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DCM-1型数字地磁脉动观测系统,是为开展地磁测深及地磁脉动观测工作而研制的.该系统由高灵敏度磁通门磁力仪、多路数据采集器、盒式磁带记录与回放器,以及时间服务装置等部分组成.系统具有大动态、低噪声、高精度、低功耗,以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系统可直接与计算机接口,也可直接回放进行模拟恢复.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多次野外观测,取得了较好的野外观测资料,并显示出比进口的模拟系统能记录到较为丰富的信息[1].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利用单片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研制出来的数字钟一“地磁专用DC-1型数字钟”,用以取代磁秤仪器上配制的计时设备。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亚)地磁台链建设及其观测与国际地磁卫星台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东亚)地磁台链的漠河,北京十三陵,三亚和南极长城站与中山站地磁台的建设及其观测研究做了较系统的总结,北京地磁中心,南极长城站与中山站地磁台是中国首批实现了数字化的地磁台,为中国地磁台链参加了国际地磁卫星(INTERMAGNET)奠定了基础,此外,本文对国际地磁卫星台网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地磁、地倾斜等前兆光记录仪的计时信号装置主要使用石英钟。根据在地震台多年使用石英钟的体会是,石英钟走时准确,但有以下缺点:①时号使用机械式簧片触点方式提供,时号长度很难调整;②石英钟价格较贵,维修不方便。针对地磁等台站石英时号钟老化需要更新的问题,笔者采用时控模块加外围电路,开发研制了一款适宜地磁CB3磁变仪、地倾斜仪等  相似文献   

5.
惯性导航系统可实现自主导航,但存在定位误差随时间增大的缺点.本文采用地磁信息辅助惯性导航,修正其积累误差.文中分析了基于地磁熵的地磁匹配算法以及基于Hausdorff距离的地磁匹配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算法,即二者相结合分别用于地磁匹配的粗匹配和精匹配过程,将所得匹配结果用于修正惯导系统的位置.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可克服基于地磁熵的地磁匹配算法易于发散的缺点,提高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用CMOS—LSI器件组成的编码数字钟,该钟具有BCD串、并码输出和日历转换功能,性能可靠,可供地震地磁台站作计时器和实现各种时序控制。目前由于LSI和VLSI器件的发展,为设计各种计时电路、数字钟电路提供了方便条件。例如小型计算器上的数字钟,各种民用数字手表机芯电路等等。但上述数字钟、表在液  相似文献   

7.
结合地磁观测系统的特点,研究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裁剪和移植技术,实现了地磁观测系统中嵌入式Linux的应用开发.采用本文技术开发的系统,既可以通过以太网对仪器系统实时远程监控,满足对地磁观测系统的实时性和网络控制要求,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对其他观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系统回顾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中国人独立进行的地磁测量;评述了1932年山东半岛地磁图,1915.0和1936.0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图;1945.0年东亚地磁图;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图以及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并根据1936年地磁数据计算研究了1936.0年中国地磁场的球冠谐模型和曲面Spline模型,以及1900.0-1940.0年5个年代的中国地磁数据集、地磁模型和地磁图.对今后我国地磁测量研究工作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DCM-1型数字地磁脉动观测系统,是为开展地磁测深及地磁脉动观测工作而研制的。该系统由高灵敏度磁通门磁力仪、多路数据采集器、盒式磁带记录与回放器,以及时间服务装置等部分组成。系统具有大动态、低噪声、高精度、低功耗,以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系统可直接与计算机接口,也可直接回放进行模拟恢复。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多次野外观测,取得了较好的野外观测资料,并显示出比进口的模拟系统能记录到较为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地磁扰动是空间天气中的重要现象,对地基技术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准确预报地磁扰动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灾害发生.本文基于Weimer电势和磁势模型发展了高纬地区地磁扰动的模拟方法,并与地面台站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地表磁场扰动主要受电离层电流系统的影响,利用Weimer模式计算出电离层等效电流分布后,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推导了地磁扰动三分量与电流的关系,最终计算出地磁扰动量.模型的输入参数为太阳风速度、太阳风密度、行星际磁场和磁偶极倾角.模型计算结果与不同纬度和经度的地磁台站观测结果对比表明本文的计算方法能有效地模拟地磁暴期间地磁扰动特征.本文结果对今后发展高纬地区地磁场预报模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震地磁野外观测的需求,开发研制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野外同步观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接口单元、采集控制(CPU)单元、无线单元、传输网络、计算机控制中心等组成。该系统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具有远程唤醒及休眠、校时等服务功能,也可应用到地磁台阵的数据传输与同步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的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振昌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Z1):189-196
系统回顾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的发展过程.我国每10a(1950-2000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三分量地磁测量(磁偏角、磁倾角、水平强度或总强度),并出版相应年代的中国地磁图.还出版了1965.0年青藏高原地磁图、1980.0年青海省地磁图以及1990.0年中国海域地磁偏角图.地磁场模型包括多项式模型、矩谐模型、冠谐模型和曲面样条函数模型.根据相同的地磁资料,分别计算1950-2000年中国地磁场的多项式模型和冠谐模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磁台站数据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特点,研究了地磁数据获取、处理和存储的规范和流程,并根据规范和流程,利用可视化交互数据语言(IDL)和DataMiner接口实现了一个地磁台站数据频谱分析处理系统.在系统中,采用先处理存储后读写显示的方案,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改善了显示效果,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相似文献   

