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调查船于1990年10月25日远航南极南大洋,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于5月3日回到广州,它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海洋四号》调查船,在南极南大洋海区取得了地球物理剖面1.7万测线公里,做了地质站位43个,分别是原设计的166%和215%。在南极南设德兰群岛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完成了339个地质点。返回途中还在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域进行了海洋地球物理综合考察,特别是在号称世界第二海沟的汤加海沟进行的地质和地形调查,是迄今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1981年1—3月,我国派科学工作者参加“首次国际南极洋生物资源考察(FIBEX)”计划中南极普里兹湾(Prydz Bay)及其邻近海区的考察工作(与澳大利亚合作)。区域为南纬60°到南极大陆沿岸,东径60°到90°间的南印度洋海域。本文是对这次考察中由澳大利亚使用“内拉顿”号所采磷虾的初步研究报道,共五种,分录于两属。文中还记述了这五种磷虾的分布与生态特点。图7,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3.
由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极地研究中心组成的地矿部百余人南极和南大洋考察队,业经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同意已于10月25日从广州启航,开展南极和南大洋地质科学考察。 考察队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王光宇任总指挥。《海洋四号》调查船将对南极半岛北部与南设得兰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地形地貌、海洋沉积、地球物理场、盆地构造及地壳结构等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除在海上调查外,还将以南极中国长城站及外国站为基地,选择4处岛屿作为登陆科学考察点,开展南极洲陆地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为期5个月,航程达2.7万海里。 中国地质科学院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女地质学家金庆民  相似文献   

4.
王景毅  谭燕燕 《海洋学报》1990,12(2):251-256
利用1984—1985年中国首次南极南大洋考察的海洋气象观测资料及1986—1987年第三次南极考察的观测资料,研究发现南极夏季气旋存在一种独特的爆发性加深(1 hPa/h)特征.伴随这一过程,将会出现强烈的天气要素突变现象.在气旋影响的区域内,其风力可达8级以上,有时可超过12级,能与台风的强度相比.  相似文献   

5.
地矿部在“八五”期间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东太平洋多金属调查和南极南大洋南太平洋的地质科考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未来的勘探开发大洋多金属结核及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 1 南极南大洋南太平洋地质科学考察 该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从1990年10月25日~1991年5月3日,历时191天,总航程54418.9公里,完成的考察项目和工作量: (1)综合地球物理剖面122487.9公里,其  相似文献   

6.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英国南极调查局局长Dick Laws夫妇于1984年5月9日至13日参观访问了海洋二所。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南极考察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现在南极设有四个考察站。1983年我国应邀派团赴英进行参观考察,在英期间,南极调查局向我团介绍了南极的情况,并提供了大  相似文献   

7.
李金洪 《海洋学报》1991,13(1):13-25
本文利用1987年1-2月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期间在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获得的STD资料,详细阐述了群岛以北海域中的一条海洋峰——大陆水边界(CWB)在表层、次表层和深层的表观特征,并给出了测区表面的地转流分布,计算了斜压变形半径Rbc.作者认为这里沿锋向海流处于地转平衡状态,且锋主要由边界流的作用所致.CWB的沿锋尺度约360km,平均宽度约30km.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9,(11):4-5
随着11月8日“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厦门成功举办,2009年“第二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落下帷幕,厦门大学选手黄荔超和上海海事大学选手刘勋分别获得“南极特别奖”和“北极特别奖”,她们将分别随我国极地科考队分赴南、北极考察。  相似文献   

9.
时讯     
南极历程备忘录首踏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的南极站站长、科学家和美国"公主"号考察船船长等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10.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生物学和医学组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89年4月7—8日在青岛召开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研讨会”。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23位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捕捞、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组组长吴宝铃教授主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  相似文献   

11.
在南极大陆被发现之前两千年已有人推测了它的存在。当时的部分看法是:相信地球南端应有大片陆地存在,以同地球的北方陆地保持均衡,这样才不致于使地球“倾倒”。于是,探险家们不断向南远航,寻找这块推测中存在的南部大陆。然而他们所看见的仅仅是波浪翻滚一望无垠的海洋,南极大陆的规模亦因这些毫无结果的寻觅渐渐地在人们的想象中被缩小。1520年,著名的葡萄牙航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海洋学组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中顾委委员、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罗如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3.
应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松田达郎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11日访问了我所,介绍了南极的气象、地质、生物和生活等情况.日本对南极的考察活动是从1957年开始的,迄今已有27年的历史.在南极建立了二个考察站,一个是昭和(Syowa)站,另一个是水穗(Mizuho)站.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05,(3):1-1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15.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研究主干)松田达朗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初来我国访问,其间于10月4日—7日访问了国家海洋局二所。该访华团此次来访,主要是同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商谈今后南极考察的合作问题,并介绍南极考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日本南极考察队于1957年1月登上南极洲,建立了南极科学考察基地,迄今,已派出了25个国家南极考察队。当前,日本南极考察的规模较大,手段上的现代化程度很  相似文献   

16.
究竟是谁首先发现南极大陆,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俄国探险家,航海家别林斯高晋率领的探险队和美国船长帕尔默,于1821年2月11日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不期而遇,一时引发了一场美,俄两国究竟谁先发现南极大陆的争执。而与此同时,英国则声称,他们的史密斯船长和探险家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早在1820年1月30日就已经发现了美国人帕尔默看见过的陆地(即南极半岛),并取名为“格雷厄姆地”,时间整整比帕尔默早了10个多月。  相似文献   

17.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未被瓜分的大陆,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建立是中华民族灵魂的深沉闪光。人们至今留恋那部反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建设长城站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人们更没有忘记“极地三老”——当年乘“极地”号赴南极建中山站的陈德鸿、金乃千、郑在石这三位年逾半百的“老”人。  相似文献   

18.
正南极区的海水从上至下大体可以分为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南极表层水的盐度最低,与淡水的收支有直接的关系。南极区由于海面温度低,蒸发较弱,损失的淡水较少。环绕南极大陆,以南纬50度为中心有一个强降水带,为海洋的表层贡献了淡水。虽然南极没有河流注入海洋,但是冰川也是  相似文献   

19.
有问必答     
《海洋世界》2010,(5):F0003-F0003
<正>1.南极和北极哪个地区更加寒冷?答:南极更寒冷。据统计南极年平均温度要比北极低26℃,冬季平均温差也比北极低44℃,这主要是两极的海陆分布不同所致,南极是海洋包围着大陆,北极是大陆包围着  相似文献   

20.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发明协会会长、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于1986年10月29日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视察,与该所海洋科学家进行了座谈,对该所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并为该所题词,题词为“海洋科学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