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敏  张俊峰  王瑞祥 《岩土力学》2016,37(11):3270-3274
现代基坑工程中出现坑中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设计需要对坑中坑的桩墙围护进行结构分析。坑中坑的外围基坑与内部基坑的桩墙存在相互影响,因此,坑中坑的桩墙围护结构受力分析相对而言更加复杂。针对这种坑中坑内、外桩墙的复杂受力情况,提出了坑中坑桩墙围护结构的弹性支点法联合求解模型,通过对内、外桩墙间有限土体的地基弹簧刚度的求解,使该模型可以解决坑中坑桩墙的内力变形计算问题。具体的坑中坑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采用弹性支点法联合求解模型得到的围护结构变形、内力与工程实际比较吻合,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理论与工程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某工程坑中坑塌滑原因分析及加固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为民  屠毓敏 《岩土力学》2010,31(5):1555-1558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坑中坑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和经济,况且不少基坑支护结构的工程事故与坑中坑的不合理设计密切有关。结合某土钉墙基坑支护结构失稳的工程实例,分析了基坑支护结构失事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基坑支护结构的加固设计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坑中坑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基坑支护结构与坑中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坑中坑对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大,而基坑支护结构对坑中坑中的支护桩的内力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基坑工程中的坑中坑问题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何将坑中坑设计等效为常规设计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难题。基于外墙最大墙体变形的等效原则,分析了等效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对坑趾系数X、内外坑开挖宽度比扒内外坑开挖深度比卢的分析,就等效计算深度的公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上海软土坑中坑型基坑围护的等效深度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坑中坑型深基坑工程日益普遍,但由于临近基坑挡土墙边的坑中局部深坑对大基坑的变形和稳定性产生影响,现今在坑中坑工程设计中选取大基坑计算深度时依然面临难题:若取外坑坑底是冒险,而取内坑的坑底又偏于保守。针对有支撑挡墙的坑中坑型深基坑的外坑围护墙体的设计,在考虑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内坑与外坑相对位置、内坑开挖宽度和内坑开挖深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等效深度的概念和等效深度系数、等效影响角的参数,并论证了这种等效的可行性。同时,由于等效深度的确定将外坑围护墙体的设计问题等效为常规的基坑围护墙体设计,对坑中坑型深基坑工程外坑围护墙体设计、施工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韩同春  谢灵翔  刘振 《岩土力学》2018,39(12):4404-4412
坑中坑在基坑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使得基坑底部土体成为有限土体,因此,常规的建立在半无限空间土体假定上的朗肯土压力理论对于坑中坑条件下的基坑不再适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平面滑裂面假定,考虑土体黏聚力和滑动土体不同的形状,推导了4种情况下被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滑裂面剪切破坏角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算例,计算了不同内坑位置条件下被动土压力的大小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滑裂面剪切破坏角是与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计算深度、内坑大小及位置有关的变量,内坑的存在将降低围护结构上的被动土压力,且存在一个内坑影响最不利位置,此时的被动土压力值最小。成果为基坑围护设计中被动土压力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软土地区某基坑工程实践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排桩、重力坝两种基坑围护形式下大型坑中坑里面内、外坑之间距离对两坑围护体水平变形的影响。计算数据表明,内外坑距离越大,外坑围护体水平位移越小,当距离大于2~3倍内坑深度后,围护体水平变形可以不用考虑坑中坑的影响。内外坑距离越大,内坑围护体水平位移越小;内坑围护体水平变形受外坑围护体刚度影响,外坑围护体刚度越大,内坑围护体变形越小。  相似文献   

7.
以数个工程实例介绍了土条状坑壁常用的开挖支护方式及其适用条件,归纳总结了土条状坑壁支护中常见工程事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处理方法,并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相邻基坑坑槽回填土的高含水性及欠固结性。可作为相似工程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杨惠林 《探矿工程》1992,(6):62-62,65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坑探工程之最,是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坑探工程工作者经过近40年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推动了坑探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此应引以为自豪。现仅就其主要者按时间顺序列下:  相似文献   

9.
以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地球重力场的特点,探讨了基坑工程坑壁侧压力的来源,提出了基坑工程坑壁侧压力计算的一种新方法,基坑工程坑壁侧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m(θ2-θ1)  相似文献   

10.
