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采用梯度分析法,结合InVEST模型,在评价研究区近27 a城市用地扩展及生境质量演变的基础上,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剖析生境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1) 研究时段内,城市扩展表现为核心区的低密度扩张及外围区的多点扩散,紧凑度不断下降,城市结构不稳定,扩展模式不尽合理。(2) 生境平均值从0.49下降到0.44,质量等级跌至较差水平。低等级生境主要呈圈层向南部、东南部扩散,与建设用地扩展方向基本一致。(3) 建设用地扩展强度与生境质量变化空间分布呈负相关关系,核心外围区的建设用地扩展始终为变化最强烈的地带,生境质量退化也最为剧烈。(4) 斑块密度不断上升,特别是建设用地斑块的增加使得城市景观格局愈发破碎。  相似文献   

2.
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空间扩张对自然生态空间侵蚀突出,城市增长边界的界定和管控面临严峻挑战。该文利用GIS技术,划定了2010年广州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建成区;遵循空间开发导向,确定了非建设用地开发性综合指数;根据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增长规模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非建设用地开发性综合指数,明确城市最适宜开发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将最适宜开发建设用地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建成区归并,确定2020年广州市UGB,大致形成了流溪河以北的机场、花都区连片建设区,珠江以北、流溪河以南和帽峰山等自然山体以南连片建设区,海珠区和番禺区北部连片建设区、南沙区连片建设区等多片集中建设区,总体呈现"中心城区+外围"多个连片建设区的发展格局。研究方法对全国其他城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花都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S/GIS相结合的方法,获取1990-2008年间5期的TM影像,从而获取相应时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扩展速度与强度、扩展弹性、空间自相关等的分析,总结广州市花都区建设用地扩展特征,从不同方面探讨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建设用地总体快速增长,各阶段增长速度、强度及弹性不同,其中在2000-2005年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最快,年平均达23.39%,而2005-2008年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最大,扩展方向以向东、向北为主;经济发展、交通建设、城市规划、人口扩散和自然地理环境是花都区建设用地扩展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蔓延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蒋芳  刘盛和  袁弘 《地理学报》2007,62(6):649-658
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和无序蔓延的现实问题, 以北京市在1996~2004 年期间的城市扩展作为研究案例, 提出可以从城市扩展形态、扩展效率和外部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判识城市蔓延现象, 并提出基于地理空间指标体系的城市蔓延测度方法, 主要由涉及人口、经济、土地利用、农业、环境和城市生活等方面的13 项指标所组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度和量化研究区城市蔓延的特征: ① 建设用地斑块具有明显的破碎化和不规则化趋势, 缺乏良好的规划控制, 不连续开发、条带式开发和跳跃式开发特征明显, 扩展形态不尽合理; ② 新增建设用地的建设密度和容积率较低, 并且新增用地的人口密度和经济产出水平均低于原有用地绩效, 扩展效率不高; ③ 城市蔓延占用大量的耕地和开敞空间、加重了交通负担, 对农业、环境和城市生活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进行城市空间扩展模拟分析研究,对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yna-CLUE模型进行广州市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到现阶段,政府采取的土地利用数量调控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较为重要,空间区划的引导作用相对不明显;建设用地聚集度持续增大,单位面积内的斑块数则先增后减,二者揭示出的景观特征不完全一致;城市空间是外缘、飞地式和内填式三种空间扩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1990-2005年以外缘和飞地式为主,在2005-2020年则以外缘和内填式为主,此时新增斑块与原有斑块的建设用地连成大斑块,单位斑块上的建设用地数量呈降势,前后两个时段内,城市由"摊大饼"外延式逐渐转向集约节约的内填式扩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安全导向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进行城市空间扩展模拟分析研究,对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yna-CLUE模型进行广州市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到现阶段,政府采取的土地利用数量调控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较为重要,空间区划的引导作用相对不明显;建设用地聚集度持续增大,单位面积内的斑块数则先增后减,二者揭示出的景观特征不完全一致;城市空间是外缘、飞地式和内填式三种空间扩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1990-2005年以外缘和飞地式为主,在2005-2020年则以外缘和内填式为主,此时新增斑块与原有斑块的建设用地连成大斑块,单位斑块上的建设用地数量呈降势,前后两个时段内,城市由"摊大饼"外延式逐渐转向集约节约的内填式扩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州市2004―2016年土地利用分类成果,通过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202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合格网分析法构建广州市2004―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密度格网,并展开Getis-Ord热点区分析和圈层分析评估,分析广州市快速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对ESV变化过程和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广州市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扩张占用了大量生态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从2004年的1 320 km2扩张到2016年约2 000 km2,预计2020年将达到2 263.63 km2,生态用地斑块日趋破碎化;2)2004―2016年间,广州市ESV总值累计减少了92.41亿元,年均减少约8.4亿元,预计2016―2020年其继续减少但减速会放缓;3)ESV高值区域的格网数量净减少近18%,低值区域的格网数量净增加约46%,局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善难以抵消快速城市化造成的ESV损失;4)广州市ESV变化呈现局部空间自相关现象,高冷区常年集聚分布在花都区和番禺―南沙一带,高热区从集聚分布于东北部逐渐变成为零星分布;5)ESV圈层格局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区(核心区、近郊区、边缘区和外围区)呈“低―低―中―高”向“低―低―低―高”的结构特征演变,地处城市边缘的近郊区域和边缘区域逐渐形成空间异质性最突出的城乡交错带。  相似文献   

8.
