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运动及变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利用2维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以位移代替围压作为边界约束力,研究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及其运动变形。根据该地区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以GPS点测量位移作为模拟结果约束点,得出了较合理的块体划分模型和随时间演化的主应变分布图,并把应变高值区与近几年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作对比,得出了研究区内地震危险性可能较大的区域。另外,对模拟的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的边缘带断裂左旋运动做了大概计算。  相似文献   

2.
以川滇地区GPS水平速度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层次聚类法对其进行直接聚类,然后对在地理空间中出现错分的GPS站点利用F统计检验来纠正分类。在此基础上,考虑DB指标以及层次聚类的不可逆性,对分类结果进行二次聚类,最终将川滇地区划分为6个块体:藏东块体(BYw)、阿坝块体(BYe)、川滇菱形块体(CD)、华南块体(SC)、腾冲-保山块体(DSw)和印支块体(DSe)。其中,CD块体的西、北边界分别是“三江并流”三江断裂区域和巴塘地区的一条速度阶跃线,且巴颜喀拉主峰断裂将巴颜喀拉块体(BY)分为BYw和BYe两个块体。本文给出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模型是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合理方案,与基于地质资料的结果相吻合,可为该地区的块体划分提供另一维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青藏块体及周缘潜在震源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1993-1999、1999-2001年青藏块体东北以及1991-2000年中国大陆GPS水平运动年速率资料,基于单一力源模型,反演获得了青藏块体及其周缘地区2000-2001年10次地震的震前资料反映的潜在震源参数,所得力源中心位置距实际震中的距离相对较小,其中2000年景泰5.9、2001年宁蒗5.8、昆仑8.1及格尔木3次5.7、5.8级地震均在50km左右;2000年兴海6.6、2001年年施甸5.9、永胜6.0级地震不到100km;2001年雅江6.0级地震最远(121km)。此外,1999-2001年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反演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的昆仑山口-达日及库玛断裂向东至甘东南、甘青交界区域,可能仍存在潜在震源。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的非震负位错反演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利用一种经初步改进了的非震负位错模型和华北地区1991-2000年的GPS观测资料,反演华北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以获取构造块体和边界断裂活动状况以及应力应变的积累部位及强度。其结果显示:(1)华北地区整体性向东偏南运动,冀鲁北部各块体正东向速率相对较大(11.4-12mm/a);(2)阴山-燕山与河套断陷-鄂尔多斯-晋冀鲁间近EW-NWW向边界两侧左旋相对运动明显,导致1.0-2.8mm/a的边界锁定,且东段大于西段,以压性为主;(3)太行断块东西两界的北东向断裂带呈0-1.9mm/a的拉张锁定,左旋为主,其中晋获断裂锁定量最高;(4)唐山-沧东断裂北段、益都北西段及郯庐断裂中南段呈0.9-3.1mm/a右旋拉张锁定,其中益都北西段锁定量最高;(5)14条断裂中有12条不同程度地阻碍块体相对运动,近10年来有相当于Ms4.8-6.1的能量积累,其中燕山与冀鲁交界西段最高,阴山与鄂尔多斯东部交界次之,均表现为压性;晋获、郯庐断裂较弱(张性);(6)从块体及断层活动方向来看,燕山、冀鲁交界西段与唐山-沧东断裂交汇区,阴山、鄂尔多斯东部交界与汾渭断裂交汇区,积聚一定程度应力应变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块体及其边界的相对运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将华北地区各块体视为刚体.它们分别是阴山一燕山、鄂尔多斯、山西、太行、冀鲁和胶辽6个块体。将各断块上由GPS空间大地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的点位速度进行平均作为块体总体平动运动速度.讨论了华北地区各块体间的相对运动。华北地区各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总体量级不大.一般在4mm/a以内。阴山一燕山块体与其它块体间存在近东西向的走滑运动.与其它块体间的相对运动主要表现为边界间的张性和压性。GPS观测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各块体间的相对运动存在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现今水平形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两次GPS测量的结果,研究了该地区在整个欧亚板块运动的背景下的内部水平变形。按照刘百篪对该地区的主要构造的最新研究结果,GPS观测资料覆盖区可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祁连山、阿拉善、塔里木、西宁-兰州、共和次级块体)。除其中共和块体因仅有一个观测点而无法进行研究之外,对其余4个块体用刚体运动加均匀应变模型研究了这些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变形。结果表明,这些块体内的应变参数显著性不高,即该地区的现今水平变形以区内一些次级块体的整体相对运动为主,应变积累只占次要地位。这些次级块体间的边界断裂大多数仍呈现为某种继承性运动,只是在本区西北部的祁连山次级块体与塔里末块体交界部位现今运动表现出与继承性运动不同的性质。由于与该边界有关的两侧块体上的观测点仍嫌不足,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的块体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1992~1996年3次复测结果,分析了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是我国西部块体褶皱运动和变形的根源;由於内部次级断块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不同,块体边界和内部构造形变亦具有明显的差异。块体运动主要特点表现为:(1)喜马拉雅向南弯曲的弧形边界东西两端,印度板块推挤运动方向不同,导致了弧前方的亚板块和构造块体的运动方向呈扇形散开;(2)青藏高原主体在南北向缩短、东西向延伸的同时存在着明显向东的物质侧向滑移;(3)重要块体分界带和褶皱带两侧运动矢量的比较表明,阿尔金断裂为左旋走滑,天山、祁连山均呈压性;(4)由设置在不同块体的GPS测站南北向和东西向运动速率及速率的平均值得到的块体运动速率和方向,呈有规则的变化,其变化规律与地质、地球物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组成地下洞室的围岩存在不同尺度结构面所切割形成的不同尺度、不同形态结构体。这些结构体是导致施工期围岩失稳的主要因素,而且在洞室开挖前无法确定其具体位置,给围岩加固设计带来了困难。由勘探平洞地质调查获得的结构面资料,依据不同尺度结构面的成因、规模,预测其在开挖面上的出露位置十分重要。从结构面成因角度考虑,运用几何-力学耦合模拟方法,建立大跨度地下洞室围岩岩体结构模型。依据断层机制,运用力学成因拟合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层面,而基于现场结构面调查统计的结果,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并结合结构面连通率特征拟合随机结构面。采用正交试验及块体理论,确定由结构面组合形成块体的几何形态,搜索多尺度块体的分布,确定特定块体、半特定块体与随机块体的分布。进一步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分析可能发生破坏的块体,得出洞室开挖面上需要加固的块体。最后,开发了基于几何-力学成因的多尺度结构面组合稳定性分析程序UNDGD2.0。以某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搜索洞室不同开挖面上的块体组合类型与规模,分析由结构面组合构成局部块体的稳定性,为地下洞室开挖方案的确定及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开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成果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地壳变形时,除了要确定各构造块体间的相对运动外,常常还需要确定各构造块体本身的变形状态,为此介绍了确定某一个构造块体内的变形监测点相对于该块体内一组相对稳定点位移的几种方法,并用一个例子证明这些方法可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因而可根据资料处理不同的需要加以选用。得到的这种位移可作为各块体变形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华北地区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华北活动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活动速率和应变率,研究了华北块体的运动和应变率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带的应力作用特征。形变揭示出华北亚板块从西向东运动方向由东向偏转为南东向,NE NNE向断裂带呈现右旋,NWW EW向断裂带呈现左旋。各个次级块体的主压应变应力轴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边界断裂带现今应变应力状态页不相同,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山西断陷带以压性为主,具有应变能积累显示,但是应变率相对较小,应变能积累缓慢。  相似文献   

