CT、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成人多发胆管错构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胆管错构瘤的CT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多发低密度灶,弥漫或散在分布,境界模糊,形态多样,病灶直径多小于15 mm,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扫描T1WI序列病变信号低于正常肝实质,T2WI序列病灶显示更清晰,呈明显高信号,病变数量多于CT和T1WI平扫,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无强化,少量病灶呈结节状或轻度环状强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图像显示肝内多发类囊状高信号灶,沿胆管树分布,与胆管树不相通。结论:成人多发胆管错构瘤的CT、MRI具备一定特征性,但仍需与Caroli病、肝脏囊性转移瘤、多发肝囊肿、多囊肝等肝脏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MRI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或MRI平扫及增强资料、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影像表现。3例患者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13例中有3例为未降睾丸并发精原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CT主要表现为中等均匀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到中度强化;MRI主要表现为结节状,信号较均匀,T2WI呈稍低信号,可见低信号线状纤维血管分隔,增强时分隔强化,肿瘤实质轻度强化。未降睾丸并精原细胞瘤位于正常睾丸下降路径,可发生于腹膜后、盆腔等部位,病灶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脑栓塞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处病灶)经临床及影像学联合检查确诊的静脉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接受MRI增强扫描,部分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前后CT平扫及MRI序列检查结果,评估其影像表现。结果:8例确诊患者中浅表型静脉性栓塞6例(单侧5例、双侧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深部中央型静脉性栓塞者2例(单侧/双侧基底节丘脑静脉梗死各1例),临床表现均较轻且病情进展缓慢,预后效果较理想。12处病灶CT平扫均呈低密度影;T1WI图像呈低信号,DWI图像则呈高信号,T2WI图像呈高信号9处,混杂信号3处;6例行MRI增强扫8处病灶强化环厚薄均匀,但形态欠规则。结论:MRI相较于CT检查,能帮助医师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静脉脑栓塞患者的病灶信息,对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拟定和预后效果的准确评估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单发病灶中:9例位于后纵隔(右侧5例,左侧4例);9例位于肾上腺(右侧4例,左侧5例);腹膜后8例;盆腔1例;咽旁间隙1例,椎管内单发2例。椎管内外多发3例,其中2例伴腹膜后、枕部及腰背部皮下多发结节。CT平扫11例为均匀低密度,平均CT值(26.1±7.2)HU,密度低于同层面肌肉,9例表现为斑点、斑片状钙化,位于病灶边缘处,2例含有脂肪密度。在19例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有6例轻度强化,静脉期有4例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4例,三期呈渐进性强化4例,各期均无强化1例。MRI平扫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高信号,STIR多呈高信号。10例MRI增强扫描,3例均匀强化,6例呈絮状或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为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若在肾上腺、后纵隔、椎管内外及腹膜后见,境界清楚,存在伪足或嵌入式生长,包绕大血管,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在MRI T2序列见“漩涡征”的低信号病灶时,应首先考虑神经节细胞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肉瘤样癌(SHC)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HC患者的临床、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SHC在CT平扫上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呈低密度,大小范围从4.2 cm×4.7 cm至14.0 cm×11.0 cm不等。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呈环形或早期强化,多见大片坏死区。MRI上T1WI及T2WI病变实质信号不均匀,可见囊性变和坏死区,DWI呈明显的弥散限制性改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实性成分渐近性强化并可见假包膜出现延迟强化,6例病灶中心出现不同程度坏死;5例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SHC细胞呈多角型和梭形,肿瘤组织内可见广泛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K为阳性。结论:SHC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有助于深入了解SH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益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CT,14例MRI。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发现痛风结节,CT显示45个,MRI显示48个,痛风结节位于肌腱和韧带共58个,滑膜或关节腔内15个,骨内11个,其他软组织9个。形态呈条块状31个,结节状31个,线状4个,不规则形27个。骨质破坏CT共发现21处,MRI发现24处,位于骨边缘共30处;MRI显示5处骨质破坏周围骨髓水肿。痛风结节在T1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39个呈混杂信号,6个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在5例均行CT及MRI检查膝关节比较中:CT显示痛风结节21个,MRI显示痛风结节18个;CT和MRI在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均为12处,MRI显示骨髓水肿4处;MRI显示软骨异常共5处。