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岭回归分析方法,尝试构建STIRPAT定量模型,进而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长株潭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程度。首先,利用统计数据,从城市建设面积扩展动态度和扩展强度两个指标分析了1995—2014年长沙、株洲和湘潭3个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阶段性特征;然后选定非农业人口、GDP、工业总产值、固定投资总额和第三产业增值作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子,应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拟合STIRPAT模型,构建出长株潭建设用地扩展驱动的量化模型。结果表明: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非农业人口分别是长沙、株洲和湘潭建设用地扩张的第一驱动因子;非农人口增长引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使得其在3个城市的驱动模型结果中均表现出较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年遥感数据,分析徐州市1997-2017年间城市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不透水面增长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但研究区内,城市不透水面时空变化特征既复杂多样,也存在一些共性特征.②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城市不透水面变化都有影响,但自然条件主要影响不透水面空间结构特征,而经济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不透水面变化的规模和速率.③研究区内经济发展因素对城市不透水面变化的作用要大于人口因素,但不同等级城市影响其不透水面变化的经济动力不同,大城市受多种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不透水面变化速率较稳定,而小城市影响不透水面变化的经济因素较为单一,不透水面扩张速度起伏不定.  相似文献   

3.
不透水面面积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代表着山东省的发展水平,不透水面的信息是准确地了解山东省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为准确地了解济南不透水面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对济南市城区训练样本进行选择,训练分类器,使用支持向量机(SVM)的分类算法,在Matlab中将2008年和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不透水面与非不透水面的分类,提取10年间的不透水面信息,分析不透水面变化.其中,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8.8%和91.45%,不透水面的面积从446.47 km2到584.15 km2,总体增长了137.68 km2.城区格局开始向东北—西南方向演变,而后对不透水面的增长进行分析,得出不透水面变化扩张的驱动力是来自经济、人口、交通等各个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全面掌握城市不透水面变化规律和现状,对于城市化进程研究、城市规划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宁波市为研究区,基于1987-2015年的Landsat影像,利用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混合像元分解法实现宁波市不透水面信息提取,结果表明: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混合像元分解法避免了不透水面丰度出现负值的情况,提取精度较好;近30年宁波市不透水面扩张显著,不透水面面积增长近5倍,扩张速率和强度在2007-2010年达到最大,并逐渐趋于平稳,2007年以前宁波市城市扩张以三江口片和各区县(市)主城区为主,2007年后则以新区经济发展带扩张为主。  相似文献   

5.
选取哈尔滨市为研究区,以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2016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为数据源,根据国情数据中不同地表覆盖分类对应的透水特性提取不透水面,对哈尔滨市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选取平均工资、距城市道路距离、距医院的距离、距铁路的距离、距学校的距离、平均气温、全年降水量、土壤等8个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不透水面扩张率的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至2016年哈尔滨市不透水面面积呈扩张趋势,居民收入水平和距城市道路距离等人为因素是造成不透水面扩张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杨凯文 《现代测绘》2012,35(3):11-14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不透水面积也在持续快速增长。加速的城市扩张和无监控的城市开发会导致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采用附有限制条件的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植被覆盖度与不透水面负相关模型、监督分类三种方法对南京城区的不透水表面分布进行空间分析。通过评估这三种方法提取的不透水面的精度和分析和种方法受其主要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小以及不透水面的提取过程,表明了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方法较优。  相似文献   