周军怀  李向阳  柴卓 《探矿工程》2018,45(11):56-59
坑式钢管静压桩是解决既有建筑物因软弱土层地基产生沉降变形的一种技术方法。针对山西北化关铝化工有限公司质检楼地基沉降变形及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采用坑式钢管静压桩进行加固处理的设计方案,介绍了坑式钢管静压桩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及注意事项;总结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施工后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坑式钢管静压桩施工对软弱地基加固效果良好,可成功地解决软弱土层产生的地基沉降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11.
红层地区泥石流因受典型的地层岩性及气候条件等影响,发育分布数量较少,探索这类特殊孕灾背景条件下的泥石流成因及特征具有一定的减灾意义。文章以四川省屏山县牛儿包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该泥石流沟流域的地形条件、水源条件及物源条件特征分析,探索了红层地区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综合分析了泥石流的动力特征。研究表明:(1)流域地形高差大,沟道狭窄,沟谷较陡,沟道纵比降较大,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2)流域汇水面积较大,降雨集中短时间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3)流域内物源集中,短时间内能为泥石流发生提供充足的物源条件。最后通过泥痕法计算了上一次泥石流发生时的流量,并对计算了不同暴雨频率条件下泥石流的流量,提出了针对性的泥石流防治建议,为牛儿包沟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全新世分区气温序列集成重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照气温变化规律将中国气温变化划分为东北、华北北部、华东华南、华南、陕甘宁、川黔桂、新疆和滇藏高原区等8个分区。搜集有确切年代和气温数值的古气温记录1397条,以8个分区为单元进行整理,以日历年时间为坐标系,采用单样本区域订正—多样本平均集成法重建了东北、华北北部、华东华南、华南和滇藏高原区的全新世200 a分辨率连续集成气温序列。结果表明:5条分区连续气温序列与所在区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主要的百年尺度冷暖事件有较高的可比性;5条分区连续序列指示全新世气温变化可以分为明显的早期升温、中期大暖期和晚期变冷3个阶段;气温变化幅度区域差异较大,但主要的冷暖事件基本一致,暖期盛期发生在8~6ka BP,当时滇藏高原约比现代高2℃,东北高出3℃,华北北部高1.5℃,华东华南接近1℃,华南区仅高出0.5℃;主要冷事件发生在9.2、6.2、4.0和0.4 ka BP,其中,4.0 ka BP冷事件规模较大,滇藏高原、东北、华北北部、华东华南和华南区降低幅度分别为1.5、2、1、0.5和0.5℃。全新世期间各分区气温变化幅度也表现出纬度从北向南、海拔从高到低、气温变化幅度依次递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CO_2地质储存过程中黏土矿物含量对盖层封闭性的影响,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和尚沟组泥岩盖层为研究对象,利用TOUGHREACT软件研究了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储层厚度对盖层封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盖层黏土矿物含量达到50%时,渗透率最大可减降低36%,有效封存厚度可达70 m;当黏土矿物含量减少至10%时,盖层自封闭性大幅降低,有效封存厚度为4 m,且盖层中的蒙脱石也由沉淀转化为溶解。黏土矿物含量越高,盖层封闭性越强,有效封存厚度越大。储层厚度对盖层封闭性有直接影响,当储层厚度大于盖层有效封存厚度时,则会发生泄漏;当储层厚度达到100 m时,CO_2将在125年后穿透黏土矿物含量为50%的盖层。本研究可为CO_2地质储存的储盖层选择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卡迪卡迪盐湖区为一现代干盐湖,盐湖以湖相碎屑沉积为主,在东侧的苏阿干盐湖赋存有高矿化孔隙卤水,通过对盐湖卤水系统的采样分析及综合研究,卤水主要化学组分为Na+和Cl-,其次为CO3^-2、HCO3^-,SO4^-2、K^+,矿化度平均为257.96g/L,卤水水化学类型为碳酸盐型;卤水组分与矿化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表明卤水还未达到饱和阶段;受湖区构造及补给来源的影响,卤水的富集区位于研究区的西北部,同时也是矿化度最高的地区;KCl的含量在0.39%~0.99%之间,平均在0.65%,已超过液体钾盐矿的最低工业品位,分布面积约690km2,具有一定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地幔成分与其上覆地壳年龄存在相关关系,年龄越老,地幔越亏损玄武质组分。本文对产于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尖晶石相橄榄岩包体的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橄榄岩包体比华北地区包体更亏损玄武质组分。这说明东北岩石圈地幔比华北上地幔更难熔,但其上覆地壳年龄却远小于华北地区地壳的年龄。这种地壳年龄和地幔组分之间的解耦暗示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岩石圈地幔形成之后发生了大规模的改造。华北地区的壳幔解耦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增生有关,而东北地区的壳幔解耦则是该区地壳的多期改造和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增生等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两地区地幔成分的差异显然与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同有关,但影响部分熔融程度的因素很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包体的平衡温度统计和地温线对比显示东北岩石圈的地温梯度低于华北的地温梯度,可能是东北地区岩石圈减薄的时间要早于华北地区,或者华北岩石圈减薄程度可能大于东北地区的结果,因此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存在时空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6.
