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维刚  刘磊  孙玺皓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3):700-706,712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了MS7.4地震,该次地震打破了中国大陆长时间的7级地震平静,随后在2022年1月8日发生青海门源MS6.9地震,分析这两次地震前的前兆异常变化对于青藏高原强震孕震过程和强震短临跟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两次地震前青海西宁佐署地震台地下流体异常变化特征、同震响应和震后效应特征分析,发现:佐署动水位异常在2021年2月25日和2021年8月25日出现突降异常变化,较好地对应了玛多MS7.4和门源MS6.9地震;佐署动水位、水温在2021年7月10日同步出现的趋势性转折异常对门源MS6.9地震有一定的时空指示意义。佐署台作为构造敏感点,其地下流体异常变化对青海及邻区次级块体上强震具有较好的短期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波变换得到河北无极井水位震前异常明显,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3个月内,对2011—2018年河北无极井数字水位分钟值数据及全球M≥5.0地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极井对全球M≥7.0地震具有较好的同震响应能力,对不同地震的响应形态均表现为震荡型的水震波;井-含水层观测系统、地震震级、井震距是影响水震波记录效果的重要因素;震源机制类型可能会影响井孔记录水震波的效果。对水震波与地震波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引起水位同震响应的地震波中R波引发的水位变化幅度最大;小波变换得出大震前水位细节分析存在明显的高频异常信息,震后效应明显。综合分析前人对水位震荡的机理研究,并结合无极井具体情况对其相关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9年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本文即选取了青海地下流体台网中出现异常的门源水位水温、平安水位水温、乐都水温、佐署水温、湟源水氡、西宁水氡,对异常变化形态、时间进程和同步性、异常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异常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夏河地震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这些异常不是夏河地震震源体活动导致的,而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应力场整体变化的结果,是场兆而不是源兆。  相似文献   

4.
张文阁  迟恭财等 《地震》1995,(2):157-160
兴1井是辽宁省内最早建成的静水位观测井,已有近20年的观测历史。系统分析预测以来的资料,发现该井水位有很强的映震能力并有一定的映震规律,可进行单井水位异常预报地震震级与发震时间的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陕西省前兆台网记录到的几例特殊的无震异常。分析了这些异常产生的原因。认为1986年和1996的渭南双王井水位的2次无震异常与渭河的洪峰有关;1977年韩城地震台地倾斜特大异常可能与黄河水位变化有关;1983年安康地震台地倾斜特大异常与该地区特大洪水有关;1996年和1998年三原井水位的2次特大异常可能与附近的冯村水库蓄水有关。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陕西省前兆台网记录到的几例特殊的无震异常.分析了这些异常产生的原因.认为1986 年和1996 年渭南双王井水位的2 次无震异常与渭河的洪峰有关;1977 年韩城地震台地倾斜特大异常可能与黄河水位变化有关;1983 年安康地震台地倾斜特大异常与该地区特大洪水有关;1996 年和1998 年三原井水位的2 次特大异常可能与附近的冯村水库蓄水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信宜井水位2018年8月中旬快速下降后又转折上升的异常变化特征,通过实地异常调查和以往的震例总结,建立水位与降雨量关系的多元回归方程,综合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原因.初步判定水位快速下降后又大幅回升有多个影响因素,一是附近工地抽水与施工爆破可能导致了水位下降;二是水位大幅度回升并不只是由降雨造成,还有别的干扰因素.通过此次信宜井水位异常变化的调查,形成的分析过程和方法,有助于今后此类水位异常的判别.  相似文献   

8.
系统分析和整理了安徽泾县凤村井水位在(超远)距离强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及其特征。映震分析结果显示:该井对远大震响应较为灵敏,尤其是东南沿海、西太平洋、南太平洋的大震活动。希望研究结果有利于泾县凤村井后续水位异常的判别,增强其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省地震监测井网数字化水位、地热资料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的震后反映,分析了水位、地热对地震波反映的表现形态.通过分析可验证我省2001年新上数字资料-水位和地热的可靠性、灵敏性,以便科学地分析数字水位、地热资料、提取可靠的前兆异常信息,高效地服务于日常地震分析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位短临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s≥5.0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异常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水位短临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震前水位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一定范围并沿活动断裂带展布,且不均匀;大部分地震的水位短期异常较临震异常多;震前水位短期异常向临震异常过度时,分布区向震源区收缩,但在震中距100km左右以内这种现象不明显;震级与短临异常展布范围、短期异常幅度有一定关系,而与临震时期异常大小的关系不明显;地震发震时间与异常的超前、持续以及等待时间有关;地震发生地点与异常分布特征有关,震中往往不在短临异常集中区的几何中心,而是在异常范围内的某一侧或异常迁移方向附近。  相似文献   