7.
融合多源时序遥感数据大尺度不透水面覆盖率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透水面信息是监测城市扩张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指标,基于遥感技术对地表不透水面信息进行快速提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大范围不透水面覆盖率估算模型主要基于单一遥感信息与不透水面比例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子回归模型实现不透水面覆盖率的估算。受限于单一遥感信息的信息量及普适性等影响,这类方法在大尺度不透水面提取中具有较大局限性,估算结果的区域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多特征遥感信息进行不透水面估算的方法,以弥补单一特征在大范围不透水面提取中的不确定性。该方法首先以多时相MOD13Q1、MOD09A1产品、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和Landsat 8 OLI为遥感数据源,从不同角度构建突出不透水面信息的多个指数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建立多因子不透水面覆盖率估算模型,进而实现大尺度不透水面覆盖率的遥感估算。本研究选择分布于全国范围内13个典型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区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透水面覆盖率的估算,在复杂城市区域表现出较传统方法更好的效果,明显改善了城市内部不透水面覆盖率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8.
不透水面的监测与变化分析对于城市化进程的了解、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建成区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线性光谱分解模型获取了城市不透水面信息,对不透水面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5年间,兰州市建成区的不透水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发展空间限制,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在景观格局上分布越来越集中,形状也趋于相对简单化。到2015年,研究区内的不透水面覆盖度达到较高水平,对于兰州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9.
不透水面作为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评估因子,在保障生态环境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为研究区,通过融合多时相Landsat和夜间灯光数据,提取1990—2019年的不透水面信息,并利用重心分析法、标准差椭圆理论和景观指数理论分析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19年鄂尔多斯市不透水面经历了快速扩张;东北部不透水面覆盖度高于西南部;不透水面的扩张模式总体上表现为“向外扩张-向内加密”。②东北部扩张速度减缓,西南部扩张速度增快。③不透水面扩张的方向性减弱;不透水面扩张的方向有由“东北-西南”向“东-西”转变的趋势。④斑块数量及边缘斑块破碎度增加,城市与郊区的连通性增强,城市有向周边郊区扩张的趋势。本文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城市生态环境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造成的城市扩张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诸多问题,监测城市变化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不透水面数据作为表征城市扩张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城市化研究的热点。不透水面数据获取及其时间序列变化分析是现阶段研究的核心。相比于早期基于平面地图的不透水面提取,遥感因其能够连续、快速、大范围对地观测而被广泛应用于不透水面的研究。多源数据融合和多种反演方法的提出使不透水面的遥感反演取得不断进步,研究的重心也逐渐由不透水面分类制图转移到亚像元不透水面比例的定量反演。本文从单时相和时间序列2个角度对不透水面比例遥感反演方法进行总结,详细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简述和对比了常用精度验证方法;最后总结了现阶段不透水面比例遥感反演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分一号影像结合机载LiDAR数据进行面向对象的亚热带森林年度采伐迹地分类提取。在面向对象的遥感软件Ecognition中,首先利用森林小班数据参与分割,利用小班数据的属性信息确定林地和非林地区域,在林地区域再一次进行多尺度分割,并通过ESP工具确定最佳分割尺度,通过特征表达提取对象的光谱、纹理、形状、冠层高度模型(CHM)等特征信息,通过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特征选择算法提取最优特征子集,且CHM在最优特征子集中。利用随机森林(RF)分类器进行年度森林采伐迹地分类提取。年度采伐迹地提取精度达到了87%,与没有CHM特征参与分类的情况对比,提取精度提高了13%。  相似文献   

12.
Landsat系列卫星为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提供了长达40余年的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近年来USGS等实施的Landsat数据共享计划使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中高分辨率卫星数据。长期以来,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以灰度值(DN值)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受传感器波段响应、具体成像条件(太阳高度角、大气散射和吸收等)差异等的影响,不同传感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卫星影像DN值不具有可比性,给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的定量应用造成了障碍。近年来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陆续推出了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产品,以增强Landsat长时间系列卫星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对USGS、马里兰大学、WELD团队和中国科学院等多家机构推出的Landsat地表反射率产品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重心理论和空间作用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7—2016年福建省渔业发展的时空变化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发现,福建省渔业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10年间高值聚簇区数量减少,低值聚簇区数量增多;县域渔业联系强度主要以连江和福清为核心向外辐射扩散,同时,福州市的县域群也是承接沿海地区上部县域群和中部县域群的纽带,在地区渔业联系辐射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地图集》是以基础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框架,运用计算机制图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全数字桌面出版一体化技术,编制出来的内容丰富、形式精美和实用价值高的首部反映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专题图集。首先对《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地图集》的基本情况、编制意义、资料使用进行介绍,然后对内容表达进行说明,最后对图面配置、符号色彩、制图综合、表示方法等设计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可为同类专题地图集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普查要素进行分析与取舍,确定监测要素。合并普查要素并叠加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成果资料、中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相关专题数据,参照解译样本,进行数据采集及变化区域识别,统计得到监测要素流入流出的详细信息及空间分布。通过实例分析得到小城镇扩展趋势,为小城镇规划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无人机的兴起及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许多测绘项目的作业方式。然而,由于无人机本身的特点,其无法挂载专业的航摄设备,从而使得传统的航摄规范不适用于无人机测绘,而目前的规范其精度要求太低,已经无法适应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本文以此为研究目标,着重研究了像控点的布设数量与成图精度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全站仪测量碎部点是目前1∶500数字地籍碎部测量主要的作业方法。为了节省外业设站、定向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可通过中纬全站仪采集测站点到碎部点的距离与角度等数据(下文称GSI数据),再用Visual Basic 6.0编写程序,根据测站点坐标及GSI数据生成CASS9.1绘图坐标文件。相关测量实例证明了上述编程可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DLG数据质量要求的提高,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数字城市大比例尺DLG数据的特点,调整改变传统的作业生产工序,设计了一套生产和检查相互贯穿的生产技术方案。实践应用证明,该技术方案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福建省大比例尺DLG整合入库工作,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都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无人机获取多视角的倾斜影像,结合自动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地质灾害受灾情况,可以对受灾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管理,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受灾情况,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RTK)无验潮水深测量技术已成为海洋测绘发展的方向。从RTK无验潮水深测量原理和误差来源入手,定性与定量分析了高程拟合误差、波浪引起的误差、仪器测量误差、定位时延以及仪器安装等误差对成果精度的影响,指出选择恰当的拟合模型是控制高程拟合误差的关键,安装姿态传感器可以削弱波浪引起的误差,提出测量前对换能器连接杆进行垂直度测量、采用双频接收机和PPS等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减小测量误差。结合实践提出减小RTK无验潮水深测量精度四点建议,为RTK无验潮水深测量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