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亚夏季风对珠穆朗玛峰北坡地面风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周立波  邹捍  马舒坡  李鹏  吴瑞欢 《高原气象》2007,26(6):1173-1186
喜马拉雅山区毗邻南亚季风区,其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表状态在强烈太阳辐射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局地环流系统.为了正确理解该环流系统与南亚天气气候过程的可能关联,本文利用HEST2006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强化实验期间获得的2006年5~6月的地面观测资料和实时的大气环流资料,对该地区地面风场与南亚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南亚夏季风间歇期,喜马拉雅山区以晴空天气为主,太阳辐射强烈,绒布河谷地区地面盛行沿河谷方向的偏南下行气流;南亚夏季风强盛期,喜马拉雅山区多为云雨天气,太阳辐射减弱,地面风场强度明显减弱.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山谷内部的地面环流系统几乎不受其高层大气环流的影响,而与太阳辐射通量及南亚夏季风指数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认为南亚夏季风对喜马拉雅山区地面环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该地区的大气热力和辐射状况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1—2000年中国160个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夏季逐月南海和南亚ISO的强弱对南海和南亚夏季风及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夏季各月南海和南亚ISO异常对夏季风活动及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有分月进行讨论的必要。夏季各个月南海大气ISO的异常对南海和南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在6、7月有些相似,都表现为ISO强(弱)与南海地区和南亚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相对应,而8月截然相反,ISO强(弱)与仍南海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应,而南亚地区表现为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南亚大气ISO异常对夏季风活动的影响与南海地区有较大差异,6月和8月南亚大气ISO强(弱)与南亚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应,而7月ISO的强(弱)对应于南亚地区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6月南亚大气ISO强(弱)对应于南海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而7、8月无论是南亚大气ISO强年还是弱年,南海地区都表现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从降水来看,夏季6、7月南海大气ISO偏强(弱)年,长江以南大部分为正(负)距平而江淮流域降水基本上为负(正)距平。而8月南海大气ISO强弱年,长江以南与江淮流域这种反相的降水特征并不明显。7月南亚大气ISO强(弱)年,长江以南降水大部分为负(正)距平而江淮流域为正(负)距平,而6月和8月南亚大气ISO的强弱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并不如7月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它的进退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型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南亚高压位置的南北位移,东西振荡及中心的分裂、合并直接关系着东亚大气环流的调整,是我国大范围旱涝天气出现的环流背景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富明  陈效孟 《气象》1986,12(5):29-31
一、引言 南亚高压在时间变化上,主要表现为季节性的南北位移和中期时间尺度的东西振荡。6月是大气环流由冬到夏的突变时期,这种突变在青藏高原附近表现得尤为突出。南亚高压正是在这个时期移上高原,成为季节突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伏旱是一种季节性的长期天气过程,南亚高压这样的大气环流系统的演变,与后期伏旱的强弱应当有一定的联系。要研究南亚高压在季节突变时期  相似文献   

5.
ENSO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的年代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PC(气候预测中心)Nino3-4区海表温度序列,研究了1950/1951-2002/2003年冬季ENSO事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半球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在1978/1979年有一个明显的跃变.跃变后,低纬中高层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明显减弱,其中东南亚的减弱最为明显,而低层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则有所增强;东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明显减弱;西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与ENSO事件的关系加强.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5月份雨量的天气气候成因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探讨了影响云南5月雨量的大气环流背景、天气气候成因,指出大气环流季节性转换、ITCZ、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等是大气环流背景;夏季风和西风槽相互作用、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是天气气候成因。以此为预报思路,得出一个云南5月雨量长期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7.
春季Hadley环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观测分析表明,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可以导致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变化进而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发生.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对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偏强情形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偏强时,东亚夏季风减弱,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加强,菲律宾以东洋面对流减弱,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初步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诊断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4~5月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份环流差异及其可能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早晚年份的环流差异及可能机理。发现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对流层高低层环流形势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流层高层,偏早年,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西移速度快,建立完成后,中南半岛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西范围较宽,整个建立过程时间较长;偏晚年,建立开始前西太平洋上空无闭合的反气旋性环流中心,建立完成后,中南半岛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西范围较窄,整个建立过程时间较短;在对流层低层,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都呈现反相的分布形势,与之相联系的Walker环流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早晚与中南半岛地区对流建立发展关系密切,当中南半岛地区对流建立发展早时,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早;反之对流建立发展晚时,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晚,且中南半岛对流活跃稍早于南亚高压在该地区建立。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的西移快慢及有无闭合环流中心出现受该区域上空的上升运动和大气非绝热加热作用影响。当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的反气旋环流中心西移稳定至130°~145°E这一区域后,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对该环流中心的维持及消亡起主要作用。由于前期冬春季节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分布,引起了后期Walker环流的强弱变化,进而影响了中南半岛至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的大气热力状况及上升运动,最终导致南亚高压建立期间环流的演变差异。  相似文献   

9.
