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计算了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的光谱型差。除了B型星以外,其他型的星差值很小,可以认为Ⅱ型光电等高仪基本上不存在光谱型差。对于观测结果计算中表现出与光谱型有关的一些较小波动,可能由于偶然误差引起。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两种方法重新分析了光电等高仪(Ⅰ型)观测结果的光谱型差,从B型到M型两个方法所给出的结果分别为0″.15和0″.19。后者为将每颗星的残差化至平均组后的统计结果,它与本文所得的理论计算值0″.21符合得更好。同时,还研究了Danjon等高仪的光谱型差,其理论计算值与多架仪器的实测结果平均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高等仪1976年12月至1981年12月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82颗两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和部分一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并用这些改正值计算了FK_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差。  相似文献   

4.
利用Ⅱ型光电等高仪57组非真空镜筒观测与真空镜筒进行比较,初步结果;用真空镜筒时单星误差比非真空镜筒时小0.″03,镜筒内的反常折射影响需用适当的模式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80年11月——1981年,用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Ⅱ型)和丹容等高仪(OPL、No.14)对15颗射电星进行了观测,它们的系统均已归化到FK4系统,取得了△α和△δ的星位改正值,结果分别列于表1、2。 Source:源名. FK4、GC:来自干FK4或GC星表的星号. Mag:星等. SP:光谱型. α、δ:赤经和赤纬. Epoch:历元  相似文献   

6.
上海天文台用国产的Ⅱ型光电等高仪和丹容等高仪进行了一年平行试验观测,比较了两种仪器的观测精度,证明Ⅱ型光电等高仪的各项精度指标均优于丹容等高仪.文章还用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的短期波动对测时结果的影响,计算了月亮潮对观测的影响,给出单架仪器所订出的FK4星表的△α_δ型和△δ_δ型系统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给出了用光电等高仪(I型)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的观测得到的FK_4星表改正,描述了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同时研究了FK_4星表的△a_B、△δ_δ型的系统误差。所得结果表明,用光电等高仪(I型)改进星表要优于Danjon等高仪。  相似文献   

8.
本文发表中国天文年历中92颗非FK5恒星的精确位置和自行。这些星的位置和自行参数是利用39部星表提供的位置统一归化到FK5系统后重新计算得到的。它们在平均观测历元的位置精度是: M_(a_0)cosδ_0=0.″066 M_δ_0=0.″067百年自行的平均精度是: M_μcosδ_0=0.″215 M_μ=0.″218  相似文献   

9.
光子计数技术用于Ⅱ型光电等高仪观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叙述了Ⅱ型光电等高仪的一套完整的现代化观测系统,整个系统由IBM-286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和结果处理,并且采用了光子计数的新技术,使光电等高仪的观测星等从原来的6^m.5提高到11^m.0。该系统已在上海天台、云南天台的Ⅱ型光电等高仪上正式使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解球面三角形和视场平面投影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出了卯酉方向记录时刻中星径曲率改正的表达式。并以给定的纬度和单边准直差为例,计算了改正值。对于转轴观测,在天顶距较小的情况下,这种改正值比丹容等高仪的星径曲率改正大几百倍。由于这种方法能根据需要导出高次项改正的表达式,作为一种推导的途径,可以满足不同数量改正值推导的要求。文中还给出了验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Ⅱ型光电等高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1972年制成Ⅰ型光电等高仪,1974年又制成Ⅱ型光电等高仪.新仪器的特点如下:(1)借助熔石英角镜组和汞地平、一架望远镜和固定的玻璃记录栅、三个光电倍增管及其交流放大器和一架计时仪,此仪器能无人差地测定星过等高圈时刻.(2)真空的 R-C 望远镜的口径为20厘米,焦距2.4米.(3)有水平入射窗的真空镜筒能消除天文折射、大气色散及镜筒内的反常折射.真空镜筒还为光学系统及汞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4)此仪器设有快、慢传动电机和自动方位跟踪机构.(5)为消除周围物体的热影响,此仪器安放在观测室楼上,而控制台、电器设备和操作者都在楼下.自1974年10月起,此仪器已在上海天文台进行了常规观测.获得的优良观测结果将在以后发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陕西天台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之间所进行光电等高仪I型的国际合作持续了5年,共完成3个纲要的观测。根据这些观测资料,编算出包括817颗星的无赤纬盲区的等高仪星表和24颗射电星的星表。在此对不同的系统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第一节引言里,说明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在天文学上的重要性;叙述了沙泊莱周光关系以及周光关系零点问题发生疑难的经过和对待这问题本题作者的看法.第二节里胪列了自1939年以来关于造父变星零点的31个结果,包括本文的3个结果.按照结果的性质和所用的方法分6表列出.对每个结果进行了扼要的说明或讨论,对其中不能采用的11个结果有较详的评论.沙泊莱周光关系的另点暗了1星等多是根据威尔逊的结果,后者所以有这项大的差异,在本文里完全得到解释.第三节里推导出了同时对星的视星等和绝对星等瀰散的改正式和对于造父变星的应用法,也给出了平均距离和平均视差之积,的正确公式.最后,在第四节里,把所有可用的结果总起来求出3个权重平均值;1个是差值,即观测星等和根据周光关系以及天琴座 RR 型星绝对星等所算得的星等,两者的差,1个是周光关系零点改正值;最后1个是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值.把这3项结果统一考虑,对第1项结果给以2倍的权重,最后得到对沙泊莱周光关系的零点政正是-1~m.28,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是 0~m.34.  相似文献   

