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岩溶塌陷形成的致塌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岩溶塌陷是塌陷体受到的致塌力超过抗塌力而产生的,各种致塌力可以形成多种力学效应,构成不同的致塌模式。因此,塌陷的形成应该是多机制的。据对全国800多个塌陷点的研究,有重力致塌式、潜蚀致塌式、冲爆致塌式、真空吸蚀致塌式、振动致塌式、荷载致塌式、溶蚀致塌式、根蚀致塌式等八种基本的致塌模式。  相似文献   

2.
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真空吸蚀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徐卫国  赵桂荣 《地质论评》1981,27(2):174-180
本文笔者曾对岩溶地区(矿区)由于采矿排水、矿井突水、水资源开发等引起的岩溶塌陷提出“真空吸蚀”作用致塌的看法和据此提出防治塌陷的新方法,即充气防塌法,经湖南省煤炭坝煤矿和恩口煤矿充气防塌试验证明方法可行。本文在总结分析以往大量的野外塌陷观测资料和室内模型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对塌陷成因与防治作进一步地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探、岩土样品测试等手段,研究了苏州市金庭镇蒋东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及形成机理.蒋东碳酸盐岩质纯、层厚、岩溶发育程度高,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且遇水后力学强度大幅降低,这是塌陷形成的内在地质条件,矿山开采是塌陷形成的外在诱发因素.该塌陷模式可概化为真空吸蚀-重力致塌,致塌力主要为溶洞管道内重力水流、水位快速下...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沿江地区(铜陵、池州、安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较发育,无论是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还是监测预警,都必须研究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掌握岩溶塌陷区盖层工程地质特征、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以及盖层-岩溶组合关系。文章以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和总结区内大量岩溶塌陷调查、勘查及监测资料,野外调查典型岩溶塌陷区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岩溶塌陷区盖层工程地质特征、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并进行概化处理,建立了岩溶塌陷的盖层-岩溶组合地质模型。研究表明:区内典型岩溶塌陷区的组合主要有7种类型,最易产生岩溶塌陷的组合为“第四系盖层为粉质黏土-砂砾卵石双层结构,下伏基岩岩溶发育中等以上”;岩溶塌陷致塌机理主要为潜蚀致塌,其次为真空吸蚀致塌、振动致塌。   相似文献   

5.
南宁市坛洛镇岩溶塌陷群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岩溶塌陷是岩溶区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其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针对性的进行综合防治。为了弄清2012年6月在广西南宁市坛洛镇连续发生的岩溶塌陷的成因及发育机制,在塌陷群发生地区开展了现场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岩土样测试等多项工作。结果表明,坛洛岩溶塌陷群是各种不良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致塌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水-土-岩”组合及人为活动。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体结构以粘性土为主,渗透系数较低且易崩解,地下岩溶极为发育。高强度的人工地下水开采活动是坛洛岩溶塌陷的诱因。深入分析其发育机理,认为塌陷群是渗流潜蚀效应、增荷失托效应和水位波动产生的气压差效应等3个力学效应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其致塌模式是重力致塌、潜蚀致塌、真空吸蚀致塌和冲爆致塌等4种模式的相互结合。根据岩溶塌陷的发生顺序推断坛洛镇岩溶塌陷群的发育过程可分为缓慢发育—塌陷诱发—塌陷集中爆发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地质营力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岩溶矿区地面塌陷成因新说—共振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在‘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岩溶矿区地面塌陷成因新说——共振论,较好地解释了“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而无法解释的一些塌陷现象,通过实验也证实了水面波动而产生共振的破坏作用。为减少地面塌陷发生,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详细调查重庆中梁山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情况,分析出该区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嘉陵江组中的地势低洼处、断层和溶槽处,多发生在降雨量大和地下水水位陡降时期,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数量较多,以土洞型为主;其致塌的力学机制以真空吸蚀作用和潜蚀作用为主,多种作用为辅;在具备岩溶塌陷发生的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强排水、降雨和村级公路修建与运营过程中会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根据岩溶地面塌陷的致塌力学机制和诱发因素,提出预防降雨形成的地表水过度聚集,隧道建设避免地下水陡降,村级公路和隧道选址避开岩溶发育区域等措施,以防止岩溶地面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8.
