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在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化探扫面中发现大量Au异常,据此找到多处大中型金矿床。为了对托里县幅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圈定的"39乙"号异常区进行检查,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合理确定研究区土壤中Au元素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直接用异常下限值圈定异常,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进一步验证土壤异常。最终确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该区找矿工作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圈定了2个Au异常带(4个异常区),并划定I号异常带为研究区首要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
在详细的地质工作基础上,在扬子地台西缘会泽铅锌矿带新发现含矿层位筇竹寺组中,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同时配合物探,进行1∶5 000的大比例尺找矿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浓集区进行找矿工程查证,异常浓集中心与新发现矿体吻合较好,表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该区找矿效果显著,值得在邻区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在详细的地质工作基础上,在伊春七号闸地区,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同时配合物探,进行1:20000的大比例尺找矿工作.经过对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浓集区进行找矿工程查证,异常浓集中心与新发现矿体吻合较好,表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该区找矿效果显著,值得在邻区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不同景观区的岩石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不同景观区岩石测量方法技术研究,提出了以岩屑测量、构造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脉岩地球化学测量和面型岩石地球化学为主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方法系统。在森林覆盖区和风成沙干扰区以及残山戈壁区等浅覆盖区域可采用岩屑测量圈定矿化地段;在岩石裸露区和已开采的矿山采用构造岩石裂隙测量和脉岩测量追踪深部盲矿;面型岩石测量以一定面积的网格采集单元组合样,其具有样品采集和分析数量少、获取信息量大、可圈定不同尺度的找矿靶区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陕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是从发现金矿田(床)水系沉积物异常始,经运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方法对异常反复踏勘检查的关键环节到系统开展大比例尺化探详查的找矿程序,找到的一处有望成特大型的金矿床。在研究本区地质、科研成果基础上,系统总结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和找矿标志,对1/1万土壤(岩石)测量的乙类异常进行了综合评序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是在林子宗群陆相火山岩中发现的首例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其独特的成因及成矿地质背景预示着在冈底斯南缘具有巨大找矿潜力。对矿区开展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研究该矿床成矿元素分带特征,结果显示:Pb、Zn、Cd、Ag、Au含量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偏差均较大,表明该系列元素整体的富集强度和富集能力比较高;聚类分析显示Pb、Zn、Cd、Ag、Au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表明该组元素与成矿具有密切关系;单元素异常按累积频率达75%、95%和98.5%进行分级,最终圈定2个具有找矿潜力的异常区。基于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期为冈底斯成矿带找矿工作提供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九年(吉冶六O四队建队)以来夹皮沟地区一直开展金矿地球化学测量,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本文是笔者对该区二十多年来化探工作的基本总结,着重反映该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获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球化学1∶20万主成矿元素Mo的综合异常,采用1∶1万地质填图和1∶2.5万沟系土壤测量方法,快速圈定了Mo找矿靶区。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找矿有利部位,经钻探验证,发现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查干德尔斯大型隐伏钼矿,证明了大比例尺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该区寻找隐伏矿床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系统总结了该类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寻找隐伏矿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运用以地质为基础、地物化相结合的综合找矿勘查方法,发现内蒙古东珺铅锌银矿床的过程.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找矿勘查,总结出适用于草原和森林景观区浅覆盖-隐伏矿床(体)的勘查流程为:路线地质→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和地球化学测量→大比例尺地球物理测量→工程验证;提出基本吻合的1:1万物化探异常可以定位预测隐伏铅锌银矿(化)体,甚低频电磁法和激发极化法对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浅覆盖和隐伏脉状铅锌银矿的定位预测是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根据大比例尺地、物、化示矿信息特征,给出了产于中牛代火山岩中的热液脉状铅锌银矿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西藏冈底斯中段则莫多拉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则莫多拉铜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段南缘,矿体主要分布在破碎带中结晶灰岩(大理岩)与火山岩、花岗闪长岩、角闪辉长岩的接触带,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测量显示铜、金元素含量较高,具有矿致异常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在异常中心存在含矿岩石,矿床地质构造条件较有利,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化探在金龙山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龙山金矿是化探与地质普查相结合的方法找到的.先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异常,然后进行土壤(岩石)测量缩小靶区,最后进行地质普查,发现金矿(化)体.对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金龙山矿区及其外围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森林沼泽区区域化探新方法的使用,进一步拓展了区域化探资料的应用范围,使其在基础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根据沙兰站幅区域化探扫面成果,从元素组、元素的表生富集系数、元素的含量区间、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等方面,对区域化探资料在基础地质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桂西南龙邦锰矿和龙昌锰矿进行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等成果的研究,分析了锰矿有关元素在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中的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桂西南龙邦、龙昌海相热水沉积锰矿勘查地球化学标志,提出其指示元素组合为:Mn、Ag、As、Sb、Hg、Co、Ni、Ti、V、Ba、Ce、Zn、Mo。  相似文献   

14.
通过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工作,查清了长白山天池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及规模,分析了灾害发生的机理,编制了地质灾害危害区划图,能够为相关防灾减灾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仕定  刘文长 《矿物岩石》1990,10(3):117-120
本文针对岩石特性,按岩性分类,按含量高低分段求取工作曲线常数,并因元素而异选用不同的基体校正模式,确立一种岩石地球化学样品多元素的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基本能适应包括超基性、基性到中酸性岩岩石样中主、次、痕量元素分析,为岩石化探分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岩石地球化学图解是目前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有效手段,其对岩石分类、岩石和矿床的成因判别、构造环境判别和地质演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辅助分析软件的分析,发现此类软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收录图解的种类和数量有限且不易扩展、使用过程自动化程度不高和软件独立性不强等。在收集整理了岩石地球化学领域8个大类、232幅图解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后缀表达式实现投点过程自动化和使用XML定义、扩展图解,按照岩石地球化学领域专家的工作流程,设计实现岩石地球化学图解成图、投点和计算软件以及CIPW等岩石地球化学常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双清  孙玮琳 《岩矿测试》2005,24(4):271-276
回顾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贡献,分析了其现状和发展前景;总结和介绍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常见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在油气资源调查工作中的优势、应用范围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研究工作的四点建议:立足理论研究,开拓应用技术;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查的室内外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积极构建管理和技术平台,整合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和数据资源;协调开展综合油气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研究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构造背景,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的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万宝组为一套分布于山间断陷盆地的陆相沉积碎屑岩建造,为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索伦地区万宝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Th、U、LREE)和Zr、Hf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和Ba、Sr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特征. 万宝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中酸性岩浆岩源区,具有大陆岛弧构造背景特征,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南向俯冲弧后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顺平县是太行山区与华北平原的典型过渡区域.该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太行山北段具有较好代表性.经县域范围内的详细调查,查明顺平县地质遗迹资源共3大类、10类、16亚类,合计地质遗迹点33处.对各类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做了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区划研究,划分出3个地质遗迹分布区和5个地质遗迹集中区,结合区域特征、遗迹数量、其他旅游资源和保护开发前景等因素,为县域范围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该成果一方面能够有效支撑和服务顺平县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和规划,同时也能为进一步推进县市范围的大比例尺地质遗迹详细调查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20.
A comparison of the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n-bearing granites of different age of South Primorye, the Khabarovsk region, and other tin-ore areas, is given.

It is shown that in the regions studied tin is usually contained in the most highly acid, potassium-enriched differentiates of multi-phased intrusive complexes, in the formation of which hybridization processes played a considerable part. Data shows that the tin-bearing granites occurring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facies zones as well as granites of different age developed in one and the same province show characteristic petrochemical peculiarities in addition to many other features they have in common. — Auth. English su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