14.
磁暴可能对电网、油气管线等技术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分析磁暴的时频特征对研究技术系统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多尺度小波变换,分析广东肇庆地磁台的磁暴地磁数据,将磁暴地磁分量数据分解为高频和低频,研究了磁暴地磁分量的时域特征,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实际资料系统剖析了成都地磁台的观测技术条件.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成都地磁台具有良好的观测技术条件,观测资料质量稳定,数据可靠.  相似文献   

16.
地磁活动对气候要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磁活动是太阳爆发现象引起地球近地空间磁场扰动的重要空间天气过程之一.地球磁场的变化具有多种时间尺度,其中从数十年到数世纪的长时间地磁场变化主要是由地核磁场引起的,而从数秒到数年的短时间地磁变化与太阳活动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统计研究表明,地磁活动与太阳活动和地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系统的耦合现象驱动着人们探索地磁活动对地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影响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综述国内外地磁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地磁活动对气候要素的影响特征和可能机理过程,为深入研究地磁活动对地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提供基础和依据,以期对地磁活动和气候要素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计时精度是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地震勘探对地层分辨的准确度.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计时精度主要由采集站的采样率精度决定.本文首先给出了计时精度的定义,基于模拟信号数字处理技术,分别研究了采用单方波脉冲法和双单位脉冲法测量计时精度的两种方法并比较了它们的测试精度,给出了采用本文所述方法的测试结果.最后对测试误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地磁观测技术的概况综述,着重介绍了日本地磁台站设置的特点,柿岗地磁台的自动化标准地磁观测系统,日本地磁仪器研制生产的特点,目前使用的情况及其自动化地磁数据处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深地实验室具有电磁干扰小的“超净”地磁观测优势,已成为地磁观测的新平台和研究热点.为了评估淮南深地实验室地磁环境、认识地磁总场时变特征及地下与地面耦合性,我们于2022年在地下巷道(-848 m)和地表(+22 m)同步实施了地磁总场长期连续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功率谱、小波谱、地磁总场变化特征的分析及与附近的蒙城地磁台比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无(或弱)磁干扰点位的地磁环境较优越,与蒙城地磁台相媲美,适用于地磁场变化的高精度、长期连续观测;(2)地下地磁观测可有效过滤地表上由工业与人类活动等的电磁干扰,其记录的地磁总场变化与蒙城地磁台具有较好的耦合性;(3)地下磁测可清晰记录地磁总场的平静变化、不同周期磁暴、地磁脉冲等丰富的时变信息,可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地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太阳风引起的地磁扰动的系统辨识一文的姊妹篇,本文利用参数系统辨识方法,对太阳风-磁层耦合系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地磁扰动机制的理论研究,地磁扰动被认为是太阳风能量耦合进入磁层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磁层内能量的输运和耗散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太阳风-磁层系统的非线性情况进行了讨论,建立了Dst指数与太阳风参量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给出了由此得到的地磁扰动计算结果.同时还利用1967年2月3-12日和1980年12月16-23日的两次事件,对已得到的函数关系进行了验证和讨论.验证结果不仅对模型的合理性、普适性做了很好的说明,也表明这种非线性函数关系作为定量的地磁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