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低跟踪重力卫星在全球重力获取、反演应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我国已布局相关卫星的研制建设。为确保未来我国自主低低跟踪重力卫星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重点对GRACE及其后续星组GRACE-FO卫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分析。基于我国重力卫星技术发展研究现状,对未来卫星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给出了实用的工程运行管理建议,可为后续卫星运行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以及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正在快速建设与发展,同时,GPS和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的现代化也在逐步推进,卫星导航定位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系统介绍了各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状况,探讨了多系统组合定位带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多系统组合定位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根据浙江省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探讨分析北斗卫星在渔业信息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从而加强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构建平安渔业,提高我国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促进数字渔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lobal Mar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缩写为GMDSS,原称未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它是由国际海事组织(IMO)于1979年在第十一届全体大会上提出的,并确定该系统将于1991年开始实施。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基本原则是,当船舶或其他海上设施发生海难时,岸上的搜寻救助当局以及在遇险事件附近航行的船舶能迅速得知遇险报警,以便能协调行动进行救助。一、现行遇险与安全系统改革的必要性现行遇险与安全系统是按照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规定的,  相似文献   

5.
程芦颖 《海洋测绘》2012,32(6):63-67
从地球重力场测量要素出发,按照局部重力场模型、区域重力场模型、全球重力场模型求解的发展思路,分析了对地球重力场测量技术手段的要求。根据高-低卫星跟踪卫星的距离和距离变率开展定轨研究的概念,梳理了卫星跟踪卫星重力测量系统的发展。针对卫星跟踪卫星重力测量技术的内涵,分析了高-低卫星跟踪卫星测量模式(SST-hl)和高-低低卫星跟踪卫星测量模式(SST—hll)的地球重力场测量本质。  相似文献   

6.
2002年5月15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HY-1卫星。该卫星有效载荷中的CCD相机可以获得海陆相互作用区域的高分辨率图像,是我国海岸带地区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手段。针对该遥感器建设的海岸带动态监测应用示范系统是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HY-1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的一部分,现已初步投入业务运行。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通过个例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探索了HY-1卫星CCD遥感信息在海岸带监测中的应用潜力,也为类似系统开发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洋1号”卫星在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海洋1号A”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海洋卫星.2002~2003年冬季,该卫星首次应用于我国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建立了从卫星1B级数据开始的海冰反演系统,提供海冰遥感图像和海冰密集度、冰厚与冰外缘线数值产品,作为渤海海冰监测和海冰数值预报初始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以及海冰预报质量检验的参考依据之一.介绍所发展的“海洋1号A”卫星海冰反演系统的流程、算法和反演参数,海冰反演结果,及其在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卫星遥感是环境调查和环境动态特性监测的先进手段。气象卫星在进行气象业务观测的同时,兼有环境观测的功能。为了应用气象卫星的资料,国家海洋局决定在杭州第二海洋研究所建立卫星地面站,现已完成地面站的筹建工程,接收系统已投入试运行阶段,预处理系统和后处理系统将于1988年第四季度投入试运行。  相似文献   

9.
2002~2003渤海海冰数值预报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海冰数值预报是海冰业务预报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建立了业务化的渤海海冰数值预报系统,并进行了多年的业务化运行。随着我国卫星遥感事业和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海冰预报系统也在不断发展中。本文介绍了2002~2003冬季应用HY—1卫星海冰遥感和T213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对该海冰数值预报系统的改进,对2002~2003冬季海冰数值预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京小卫星(DMC/BJ-1)、神舟飞船系列(SZ-n)和天宫空间站系列(TG-n)等8个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这些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都提供对海洋的观测,从而构成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按装载的传感器分类,进而给出中国的海色、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观测系统。对中国海洋观测卫星与国际海洋观测卫星装载的传感器性能作了比较和讨论,指出差距。列出目前在轨运行的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系统38个传感器及其类似的国外卫星传感器。  相似文献   

11.
对基于POMgcs海洋模式建立中国海及邻近海域三维温盐流数值预报系统的海面温度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利用2011年预报的月平均海面温度数据同卫星观测的月平均海面温度资料相比较,发现三维温盐流数值预报系统预报偏高。此外,分别利用2011年GTS海洋观测海面温度数据和2012年2、3、4月份卫星融合海面温度数据,与该系统海面温度预报逐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预报精度随着预报时效逐渐降低;预报海面温度高于观测值1℃~2℃。  相似文献   