14.
利用辐射有效波长来研究目视等高仪的光谱型差,并和几个Danjon等高仪的原始星表的光谱型差相比较,显然理论计算比实测值要更能客观地反映原来的面貌,指出光谱型差实测值偶然误差较大,主要是由于个别位置和光谱型差掺在一起而难于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1978年初至1981年初,我们用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进行了专门的星表观测。获得的星表包括777颗两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径改正△α和赤纬改正△δ。其中有FK4星357颗,FK4supp星189颗,GC星231颗。对于|cosq|≤0.3的星没有计算△δ。所有FK4星△α、△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0036和±0″.063。另外,还给出了43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经改正△α和2颗星的赤纬改正△δ。为有效地扩充待测星数,除在时间、纬度观测纲要即基本组(2小时一组)内插入适当数目的待测星外,我们增加了星表组(1小时一组)。观测方案是: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或者星表组——基本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的系统完全由基本组的FK4星决定。将各基本组化到平均系统以后,所有的星表组及基本组内的插入星直接相对于这个平均系统求其残差平均值。  相似文献   

16.
用1976—1978年期间,GDⅡ No.2观测的355颗基本星和367颗待测星的残差值进行了归算和分析,探讨了2K和星等、光谱型的关系,得到196颗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星位改正(GDⅡ No.2-FK_4)△α和△δ,其中△δ因受盲区限制只得137个值.其平均精度分别为±2.6ms和±o'.'046.此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求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星位改正△α和△δ各130和11个值.最后给出了FK_4星表的△α_δ、△δ_δ、△α_α和△δ_α型系统改正.结果表明Ⅱ型光电等高仪是适合于作星位改正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原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 (CSAO) (现已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VSNIIFTRI)之间签定的科学合作协议 ,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 1型在伊尔库茨克进行了为期近 5年的星表观测。根据这些高精度的观测资料共编算出包括 81 7颗星的无赤纬盲区的等高仪星表 (其中首批 2 0 0颗已在欧洲《Astronomy&Astrophysics》上发表 )和 2 2颗射电星的光学位置表 ,后者在本文中给出。此外 ,这几年的测时测纬资料还同时发往莫斯科 ,参加俄罗斯的地球定向参数 (EOP—earthorientationparameters)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用云南天文台一米RCC望远镜进行光斑干涉观测并获得了θVir和ξBoo双星,32Boo单星的斑点图。 对所得结果进行光学处理得到了ξBoo和θVir的空间平均功率谱,对ξBoo的平均功率谱进行富里叶变换得到它的自相关,测得角距离为0.″99,这个值与M.Schneiderman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1979年2月至1981年6月期间,上海天文台利用Ⅱ型光电等高仪进行了有组织的星表观测,从22700多次观测中得到了531个△α值和350个△δ值,其中有481颗星两次过等高圈。这些恒星主要选自FK4和FK4 supp星表。获得的△α和△δ的平均精度(均方误差)分别为±0″.0036和±0″.063(见附表),同时还计算了FK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改正(△α)_α、(△δ)_α、(△α)_δ和(△δ)_δ。  相似文献   

20.
1980-1981年期间,上海天台Ⅱ型光电等高仪和丹容等高仪(OPL No.14)共观测了15颗射电星。在FK5星表系统中得到了这些射电星的位置,并由这些观测位置与它们在其他星表例如G C,CAMC和W5/50中的相应位置进行比较,求得了这些射电星的自行。把我们求得的这些射电星的自行和PPM及CAMC星表中的相应自行作了比较,相互符合很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