40a来中国旱灾对ENSO事件的区域差异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各地区1949—1990年间旱灾的受灾面积比和成灾面积比,分别与ENSO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ENSO指数与各地的旱灾事件有着一定的反相关关系,表明ENSO的发生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华北、东北、华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显著水平.通过对比各个分区对ENSO事件的响应程度,分析了其空间差异性.ENSO指数的变化与中国各地的旱灾有密切的联系,全球升温通过影响ENSO事件而影响中国的旱灾面积:全球升温影响下,ENSO指数升高,旱灾减少.  相似文献   

17.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flooding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China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flood events in China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due to the rapid climate warming that is occurring.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nsider changes in flood event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such changes. To accomplish this, China was divided into natural and social-economic flood regions: north China, northwest China, northeast China, southwest China, central China, east China, south China, and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u.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flood patterns were rebuilt during 1980?C2009,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 Filtering was then employed to stimulate the changes in flood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actors affecting flooding were then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for China as a whole, flooding was more serious during 1990?C1999 than 1980?C1989 and 2000?C2009. However,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trends in flooding differed greatly. Based on spatial changes, the areas hardest hit by floods were northeast China in the 1980s, northeast China, central China and east China in the 1990s, and central China after 2000. In China, the main flood-affecting factors were meteorological, ecological, popul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acilities, and policy factors. However,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differed by region. Overall, the complex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flood variations and various affecting factors demand proper national and regional governmental action in the face of the changing flood patterns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flood policymakers and flood disaster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沁水盆地东部Y井煤系页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下二叠统山西组、太原组的煤系页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并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18个煤系页岩样品的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煤系页岩的Sr、Sr/Ba、V/(V+Ni)、Ceanom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垂向变化,反映了从太原组到山西组沉积时期,水体古盐度整体逐渐降低的还原环境;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邻阴山古陆前寒武纪花岗岩、麻粒岩及各时代侵入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与大陆岛弧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9.
针对侧限条件下加筋对土体沉降的影响问题,开展离心模型试验,设置三组对比试验,即在试验土体中未铺设筋材、铺设竖向间距分别为5 cm和3 cm间距的筋材,记录土体中典型点沉降量。试验发现典型点沉降随加速度增加而增加,未铺设筋材、铺设5cm间距筋材及铺设3cm间距筋材的土体沉降量依次降低。表明侧限情况下加筋也能够减小土体沉降,而且加筋间距越小,控制土体沉降效果越显著。侧限情况下筋材仍能起作用可能与土体变形不均有关。这种发现有利于深入理解加筋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0.
大型水力压裂是干热岩地热能开发中人工储留层建造的最有效手段,其核心力学问题为高温、高压下岩石的水力破岩机制。通过单轴应力下带钻孔花岗岩注入高温蒸汽破坏试验,研究固-热耦合作用下花岗岩的水力破岩机制。结果表明:高温对花岗岩破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热效应导致强度弱化,降低破裂压力。高速率注入430℃和350℃蒸汽破坏试验中,破裂压力比常温水压裂至少降低58%;低速率注入400℃和450℃蒸汽破坏试验中,花岗岩破裂压力比常温水压裂降低75%。注蒸汽破坏过程可分为热破裂损伤和宏观裂缝扩展两个阶段。高温蒸汽产生的热应力在钻孔周围随机发生热破裂,随着注入蒸汽时间的增加,热破裂范围由钻孔附近逐渐向远处扩展,热破裂分布密度增大,为宏观裂缝的产生提供便利条件。初始宏观裂缝首先出现在钻孔两侧,沿着最终形成的宏观裂缝轨迹扩展,直到试样破坏。与常温水压裂相比,低速率注蒸汽破坏是一个缓慢的延性拉破坏过程,裂缝相对钻孔不对称扩展,宽度小于水力压裂裂缝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