王芳  冯艳芬  卓莉  周涛 《热带地理》2013,33(4):373-380
针对耕地安全高维评价体系指标权重难以赋值、客观性差的问题,构建了实码加速的遗传算法投影寻踪(RAGA-PP)模型,对快速城市化的大城市郊区耕地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以广州城市发展的南拓与北优两个郊区——番禺区与从化市为例,建立4个子系统共32个指标的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城市郊区耕地的数量结构安全、质量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RAGA-PP模型在多目标、多因素的耕地安全综合评价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广州市郊区耕地安全评价的影响因子权重在远郊区和近郊区存在较大差别,开展不同区域对比研究更适合采用总投影方向确定的权重值。(3)由于近郊区与远郊区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迥异,城市化进程速度不同,区域耕地安全等级差别较大,近郊的番禺区耕地综合安全水平低于远郊的从化市,其中番禺区仅耕地经济社会安全水平高于从化市,而耕地的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均低于从化市。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支持下利用FRAGSTATS软件,以2005年广州市林业现状数据库为数据源,基于17个景观类型,分别用6个斑块级指数和8个景观级指数分析了广州市2005年森林景观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州市的森林景观总面积为2 961 km2,森林景观以阔叶混交林为主,占广州市森林总面积的40.83%.其中,森林景观面积最大的是从化市,达到1 396.65 km2,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70.73%.其次是增城市,其面积为864.08 km2,占53.45%.属于广州市区的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番禺区、白云区和花都区的森林景观总面积占其各区总面积的比例<40%,南部的番禺区所占比例仅6.66%.广州市各县级行政区域间的森林景观分布格局差异性较大,同时,城市化水平与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但是,在景观级水平上,森林景观多样性在各县级行政区间的差异不大,各森林景观斑块的分布较为均匀,同质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城区扩展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羽  司月芳 《地理研究》2015,34(12):2247-2256
2000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引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重构,伴随着住宅郊区化、职住分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将引起新一轮城市空间扩展。构建顾及综合可达性因素、邻域因素、自然因素、规划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分析诊断北京城区扩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问题,从而为指导与管治北京市城市空间的有序扩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① 综合交通静态可达性(单一年份)与城市扩展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交通动态可达性(年份之间的可达性变化)则在引导北京市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并无显著影响。② 邻域建设用地百分比与城市扩展呈正相关,而农用地、林业用地及水域用地的比例将减少土地开发的概率。③ 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空间扩展的纲领性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其对城区扩展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④ 常住人口的分布现状、第二产业企业数量、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分布现状对土地开发无显著影响。⑤ 认为北京市静态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变化呈负相关,即可达性条件较差的地区,土地开发的可能性越小,这与北京市“摊大饼式”空间蔓延和居住郊区化的发展现实相符;北京市动态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变化亦呈负相关,表明可达性提高程度越大的区域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土地开发几率,这从侧面传递了沿着既有建成区进行土地扩展的概率远远大于由于诸如轨道交通建设而带来可达性极大改善区域的概率。因此,重视与发挥综合交通动态可达性指标对城市扩展的引导作用,将是有效破解城市蔓延式扩张、优化城市扩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罗伟玲  王艳阳  张恒 《热带地理》2020,40(1):110-118
以广州市为例,基于城市感知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遥感影像进行了语义提取,将提取结果与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样方密度的功能用地识别结果进行补充校验,根据政策和规划文件建立功能用地与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联,利用信息熵分析广州市功能用地混合程度,以辅助判别主体功能区,最终得到广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将划分结果与《广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和《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方法精准度较高,并能体现广州市空间格局形态,反映主体功能区实际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2.