11.
2003年4月24日,海原县西安乡上堡子村机井出现了强烈的喷、吸气现象和其它异常现象。经调查落实和分析研究,初步认为:由于此前该地进行了长期大量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裂隙和空洞,在地下水位恢复、气压变化等因素耦合作用下,造成机井出现了水位大幅度升高和喷、吸气等异常现象,排除了是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天船井水位映震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天船井水位自开始观测以来的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得到其正常动态后,分析认为,该井自观测以来共出现了5次明显异常,异常特征多以下降型负异常为主,异常表现出明显的下降-最低值-回升过程,异常的持续时间较长,在每次异常过程中均有多次中等地震对应。在异常的判定上,水位下降幅度应在30cm以上。同时文中也提出了天船井水位观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6年9月10日河北唐山发生MS 4.2地震,以该震为例,研究河北省地下流体观测井水位震前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震中区域观测井水位异常变化形态一般为缓变型,震中外围观测井水位异常变化形态一般为骤变型;②距离震中越近,观测井水位异常出现越早,异常持续时间越长;③临近地震震中时,观测井水位异常有从震中向外围扩散的趋势;④观测井水位异常最大幅度与井震距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海口向荣村ZK46井多年水位观测资料,总结井水位正常动态变化规律、典型干扰因素及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 ZK46井水位具有明显年变规律,受海潮、固体潮和气压潮复合影响;②井水位观测所受干扰主要为人为干扰,其次为观测系统和自然环境干扰,且各种干扰的表现形式不同;③对于不同地震,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持续时间和最大震幅等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在形态上,大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为震荡型,中强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为固体潮畸变;震荡时间因震级和震中距不同而不同,最长196 min,最短10 min;震级越大,最大震幅越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下水位预报地震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井孔水位的不同反应,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水位进行含水层应力的演和异常信息的提取,并分别给出了对应地震的概率。对含水层应力异常展开了时空演化和频次分析,从而提出了大同地震是区域应力场演化的结果,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井孔含水 应力异常具有异常空间分布的区域性、异常时间分布的阶段性和异常时空转移特征,以及异常频次与震中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强震前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垂线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栋 《地震学报》1981,3(2):152-159
本文分析了引起强震前天文测时测纬异常现象的原因问题,认为这种异常主要是地下水活动引起垂线变化的结果.垂线变化包括重力场水平分量变化和垂直分量变化,前者可引起测时测纬异常.地下水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垂直迁移,这种垂直迁移又沿着一定的水平方向传递.从测时测纬的异常形态和地下水的活动规律,可以分析出应力场变化的某些规律.地下水的这种活动,引起的重力场水平分量变化远远大于垂直分量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形式也很不同.   相似文献   

17.
结合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万全井水位动态在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并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的加强与减弱过程,而地震活动与该过程有关。大同6.1级地震是在1983年万全井水位上升异常背景下发生的。相应于异常背景,发生了几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到1985年7月,地震活动迁移到NEE向六棱山断裂带上,水位动态由连续三年上升于8月出现下降转折。此后,包括大同6.1级地震,六棱山断裂带上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水位动态虽然有时呈现突升变化,但动态趋势仍为下降。直到1991年3月26日大同5.8级地震后,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异常过程逐渐趋向结束。  相似文献   

18.
汪成民  张洪波 《地震学报》1982,4(4):362-372
本文广泛收集了我国54次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观测资料,对地下水位短期和临震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特征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着重说明事实和寻找可能有的规律,指出: 1)地下水位下降异常是一种最普遍的震前现象; 2)异常的空间展布是不均一的,形态是多样的,而不是如苏联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均匀的,形态单一的。异常特征与井孔本身所处的局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