12.
卫星遥感在东海渔场速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11~12月预报中心进行了一次东海渔场表层水温及流系速报试验。在试验期间,遥感应用部利用自行开发的微机系统。实时地接收到和处理NOAA卫星数字信号,得到了东海大面积海表温度(SST)的分布,预报台根据卫星遥感的SST数据以及航测、船测、浮标数据和历史资料及时地做出了东海表层水温和流系速报,提供给渔业部门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卫星遥感产品的制作等问题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接收和处理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我们这套卫星信号实时接收和处理系统是在原有国产的卫星云图接收机的基础上,配上PC386微机以及相应的硬件和自行开发的一系列软件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LAPS数据融合分析系统,探讨将HY-2卫星海面风场(SSW)资料进行融合处理,提供规范化的区域再分析资料。经过多步资料预处理后将数据输入LAPS系统,并分析验证融合效果,获得HY-2卫星融合数据。结果表明,HY-2卫星的SSW数据的LAPS融合,需采用LAPS地面分析模块,才能有效地将数据输入LAPS系统。对HY-2卫星海面风场反演数据经过异常值剔除、卫星扫描网格处理、卫星数据平滑滤波等几项预处理,可以修订卫星数据固有偏差和滤除卫星精细化扫描携带的噪音,更恰当地显示卫星对近海面风场的精细化描述。交叉验证显示,预处理后的资料能有效保留原始资料中的重要的精细化数据信息。卫星SSW数据的区域LAPS融合产品改善了卫星扫描区的空间覆盖率在时空上的多变性,提供了可进行物理量诊断计算的经纬度网格区域场,满足了专业分析和研究对资料的要求。融合后的卫星SSW数据场在用于对海上台风、海上副高、近海面辐合中心等系统的分析和诊断中,对各系统中的中尺度结构时空特征给出了更为具体和定量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海洋是对地观测卫星的重要领域,在对地观测卫星中就具有专门用于海洋观测的海洋遥感卫星。海洋遥感卫星是一种利用所搭载的遥感器对海面进行光学或微波探测来获取有关海洋水色和海洋动力环境信息的卫星。海洋卫星有效弥补了传统海洋观测手段的不足,基于多种遥感器连续对海洋的观测,使人类极大的加深了对海洋的认识,在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资源开发、海洋维权、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详细梳理西方主要航天大国海洋遥感卫星(包括了对地观测卫星中具有海洋观测功能的卫星)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海洋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可为我国海洋遥感卫星的发展提供技术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引 言 在地球科学发展中现在正出现两个重要的趋势。一个是传统的研究地球部分的定向学科的方法。它正慢慢地让位於更全面的多学科的方法,该方法把地球和大气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系统。另一个是空间观测方法,或更确切地说是卫星遥感,它正成为地球科学各学科如: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标准研究工具。 鉴于这种趋势,加州空间研究所一直都在开发卫星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系统,来支持多学科的及综合研究计划。该系统叫做OASIS(海洋大气卫星图象系统),它有助於处理地球的大气和表面(陆地和海洋)的科研及教学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给近海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构建相对完善的风暴潮救助制度对降低沿海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剖析风暴潮救助经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供求曲线分析风暴潮救助的经济影响,认为风暴潮救助的力度越大,养殖业损失越小,需要从实时评估子系统、社会动员机制和财政投入模式3个层面对风暴潮救助制度进行构建,以促进养殖业损失最小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颜康  常国宾  周天  赵哲 《海洋测绘》2021,41(4):28-32,37
精密卫星时钟产品是进行高精度定位应用的重要基础,不断提高卫星时钟误差的预测精度是十分必要的。使用具有周期项的多项式预报模型对卫星钟差中的系统确定性误差进行预测,已广泛应用于精密单点定位技术。此模型在进行卫星钟差预报时,无法对时钟的随机性误差进行预测。使用稀疏化理论对自回归模型参数进行稀疏,降低模型非必要参数的影响,修正模型预报误差。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卫星钟差短期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一号C卫星和D卫星(HY-1C、HY-1D)是我国首次形成的上、下午组网业务化观测的海洋水色卫星,分别于2018年9月7日和2020年6月11日发射。HY-1C和HY-1D卫星均搭载了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CZI)、紫外成像仪、星上定标光谱仪和船舶监测系统,很好地满足了海洋水色水温、海岸带和海洋灾害与环境监测需求,同时可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生态、应急减灾、气象、农业和水利等行业。  相似文献   

19.
卫星遥感已成为海洋现象研究的主要手段。由于卫星数据资料数据量大,操作复杂,目前很难找到一种卫星数据的可视化工具,用以实现卫星数据的反演和可视化。基于Matlab开发了一套基于SSM/I亮温的反演海表面温度和风速的可视化应用系统。该系统集数据匹配、遥感反演方法及可视化于一体,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和反演产品可靠,易于拓展的特点。该系统反演的海表面温度和风速产品与文献中其他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业务卫星技术也随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满足海洋界的需求,美国和欧洲空间局开展了一系列海洋业务卫星的技术工作,发射了不同用途的海洋卫星,建立了各种相应的卫星地面站系统。现将近期这方面主要的技术发展状况,予以简单介绍,供同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