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暴低空风切变中大雨对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雷暴低空风切变中大雨滴冲击飞机的机身和机翼而引起的水平和垂直动量损失,估算了大雨累计在机身和机翼上的水膜厚度,并讨论了因遇到大雨雨滴冲撞而粗糙化的机体所产生的阻力。结果表明:雷暴低空风切变中大雨雨滴的冲击作用是明显的,被粗糙化的机体所产生的阻力能显著改变飞行轨迹,并能影响飞行安全;累计在机身和机翼上的水膜厚度造成的飞机质量的增加对飞行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天气分析、探空资料、卫星云图和人工影响天气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5月10—11日降水天气形势、飞机增雨作业条件和增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天气过程影响系统为蒙古低涡,充沛的西南水汽输送和辐合条件有利于产生降水,系统移动慢,影响范围大,降水持续时间长。(2)雨水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3000~8000m,-4~-6℃的湿层出现在850~600hPa之间,湿层较厚,水汽含量高,层结稳定,飞机增雨作业条件理想。(3)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数值预报产品准确预报降水性质、影响范围和降水时段,合理设计飞机增雨作业方案,有效提高了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雨水酸度与天气背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1—1983年在上海地区11个观测站进行了雨水pH值观测,取到资料2448份.从资料分析得到:(1)雨水pH值与天气背景有关,静止锋天气影响时,酸雨出现几率达44.5%,雨水较酸;暖锋天气时,酸雨出现几率仅9%.(2)台风、高压边缘天气影响下,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但静止锋、冷锋、低压系统天气时,酸雨的形成不仅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受随气流输送来的外来污染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华筠 《气象》1988,14(1):51-53
本文对1982—1984年梅雨期内的雨水pH值进行了测定,三年共采集33天的雨水样品。测定结果表明,梅雨降水的雨水中pH<5.6(出现酸雨),约占降水次数的40%,雨量的65%,梅雨降水中的酸雨,大约80%是在工业区的下风方区域观测到的,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局地污染源。  相似文献   

5.
基于风云三号(FY-3)气象卫星的积雪产品数据(snow cover),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趋势提取方法,探讨了2010—2019年中国积雪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积雪覆盖频率(Snow Cover Frequency,SCF)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每年2月、3月SCF达到当年最大;东北的SCF呈显著下降的年际变化趋势,其他地区变化不大。2)中国整体的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 Rate,SCR)下降了约1.2%,内蒙古和西藏的SCR下降了约1.5%,其他地区的SCR变化不显著;主要积雪覆盖区的SCR均在2016年发生由增加到减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美国南达科他工矿学院大气科学研究所桑德(Sand)在美国《应用气象学杂志》1976年6月号(第15卷第6期)上报道了用T—28型裝甲飞机配合CPR-2(10公分)雷达对三个雹暴(1972年6月21日、7月7日和7月22日)观测所取得的若干结果。这几个雹暴从高空风观测来看都具有超单体风暴的特征。飞机穿云高度在云底以上约海拔4.9—6.7公里,与最大垂直气流速度的高度(4—8公里)相当。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基于多源数据的RMAPS模拟结果等,对2017年7月9日发生在河北顺平县的一次由下击暴流引发的极端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1)对流云中及云下方的西北气流受降水影响,动量下传且伴有地面的辐散风,近地层的下沉中心位于地面大风区上空。(2)云中水成物微物理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雨水和霰/冰雹的比含水量大,雹胚生长主要与雪和云水有关,而霰/冰雹融化后增加了雨水粒子。(3)比较不同水成物的等效冷却温度,发现雨水蒸发冷却对大风形成的贡献最大,冰雹的融化机制和拖曳作用贡献量相当;在700 hPa以下,随着高度降低雨水拖曳的贡献逐渐大于冰雹融化与冰雹拖曳贡献之和。(4)下沉气流叠加在地面辐散风场和冷池密度流上,导致地面辐散中心的东南侧出现了43.1 m·s-1的极端强风。极端强风的下游,由于云水凝结、雹胚生长等凝结潜热释放过程抵消了部分水成物的冷却效应,以及冷出流减弱等因素,使得地面风速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8.
3月我区天气气候特点是:1.气温持续偏高。月平均气温,桂林地区北部12.0—14.0℃,桂林地区南部、柳州、梧州、河池三地区北部15.0—17.0℃,其余地区19.0—21.0℃,其中左右江河谷21.9—22.2℃,出现了历史同期最高值。与常年相比,桂北偏高0.3—1.2℃,桂中偏高1.5—2.7℃,桂南偏高2.8—3.5℃。2.桂东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中旬中到下旬初,桂东先后有38个县 (市)出现了冰雹或雷雨大风。部分地区农作物受到了一些损失。3.大部地区雨水偏少。月雨量:桂林、梧州两地区北部110—224毫米,百色地区、河池地区西部仅有2—  相似文献   