100hPa极涡、南亚高压的变化及大气环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NCEP/NCAR高度场资料进行计算,对冬、夏极涡与南亚高压面积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并对100 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和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极涡、南亚高压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这种相似特征在前期冬季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表现更为明显,体现了准5年尺度和准20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变化的位相上则相反.EOF分析表明,前期冬季高纬度地区与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变化呈相反趋势,且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与前期冬季极涡的趋势一致,第一模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分布.夏季第一模态全场为负值,体现了夏季100 hPa整体异常性;第二模态反映了副热带中低纬度大气环流与高纬度大气环流变化相反.从其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冬季高纬度地区的高度场呈负趋势变化,副热带地区呈正趋势变化,夏季除我国华北部分地区为负趋势变化外,均为正趋势变化.极涡、南亚高压的这种年代际变化与100 hPa高度场的长期线性趋势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随着大气环流的6月突变,100hPa南亚高压北上,成为季节性转变的重要标志.对于某个具体年份而言,如果能掌握其早期信息,提前判别出100hPa南亚高压是否有增强北上的环流背景以及主体东西流型的归属,则可预测高原东北侧初夏时的旱、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华南春季季风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定义了中国华南春季季风,并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风的气候特征以及春季风降水和大尺度环流在年际变化上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变化来看,华南春季风在气候上发生于4月和5月;与华南春季风相联系的大气环流特征与夏季风和冬季风所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完全不同。华南春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主要与太平洋北部的异常环流相关联,而这种异常环流又与亚洲北部的西风急流和极地涡旋有联系;华南春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还与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有关;而亚洲热带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与华南春季风降水的变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数为15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夏季季风平均环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有地形时明显较无地形时强;地形的有无还影响着降水强度和雨带的分布。另外,副热带高压中心及雨带的季节性移动与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与否亦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the 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to winter anomalous snowcover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observations studies and model simulation.Results from the observations show that:(1)the anomalous winter snow cover in theextratropics of Eurasian Continent bears an intimate rela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atmosphericgeneral circulation.The positive anomaly of winter snow cover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positiveatmospheric EU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nd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or vice versa.(2)The linkage between them suggests that the abnormal winter snow cover has an importantimpact on wint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The anomalous snow cover pattern can lead tothe anomaly of winter atmospheric EU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nd thus influence East AsianWinter monsoon.With NCAR CCM2 including BATS land surface scheme,three groups of experiments were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the anomalous snow cover pattern and explorethe relevant mechanism.Sim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s,which testify thesignificant 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e to snow cover anomaly.It is found that the radiative coolinginduced by anomalous snow cov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bove processes,and the feedback oflong-wave radiation can not b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the 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to winter anomalous snow cover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observations studies and model simulation.Results from the observations show that:(1)the anomalous winter snow cover in the extratropics of Eurasian Continent bears an intimate rela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The positive anomaly of winter snow cover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positive atmospheric EU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nd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or vice versa.(2)The linkage between them suggests that the abnormal winter snow cover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wint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The anomalous snow cover pattern can lead to the anomaly of winter atmospheric EU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nd thus influenc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With NCAR CCM2 including BATS land surface scheme,three groups of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the anomalous snow cover pattern and explore the relevant mechanism.Sim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s,which testify the significant 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e to snow cover anomaly.It is found that the radiative cooling induced by anomalous snow cov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bove processes,and the feedback of long-wave radiation can not b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15.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50 0 h Pa上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2 0 0 h Pa上南亚高压异常增强。从而证明两级热力适应是导致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夏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风场资料定义了西风急流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然后利用EOF方法对西风急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分析了高空西风急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强度和位置两方面分析了西风急流与东亚环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分析表明: EOF第一模态反映了东亚高空急流的位置指数,第二模态反映了高空急流的强度指数。东亚高空急流与对流层大气环流包括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存在着密切关系,其气候变化与热带副热带东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一个包括Rayleigh摩擦、Newton冷却及水平涡旋热力扩散的定常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研究青藏高原对于南亚季风环流形成与维持的热力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在北半球夏季,只考虑高原的地形强迫作用是不能形成南亚高压与南亚季风环流的,而青藏高原上空的非绝热加热对于南亚高压与南亚平均季风环流的形成与维持起了重要作用。计算结果还表明了青藏高原的非绝热加热对于形成一支横跨印度次大陆直到日本南部的强西南风带同样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T42L9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进行数值试验 ,以揭示南海夏季风强度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控制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气候平均的西风带槽脊和高低空气流分布以及它们的季节性变化 ,而且对于与亚洲季风有关的各个主要系统 ,如南亚高压、副高进退及越赤道气流等都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在亚洲季风区及热带太平洋这一大范围区域的大气内部热源异常强迫下 ,模式显示出了南海夏季风持续异常的特征、北半球热带外环流的响应以及亚洲季风区降水异常分布。南海夏季风长时间强度异常所引起的大气内部热源异常 ,一方面通过三维垂直环流的异常联结着南海夏季风对北半球热带内外环流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持续异常期的波列传播 ,即能量的传播 ,不仅影响我国长江流域降水 ,还会逐渐影响到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结构。这样西风带环流形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南海夏季风持续异常影响到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夏季雨型的前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1951~1995年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雨型的前期大气环流及我国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冬季1月份北太平洋地区、秋季中国南海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场有预报我国夏季雨型的信号.夏季不同雨型的前期冬季特征不同,我国的降水、气温场也有差异,4月份我国大范围的温度异常也是值得注意的预测信号.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我国夏季雨型的预报信号及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20.
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77,自引:15,他引:62  
李崇银  张利平 《大气科学》1999,23(3):257-266
资料分析及其同南亚(印度)夏季风的比较,指出建立的突发性和经向分量的重要性是南海夏季风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特征。根据南海夏季风经向分量与纬向分量同样重要的特征,并考虑南海地区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势,提出了用对流层高低层散度差构成季风指数,它可以更好地描写南海夏季风的活动。资料分析和大气环流模式(GCM)数值模拟试验都清楚地表明南海夏季风年际异常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东亚地区,而且通过东亚-太平洋-美洲(PJ或称EPA)波列影响美国的天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