枣庄市十里泉岩溶塌陷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庄市十里泉地区为全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已有文献资料表明,该地区岩溶塌陷是地下水潜蚀、真空吸蚀、重力及荷载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现场采样和室内试验等手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庄十里泉地区岩溶塌陷发生的机理主要是真空吸蚀,潜蚀作用、重力和荷载因素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枣庄市是北方岩溶塌陷的主要发育区之一,该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十里泉水源地及丁庄一东王庄水源地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范围内,在发生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1阶段岩溶塌陷主要原因为抽排地下水引起的“真空吸蚀作用”及“失托加荷作用”;第2阶段塌陷主要原因是降雨入渗诱发产生的渗压效应。渗压效应是由于降水(或地表积水)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时,对覆盖层岩土体产生的综合效应,包括静水增荷效应、垂直渗透效应,吸水软化效应以及负压封闭效应。从形成的力学机制上分析,该区第2阶段岩溶塌陷属于降雨入渗-静水增荷-吸水软化型,致塌的力学机制为渗压效应致塌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真空吸蚀作用解释地面塌陷的疑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卫国同志的“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形成及防治的探讨”,对于地面塌陷的直接原因,提出了“真空吸蚀说”<以下简称吸蚀说>,而不是地下水潜蚀说。他写道:“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积累在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工程施工引发岩溶塌陷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鹏瑞  刘长宪  姜超  王芳  陈钰  贾龙 《中国岩溶》2017,36(6):830-835
文章对武汉市岩溶塌陷进行了全面梳理,主要对由工程施工引发的岩溶塌陷进行了归纳总结,按施工类型将其分为4大类,对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引发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致塌模型进行举例分析,得出结论:钻探施工诱发的岩溶塌陷以岩层顶板破坏—垂直渗压致塌模式及崩解—土洞顶部破坏—加载致塌模式为主;桩基础施工以岩层顶板破坏—渗流液化致塌模式为主;抽排地下水诱发的岩溶塌陷为潜蚀-吸蚀致塌模式,荷载振动诱发的岩溶塌陷为潜蚀—振动—加载致塌模式。武汉市岩溶塌陷以钻探、桩基施工诱发为主,因其容易破坏岩土体结构、水动力条件,具有猛烈而快速的特点;抽取地下水影响范围较广,隐蔽、不易察觉;振动荷载只能作用于土洞形成后。   相似文献   

12.
王忠忠 《地质与勘探》2023,59(6):1304-1314
岩溶塌陷是珠三角岩溶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以广州丘陵山区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1:50 000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分析岩溶塌陷发育现状和特征,研究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模式,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广州丘陵山区累计已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35处,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性和反复性特征,时间分布上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特点;岩溶塌陷均为碳酸盐岩型的小型土层塌陷,以人为因素诱发为主,自然因素诱发为次,主要危害形式为建筑损坏和农田破坏;岩溶塌陷形成地质模式主要有潜蚀效应致塌,潜蚀、失托增荷和吸蚀效应叠加致塌,潜蚀和振动效应叠加致塌和潜蚀和垂直渗压效应叠加致塌等四种;从上层决策和工程技术角度提出了岩溶塌陷防治措施,为打造广州北部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公园,建设美丽宜居岭南乡村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泰莱盆地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泰莱盆地位于山东省中部,截止2013年底,盆地内共发生有记录岩溶塌陷97处,161点次,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调查、监测成果,研究了泰莱盆地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地质结构模式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盆地内岩溶塌陷点多集中分布于岩溶地下水降落漏斗及其影响范围内;塌陷点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塌陷区第四系厚度一般小于30 m,下伏基岩主要为奥陶纪灰岩;80%以上的塌陷集中发生于汛期。