9.
一次雹暴回波和雹块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6年6月4日甘肃平凉发生一次猛烈雹暴。地面降雹前,等效反射率因子 Ze≥10~(4.6)mm~6m(-3)的强回波有二个轴。主轴顶伸展较高,约离地8公里(对应环境温度约-40℃);次轴顶较低,约离地6公里(环境温度约-25℃)。两个轴在离地3—4公里(-5℃—-10℃)间互相连接。地面收集的雹块经切片分析后得知:雹胚有52%为透明和半透明圆球;雹块内部结构有4—5个层次和1—2个层次的各占45.8 %和33.6%。由110个雹块的外形得知,扁球、圆球和半圆球形的各占33%、23%和22%。微结构特征说明雹块主要生长在温度较高和扰动较大的过冷却水滴区。  相似文献   

10.
暴雨过程大尺度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长江流域梅雨期热源热汇分布的一些研究[1]-[3]表明,热源热汇的分布和梅雨期降水性质存在着年际变化,同时,研究区域不同,天气形势和时空尺度不同,所得各类收支的垂直分布特征亦有较大差别。本文用曲面拟合方法计算了1989年梅雨期6月27日至7月4日江南地区暴雨过程的时空平均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得到的垂直分布特征是:(1)加热率Q1峰值位于400—500百帕气层,减湿率Q2峰值位于500—600百帕气层,两者垂直分布特征说明,该暴雨过程凝结潜热和对流垂直输送作用均十分重要。(2)视西风动量源在600百帕以下为正值,以上为负值,说明东风动量向高层输送;视南风动量源在400百帕以下为负值,以上为正值,说明南风动量向高层输送。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0年亚音速飞机排放的NO_x,利用三维全球化学输送模式(OSLOCTM2)研究亚音速飞机排放的NO_x对中国地区NO_x和臭氧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亚音速飞机排放的NO_x明显地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在1月份,250hPa高度NO_x的浓度增加大约50pptv,最大的相对变化为60%;在4月份,250hPa高度臭氧增加8ppbv,相对变化为5%。NO_x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输送过程引起的,但臭氧的增加则是化学过程生成的结果。由于中国地区亚音速飞机排放的NO_x造成的NO_x的增加不超过10pptv,而且臭氧增加小于0.4ppbv。即使中国地区亚音速飞机排放的NO_x增加一倍,这个影响仍然比较小。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12年7月23日云南腾冲的一次混合型层状云降水过程,联合35 GHz多普勒偏振云雷达、雨滴谱仪和探空仪进行联合观测与分析,根据Z—q_r(雷达反射率因子—雨水含量)的关系式,反演雨水含量(q_r)、云水含量(q_c)以及空气垂直速度(w)。结果表明:在较强回波区,云水含量为0.5~0.8 g·kg~(-1),雨水含量为0.2 g·kg~(-1),空气垂直速度为0.6~1.0 m·s~(-1),对应时段的小时雨量较大;通过云水含量与雨水含量、雨水含量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散点图,分别得到各自的拟合公式。当云水含量0.8 g·kg~(-1)时,直接通过拟合公式得到的云宏观参量的精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对南京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ODIS下垫面资料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采用四层嵌套,通过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研究了城市化对南京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下垫面热力、动力属性发生改变,影响了地表与大气之间的动量和热量交换,进而对局地气候特征产生影响。城市化后南京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增强,1月和7月2m气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边界层高度分别增加了约60m和180m 。土地利用类型改变使地表粗糙度增加,1月和7月地面风速分别减小了1.1m·s^-1和0.7m·s^-1 ,并且地面辐合得到加强。城市化使城市地区的中雨和大雨发生概率增加而小雨发生概率减少,中雨和大雨天数最大分别增加约8天和4天。  相似文献   

14.
采用引入城市水文过程的WRF/SLUCM方案,以北京2010年7月4—6日高温热浪天气为背景,模拟了绿地灌溉、绿洲效应和人为潜热等水文过程对城市气象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绿地灌溉、绿洲效应和人为潜热等水文过程可导致北京城区13 ∶00(7月4—6日小时平均,下同)潜热通量升高最多约100 W·m^-2 ,02 ∶00升高最多约15 W·m^-2;感热通量13 ∶00降低最多约80 W·m ^-2;02 ∶00降低最多约5 W·m^-2 。(2)城市水文过程可导致城区13 ∶00相对湿度增加最多约4%,02 ∶00约6%;地表气温13 ∶00降低最多约1.2 ℃,02 ∶00约0.4 ℃。(3)城市水文过程对北京城市热岛强度的减弱效果白天明显好于夜间,且在10 ∶00—14 ∶00出现了强度约0.8 ℃的冷岛效应。(4)水文过程会导致北京城区500 m高度以下白天大气温度最多降低0.5 ℃,相对湿度最多增加3%,但夜间影响较小。由于热对流运动的减弱,城区边界层高度降低约200 m;城区1 km高度以上水平风速增大,低层风速减小。  相似文献   