结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更容易发现痛风结节,而MRI更合适于评估软组织情况及炎性改变,综合分析两种影像资料有助于准确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闭塞(BAO)所致急性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BAO所致急性梗死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有CT平扫、MRI平扫及3D-TOF MRA资料。重点分析3D-TOF显示的BAO处的CT平扫征象、MRI T1WI、T2WI及T2FLAIR征象。结果:本组BAO均由MRA明确显示,责任供血区的急性梗死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CT平扫上18例显示BAO处高密度动脉征,6例显示BAO处较大范围钙化征。MRI T1WI显示BAO处高信号血管征20例,T2WI及FLAIR流空现象消失26例。结论:BAO及其所致的急性梗死可由MRA及MRI明确诊断,CT及MRI影像学上基底动脉血管征有较高的显示率,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CT/MRI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UESL 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病灶均单发,4例位于肝右叶,1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CT/MRI表现为边界模糊的囊实性肿块,囊壁见结节状、不规则软组织密度/信号影,内见厚壁不均分隔,CT平扫呈低密度,内见大片状液化、坏死,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CT/MRI增强扫描壁结节、软组织成分及囊内分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结论:成人UESL影像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并评估其在CPM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我院临床确诊的CPM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阳性2例,阴性2例,阳性病例中桥脑、双侧大脑脚及右侧小脑多发斑片状低密度灶1例,桥脑低密度灶1例;8例患者行MRI检查均有阳性表现,其中桥脑中央病灶8例,对称性分布,边缘清晰,呈圆形、卵圆形或蝶翼状,4例伴桥脑外病变,包括小脑半球、大脑脚、丘脑、基底节及放射冠等区域,病灶在T1WI序列均呈等、低信号,T2WI及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灶周无水肿,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T2FLAIR及DWI序列对CPM病灶显示敏感,对其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LYG)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肺部LYG病例的CT影像表现,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5例含增强扫描。结果:病理结果2例为1级,4例为2级,2例为3级;6例多发,其中1例为多发结节,4例以多发结节或肿块为主,伴有不同程度斑片影,1例为斑片影为主伴多发小结节;2例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3例下肺分布为主,3例上肺分布为主,2例上下肺都有分布,6例多发结节均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其中5例有胸膜下病灶分布。8例病灶结节或肿块边缘粗糙,周围均有晕征;4例平扫可见病灶中央较外周密度稍低;3例可见到空气支气管征;1例病灶内见小空洞;5例行增强扫描病例均可见病灶边缘强化,中心平均强化值13.2Hu。5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结节或肿块,伴周围晕征以及边缘环形强化为肺部LYG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1月经临床证实的8例急性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于发病24 h内完成首次颅脑CT检查,5 d内完成首次颅脑MRI检查,3例有MRA检查资料。结果:首次CT检查病灶不明显3例,4例双侧中线旁丘脑可疑或小灶性低密度灶,1例双侧中线旁丘脑明确的较为对称性低密度灶。MRI均显示双侧中线旁丘脑较为对称性分布的蝶形T1WI低或略低、T2WI高或略高信号、FLAIR高或略高信号及DWI上为高信号、ADC低信号,其中以DWI高信号为特征。影像学随访中病灶进展4例。4例病程中可见中脑“V”字型梗死。3例MRA均可见单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结论:影像学检查手段尤其是MRI,对急性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患者局部并发症急性坏死性积聚(ANC)的影像特征,探讨影响ANC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AN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在CT或MRI上观察ANC的影像特点,将其转归分为吸收组与包裹性坏死(WON)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31例ANC平扫CT均呈斑片状不均匀低密度影,其内见小灶性类圆形等、低密度混杂影(23例)及脂肪低密度影(22例);19例ANC在平扫MRI均呈T1混杂低信号、T2混杂较高信号,其内FS T2WI可见低信号碎片影。3例(9.7%)合并局部感染,12例(38.7%)合并出血。增强扫描坏死组织无强化,其周边可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或线样强化。对31例ANP患者随访(中位137天)显示,12例(38.7%)ANC完全吸收,19例(61.3%)形成WON,吸收组与WON组在坏死是否累及胰腺、累及胰腺部位、坏死体积、MCTS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C在CT表现为不均匀液体密度,MRI呈不均匀信号影,增强扫描坏死组织无强化,但其周边组织可有不同程度强化改变。随访显示ANC可完全吸收或形成WON,并与多个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项型纤维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NTF的影像学表现,病变均经外科切除和病理证实,其中2例行CT平扫检查,6例行MRI扫描,2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分析NTF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结果:8例肿物位于骶尾部皮下,质韧;CT和MRI显示病灶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内见片状、条索状影;CT呈稍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低-等信号,T2WI压脂呈低信号,DWI呈等信号,内见交错脂肪样密度或信号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无明确包膜。