根据岩溶塌陷点土层结构、地下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建立了3种岩溶塌陷的基本地质模式:单层、双层和多层结构土层岩溶塌陷,其中单层结构土层岩溶塌陷的形成历经“真空吸蚀-崩解剥落-塌陷”3个阶段;双层土层结构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可概括为“渗透变形-崩解垮塌-塌陷”或“真空吸蚀-渗透变形-塌陷”3个阶段;多层结构土层岩溶塌陷历经“真空吸蚀-渗透变形-崩解垮塌-塌陷”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以泰安市东羊楼岩溶塌陷为例,分析东羊楼岩溶塌陷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要素;分析东羊楼岩溶塌陷的成因,为岩溶潜蚀和岩溶真空吸蚀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联合剖面、电测深等方法,对塌陷现场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分析,物探解释的结果与现场钻探结果基本相符;对泰安岩溶塌陷,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覆盖型岩溶土洞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模分析,构建其因地下水骤降产生真空吸蚀致塌数学模型,依据玻义耳-马略特定律得出土洞塌落稳定系数表达式,同时推导出土洞空腔负压计算公式;并通过算例开展了初始地下水位、水位降深及土洞覆土厚度等参数对塌陷稳定性系数的影响分析,探讨其内在影响规律。研究得出:地下水骤降条件下,土洞塌陷稳定性系数K与土洞空腔(真空)负压ΔP呈反比关系;土体初始水位h'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水位降深Δh,关系到土洞空腔(真空)负压ΔP形成和土洞塌陷稳定性系数K的变化;在一定的初始水位h'和水位降深Δh条件下,土洞上覆土厚度对塌陷稳定系数的影响非常明显,在中高初始水位及中高降深时,塌落稳定系数与覆盖层厚度呈正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16.
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通过现场调研,系统总结出了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即岩溶塌陷的形成与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与集中爆发期。岩溶洞隙发育情况、覆盖层条件和水文动态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枣庄十里泉地区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真空吸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汤池镇位于两组断裂交汇处,下伏震旦系碳酸盐岩中赋存岩溶热水。每年冬季超量开采地热使地下水位骤降37m,产生真空吸蚀、失托增荷等作用,破坏上覆岩土体结构,周而复始,导致7处地面塌陷。目前塌陷的解除性依然存在,为防治地面塌陷必须减少冬季开采量,严格控制水位降深小于16m。  相似文献   

18.
黄达谋 《湖南地质》1992,11(1):67-70
1990年6月一场暴雨后,涟源钢铁厂铁路路基塌陷约3600m~2。从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引起塌陷的原因主要是由毛细水作用、真空吸蚀作用、地表水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和震动作用的踪合影响,从而提出防治再次塌陷的方案,宜采用桥托、注浆、钻孔通气、疏排地表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环西湖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是西湖风景区潜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杭州市环西湖覆盖型岩溶地区多年水位观测资料和岩溶水开采强度资料,从时间上把岩溶水开采历史概化为3个阶段。不同开采阶段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不同,因此岩溶地面塌陷表现为不同的塌陷形式,具有不同的成因机制。分析表明:研究区岩溶地面塌陷机制经历了扰动一压密、渗透一潜蚀、真空吸蚀3个演变阶段。本文根据研究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类型和现阶段岩溶水开采情况,提出岩溶地面塌陷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的产物 ,关于其形成机理目前主要有潜蚀论、真空吸蚀论和液化论等。但实践表明 ,上述理论仍难解释某些实际问题。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时间、较薄潜水含水层的潜蚀破坏、土洞盖层由相对稳定状态转为非稳定状态时的强度降低原因等。本文据有关资料从另一角度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解析。1 山东省岩溶地面塌陷现状与分布规律1 1 岩溶地面塌陷现状及危害岩溶塌陷是一种发生在隐伏碳酸盐岩地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分布广泛 ,是岩溶地面塌陷的多发区 ,主要分布于泰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