15.
从2006年12月6日开始,航空天气服务用户将会收到更加详细的关于飞机结冰服务信息。结冰天气,包括冰粒和一触就会冻结的云滴,会威胁飞机安全飞行,尤其是在冬季。机翼结冰时,作用在飞机上的拖曳力会增加,导致飞行困难。即使飞机得到飞行许可,在结冰状况下飞行一般得绕行数百公里。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09—2013年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通量受海表大风、海气温差及海洋环流等因子影响,秋冬季节强烈,春夏季节相对较弱,在寒潮活跃的冷季该海域的海流处于弱流期,风浪对海面通量的作用明显增强。海温特征也显示冷季的不稳定性显著强于暖季,因此该海域冷季具有更强的海气热量通量。沿岸站点的比较显示,南部吕泗站面向更开阔的东海海域,其平均波高高出北部20%左右。这与沿海南部通量强于北部特征对应。数值模拟显示,在寒潮过程中,海气界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输送比多年月平均状态显著增强,动量通量增大1~5倍,热量通量增大1~6倍。寒潮过程入海冷锋走向、强度、移动方向显著影响海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大值区的分布。偏北路寒潮纬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东部大于西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东北部,而偏西路寒潮经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南部大于北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南部。同时偏北路径寒潮强度大于偏西路径,海气动量通量响应较偏西路径强约25%,热量通量强约50%。耦合风浪作用的模拟显示,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明显增大,对不同强度风浪,浪高增加1.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增大约2倍,热量通量增大10~160 W/m2;浪高减弱至0.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则减弱约40%,热量通量减小10~55 W/m2。冷锋及其驱动的风浪强烈影响区域海气通量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降水特征及极端降水趋势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正泉  宋丽莉  梁卓然  王阔  刘善峰 《气象》2018,44(6):781-789
利用国家气候观象台杭州站百年降水观测数据和CMIP5模式模拟预估数据,分析了杭州市降水长期变化特征,采用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转换方式(CDF-T),降尺度预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杭州极端降水发生趋势。结果表明:杭州市年降水量在百年时序(1907—2015年)上无显著性增加或减小趋势,1980年后春季降水明显下降,下降速率约32.1mm·(10a)~(-1),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增加速率约35.4mm·(10a)~(-1)。1988—2015年的3和6h及日降水的各重现期降水量均较1961—1987年有所增大,1961—1987年的10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已演变为1988—2015年的50年一遇甚至是20年一遇。CMIP5模式降水的降尺度分析表明,2020—2039年杭州市日极端降水强度将可能会进一步加强,2020—2039年日降水的R95值和R99p值均较现气候期(1981—2010年)有所提高,超R95p和超R99p的极端降水发生日数分别为11.08和2.24d·a~(-1),分别较现气候期平均值增加了3.52和0.69d·a~(-1)。  相似文献   

18.
动力强迫对台风次级环流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平  丁一汇 《大气科学》1990,14(3):293-305
本文导出无量纲的台风次级环流方程,然后用11年综合台风资料,计算了动力强迫的次级环流。通过计算,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积云动量垂直混合和涡旋动量水平通量是主要的动力强迫因子。 (2)积云动量垂直混合在台风发展过程中可促进大尺度低空辐合,因而可加强由CISK机制所说明的正反馈过程。 (3)Ekman抽吸与积云动量垂直混合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这是台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反馈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全球逐月降水与潜在蒸散发格点数据集,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为干旱指标,采用改进的强度—面积—持续时间极端事件识别方法,对“一带一路”区域干旱事件及其人口暴露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60—2016年“一带一路”区域呈现变干趋势,至1992年有所缓解,空间上显著干旱区域主要分布在沙特阿拉伯、伊朗、蒙古、中国等。(2)区域年均发生干旱事件89次,以持续1—2个月干旱事件为主,占总事件频次的82%;年均总影响面积约0.92×10^(8)km^(2),以持续3—5个月的干旱事件影响面积最大,约占年均总影响面积的44.8%;干旱事件最强中心强度均达到极端干旱强度。(3)持续3—5和6—8个月干旱事件频次、影响面积和事件最强中心强度均呈增加趋势,需引起重视。(4)区域干旱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多年均值为5.43亿人,不同持续时间干旱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均显著增加,尤其2000年以后,年均人口暴露度达7.88亿人,较多年均值高出45%。  相似文献   

20.
雷电对航天飞行器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上,飞机受雷击并不是飞行安全的主要问题。然而,由于合成材料使用不断增加和在飞行关键系统中使用数字航空电子系统,就要求在这类飞行器的设计中含有更专门的防雷措施以保证现有运输机比较好的雷电安全记录。另外,最近发生的一些不幸事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7年3月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大力神-半人马座A/C67飞行器的损失,表明飞机和运载火箭是十分容易遭受飞行器触发雷电现象的。本文评述美国航空航天局风暴危害计划(SHP)中在与飞机遭到雷击有关的大气现象方面得到的一些新发现。把这些资料与近期业务飞行飞机的雷击结果作了比较。最后,总括给出了NASA和美国国防部正在使用的新的触发闪电的“升空保障准则”(LCC)(下面称升空准则)。NASA的研究资料说明在雷暴中直接雷击飞行器的最大几率发生在环境温度约为—40℃左右。在这种环境中,相对降水和扰动强度可以忽略或比较弱。然而,业务飞行资料说明在日常作业中,大多数飞机雷击发生在温度在冻结层附近的非积雨云中。迄今非雷暴环境还不曾是空中飞行专门的闪电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