广州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琳  卢道典 《地理科学》2011,31(9):1050-1055
1949年以来广州实施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带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30 a间着重实施了以城市道路和桥梁为主体的交通设施项目,使广州形成了沿珠江前航道"带状分散组团状"的空间结构形态;② 改革开放后的20 a间,广州重点实施了快速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交通设施项目,使城市空间沿珠江前航道向东和白云山西侧向北拓展,空间结构形态呈现"L形三大组团状";③ 2000年后的10 a间,番禺、花都"撤市设区"使广州市区范围大大拓展,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铁路客运南站(高铁车站)、南沙深水港、地铁等重大交通设施和轨道交通设施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和建设,促使了广州"多中心、网络状"空间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广佛都市区城市扩展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可达性是连接土地利用与交通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城市扩展具有指向性。利用Auto-Logistic回归的CLUE-S模型,预测区域发展与交通规划两种情景下2020年广佛都市区的城市扩展,分析了1982~2020年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与城市扩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CLUE-S模型在城市扩展上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加入可达性因子有助于提高模拟精度;1982~2020年广佛都市区空间和时间可达性格局由双核心圈层结构演变为单核心圈层结构,且时间可达性格局有明显的交通主干道指向性;城市扩展强度与扩展差异逐渐拉大,预测2020年扩展区域集中在白云与花都交界处、天河黄埔一带、顺德部分乡镇;都市区由无序扩张转变为交通指向性,随着可被开发的土地的减少,交通指向性的影响减弱;初期的城市用地规模越大,交通可达性提高越显著,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的开展,城市规模对交通可达性的正向影响减弱。未来侧重于完善站点的公共配套设施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居民休闲总体需求的角度出发,具体研究广州市城市公园的休闲供给配置,并通过供需特征对比,发现供需在总量、类型、地域的差异.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公园在总体供给总量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在类型供给总量上,广州市的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带状公园的规模总量能够满足广州市居民的休闲需求,而社区公园、城市综合公园、风景名胜园、体育公园和纪念历史公园的规模不能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尤其是城市综合公园和体育公园的规模需求量较大.在各区供给总量上,老城区的越秀、海珠、荔湾和新城区的白云、花都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而黄埔、天河、番禺、南沙、萝岗总体规模上能够满足需求,但是在类型上还需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铁三号线对周边住宅价格的时空影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地铁3号线及周边住宅项目为例,综合运用可达性相等理论、比较分析法、hedonic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地铁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范围,实证分析其时空影响效应。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地铁站点离市中心越近,影响范围越小,离城区越远,影响范围越大;②地铁对周边住宅具有明显的增值作用,住宅价格与地铁距离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距离越远影响效应越小;③分区域来看,地铁3号线对番禺区影响较显著,影响范围内住宅平均增值20.48%,而天河和海珠区影响范围内住宅平均增值8.73%。时间效应方面,地铁规划期对天河区和海珠区的房价影响不明显,对番禺区房价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施工期对周边房价的影响为先负向而后变为正向;运营期其正向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广州南沙区湿地现状和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沙是广州市"南拓"战略的龙头,实现湿地的保护和开发的平衡是南沙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综述了南沙湿地资源的现状、特征,分析了湿地面积的变化原因与趋势,提出了南沙湿地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TM数据的广州市番禺区土地覆被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覆盖番禺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4个时相Landsat-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GIS手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生成土地覆被图。在数量化研究LUCC的基础上,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反映番禺区4个时相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对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番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在1990~1995年间处于开发调整时期,2000年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趋于成熟,土地覆被变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趋于平缓。研究时期内,番禺区的景观破碎度增加,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覆被类型变化的影响逐渐替代自然作用下土地覆被类型情况。  相似文献   

18.
隆少秋 《热带地理》2001,21(2):169-172
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它的规划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文中对广州市边缘区增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背景契机、制约性和对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