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对矿床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矿区双桥山群地层和英安斑岩中,主要成矿元素Cu,Au,Pb,Zn等丰度很高,具有明显的富集,可以为矿床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矿质来源,矿床的铜金矿化与铅锌矿化系不同的成矿阶段形成的,并存在矿化发带现象,在矿体中不同类型矿化生的微量元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相应矿体的近矿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2.
甘肃东海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阐述了东海金矿地层,构造,侵入岩,矿体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床硫,铅同位素特征,指出了矿体受控于构造和华力西中晚期酸性侵入岩,总结了矿化富集规律,认为该矿床具有多因复成矿床之“五多”之特点。  相似文献   

3.
郑平  黄满湘 《华北地质》2011,34(3):198-202
笔者在查明杨林坳白钨矿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控矿构造地球化学特征、矿化富集与构造的关系,矿体主要分布于F24断层上盘,矿化富集在杨林坳组砂岩和板溪群板岩的不整合面附近。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矿化富集规律明显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华尖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对矿体特征、矿化类型、矿石物质成分及其结构构造,金的赋存状态,富集规律,围岩蚀变等的研究,认为华尖金 在富金的太古界斜长角闪岩中,通过燕山早期的重熔岩浆作用使金富集定位成矿的,据此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安乐锡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王国政 《矿床地质》1997,16(3):260-271
论述了安乐锡铜矿床的矿体,矿化分带,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地质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确定锡的物质来源具有双重性,重稀土富集型锡石与花岗斑岩同源;轻稀土富集型锡石与次火山岩脉同源,矿床属燕山早期晚阶段构造动力一次火山岩浆-花岗岩浆同步一体成矿形成的中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6.
新疆乔霍特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矿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阐明了矿床矿化类型、矿体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围岩蚀变特征及其与矿化富集关系,总结了成矿控制条件,提出了今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建华 《西北地质》2007,40(B07):55-59
通过对马泉金矿床四号矿带的勘查验证表明,综合研究工作对矿床地质勘查尤为重要。尤其对矿带的控矿因素、矿体对应连接关系和矿化富集规律等方面,通过综合研究,对矿体的产状、规模和富集规律认识更接近客观实际,合理地圈定了矿体,真实地反映了矿带资源/储量,所选择的勘查手段、勘查类型和工作方法更加合理科学,为矿床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储量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侯西金矿床的控矿断裂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矿石特征;总结了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了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方向,并探讨了矿床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铅硐山铅锌矿床氧化带较发育,提出用氧化率来标定矿石的氧化作用特征。从矿区的气候、地形、构造、矿体产状、矿物组成和矿化主岩等对氧化富集作用的影响,总结了铅硐山矿床矿石氧化富集规律。并运用矿石氧化富集规律指导氧化矿开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粤东宝山银(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粤东宝山大型银(锑)矿床产于早侏罗世火山-沉积地层中,银、硫(锑)化物矿体呈脉状,沿下侏罗统金鸡组上段碳质页岩和粉砂岩的层间断裂中分布。矿床深部具青磐岩化蚀变,中部以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主,上部以硅化为特征。矿区自西向东锑矿化减弱,银矿化增强,在垂直方向上,60m标高之上为锑矿化富集带,0m标高以下为银矿化富集带,研究表明,区域早侏罗世火山-沉积地层可能是矿源层,矿床是与燕山中一晚期火山-次火  相似文献   

11.
云南金顶铅锌矿矿床控矿作用及矿化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我国超大型的铅锌矿床,了解该矿床的控矿作用,分析矿化富集规律,建立起该矿床的成因模式,对今后在该地区寻找类似矿床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研究和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控矿作用与兰坪盆地的演化、线性构造、屏蔽作用以及岩相、穹窿等构造控矿因素是分不开的,矿床的矿化富集与上述控矿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狮涝山金矿床为一铁帽型金矿床,其形成具复杂演变史。笔者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综合研究,认为矿床形成经历了三期成矿作用,其中第一期喷气沉积成矿作用和第三期风化淋滤成矿作用最为重要,是矿床两个主要成矿期,第二期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对矿术形成有一定贡献,但不具有主导地位。最后,笔者讨论了风化淋滤过程中金的富集规律并指出了形成此类矿床的地质-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东珺银铅锌矿床是大兴安岭东乌旗—兴安成矿带内新发现的脉状银铅锌矿。通过分析该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控矿因素,总结了其矿化富集规律,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该矿床赋存于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构造裂隙中,NW向构造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成矿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和次火山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属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曹胜桃  郑禄林  魏怀瑞  陈军  李俊海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8-67040018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 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 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小金山砾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叙述了产于上侏罗统砾岩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赋存与富集规律,金的物质来源和砾岩金的成矿机理,侧重阐明了“底流”对砾岩金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斑岩型Cu(Mo)矿床中微量元素富集贫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依据江西城门山、内蒙古乌奴格吐山、甘肃白山堂三个斑岩型Cu(Mo)矿床试验资料, 探讨了斑岩型Cu-Mo矿床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贫化规律。在斑岩型Cu(Mo)矿床中, 除存在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富集以外, 还存在着部分亲石分散元素、稀有元素等的贫化。发生贫化的微量元素因矿床而异, 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Sr等微量元素在斑岩型Cu(Mo)矿床中显著贫化并且有随Cu矿化增强贫化程度增强的规律, 可以作为判断与斑岩体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的成矿前景。此项研究成果为实现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的定量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围岩蚀变三维空间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新发现的大型多金属矿床。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的特点,矿床范围内围岩蚀变强烈,蚀变类型复杂多样。三维地质信息技术及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为定量化分析围岩蚀变的空间分布以及与矿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有利工具。本文基于上述方法,有效地对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的围岩蚀变的分带性及其与不同矿化之间的关联性行了定量分析。较之于传统研究方法,不仅能快速地对蚀变与矿化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还能从定量的角度获取不同信息之间的规律性和相关性。本文采用的相关方法不但有助于更准确的判定蚀变分带及规律,还可为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的建立提供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分析了峪耳崖金矿的控矿条件,探讨了成矿的规律性,为进一步找矿提出了预测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Gejiu (个旧) deposit is a superlarge tin-copper polymetallic ore-forming concentration area characterized by excellent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advantageous ore-controlling factors. The deposit displays diverse mineralization properties due to different minerals and mineral deposit type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metallogenic factors, metallogenic mechanisms, mineralized components, and occurrence of mineral deposits or ore bodies, the Gejiu mineral district can be divided into 2 combinations of metallogenic series, 4 metallogenic series, 8 subseries, and 27 mineral deposit types. Spatial zonality is evident.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the elements in both plane and section is Be-W, Sn (Cu, Mo, Bi, Be)-Sn, Pb, Ag-Pb, Zn around a granitic intrusion. The metallogenic epoc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late Yanshanian. During this period, large-scale metallogenic processes related to movement caused by tectonics and magmatism occurred, and a series of magmatic hydrothermal deposits formed.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can be divided into 4 stages: the silicate stage, the oxide stage, the sulphide stage, and the carbonate stage. Based on the orderliness and diversity (in terms of time, space, and genesis) of the mineralization, the authors have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spectrum of ore deposits in the Gejiu area. This newly proposed diversity of mineralization and the spectrum developed in this work are useful not only for interpreting the genesis of the Gejiu deposit but also for improving mineral exploration in the area, and in particular, for finding large depos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