2例行增强扫描,均呈轻度强化。结论:项型纤维瘤的MRI和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有助于项型纤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T及MR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CT平扫示鞍区偏右侧呈稍低密度影,增强欠均匀强化,并累及邻近颅骨;MRI示T1WI呈低信号,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略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病灶较明显强化,边缘较光整,邻近蝶鞍后床突可见骨质破坏。结论: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罕见,其临床和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侧脑室室管膜瘤MRI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侧脑室室管膜瘤的MRI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侧脑室室管膜瘤,所有患者均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无囊变、出血.结果:大部分肿瘤在T1WI像上呈等或低信号;在T2WI像上呈高信号.约73.7%的肿瘤可见囊变,出血少见.大部分肿瘤边缘不整,22例(57.9%)肿瘤跨脑室壁浸润邻近脑实质,30例(78.9%)肿瘤侵及对侧侧脑室或三脑室.增强扫描大部分肿瘤(89.5%)肿瘤呈不均匀显著强化,4例肿瘤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结论:侧脑室室管膜瘤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侧脑室室管膜瘤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CT/MRI和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影像诊断水平和临床表现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临床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和MRI非增强检查,检查时间外伤后半小时至3天不等.结果所有病例的胼胝体损伤灶在CT图像上均未见明显密度异常.MRI上表现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FLAIR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病灶位于胼胝体膝部4例,胼胝体压部2例,胼胝体嘴部1例,胼胝体广泛性损伤1例.8例中都合并有1处以上的胼胝体外其他部位的颅内损伤,包括多发性脑挫伤、脑内血肿、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2例有MRI复查资料.结论 MRI是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明显优于CT,不仅对较小和轻微的挫伤敏感,而且能多方位地显示病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Warthin瘤CT、MRI表现。其中男32例,女5例。年龄27~80岁,平均59岁,50岁以上26例(70.2%)。有吸烟史30例(81%)。结果:37例共56个病灶,单侧单发28例(28个病灶),单侧多发4例(12个病灶),双侧多发5例(16个病灶);CT及MRI表现:病灶长径0.5~4.8c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CT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呈早期明显强化,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CT、MRI特点,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史,可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典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OG)的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不典型OG的临床CT和MRI资料,探讨其影像特征。结果:年龄范围:23~60岁,平均41.5岁,其中40岁以上10例(83.3%)。7例表浅,5例深在,仅1例多发,共13个病灶。9例呈实性,MRI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缘欠清,其中1例信号均匀,增强后未见强化,8例信号不均,内见坏死、出血,增强后,7例呈斑片状轻-中度强化,1例呈"花环状"强化,且DWI明显弥散受限。3例呈完全囊性,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壁较厚,呈等T1稍长T2信号,边缘不清,增强后均未见强化,1例DWI序列囊壁不均匀弥散受限。3例CT片上可见钙化,2例瘤周见大片水肿,2例跨中线,1例向深部浸润、侵犯邻近基底节区及丘脑。结论:不典型OG包括:中老年人、多发、位置深在、瘤周大片水肿、跨中线生长、弥漫深部浸润、增强后环形强化、DWI明显弥散受限、完全囊性,其影像表现仍具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19例行X线平片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骶椎9例,坐骨4例,跖骨2例,掌骨、腕骨、肩胛骨,腰椎各1例。X线平片及CT表现: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硬化边;MRI表现:病灶在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结论: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提高对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病例共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发生于额颞顶骨交界部1例、顶骨1例,病理证实前者为透明细胞型、后者为上皮型。前者为成骨性骨质破坏,CT表现为颅骨骨质明显增厚,边缘毛糙,内外板界限不清,部分病变内侧可见弧形钙化;后者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结论:CT和MRI能对不同骨质破坏方式的板障型脑膜瘤的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