11.
��ظ�ԭ���ϲ����ڵؿ�ˮƽ�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11?????????????GPS??????????????????????????????????????????????????????????????????????????????????????μ??????????????????????????????ε?????????????????????????????????????????????????????????δ?????????????????????????????????в???????????????????????????????????????????????????????????????????????????????в???????????????????????????????????????????????????????????紦???????????????????????????????????????????о????????????????????  相似文献   

12.
????GPS?????????????????????????????????????????????????????????????????GPS????????????????????Χ????λ??????к??????????????????????????????????????????????????????????????ε?????????????ó????3???????????????????????????η?Χ????????????????λ???仯???????????????????Χ????????????????飬???????????????????С???????????λ????е??????????????????????????ο????????????????????????????????????????ο??嶫????γ????????η?????????????硪??????????????γ????????????????????????ο???????????ο??嶫????????????????й????????????  相似文献   

13.
借助GPS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运用有限元对陇县-宝鸡断裂带及其邻区进行位移场与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该地区现今地壳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县-宝鸡断裂带与岐山-马昭断裂南端渭河盆地的张应力较弱;2)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与陇县-宝鸡断裂带接壤的SE向条带的节点应力性质、方向与陇县-宝鸡断裂带一致,显示出平行于断裂带SE走向的张性活动特征;3)最大主应力表明,陇西地块及秦岭构造区具有较高强度的张性应力;4)第二主应力表明,陇县-宝鸡断裂带南端与秦岭构造区接壤地区南侧的SEE向压性应力显著。  相似文献   

14.
提取巴颜喀拉地块东部边界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及边界附近西秦岭构造区跨断层灰色关联度指标曲线,根据1999~2007年、2009~2015年及2015~2017年GPS速度场数据计算所得的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及塔藏断裂剖面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地块边界断裂活动的共性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出现显著的SE向加速运动,之后数年一直维持这种高速特性,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调整了该地区的应力状态,有利于芦山7级地震及九寨沟7级地震的发生;2015~2017年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在维持高速运动和高应力状态基础上继续增速变化,地块边界鲜水河断裂2016~2017-07跨断层观测数据显示的显著拉张加速变化与九寨沟地震有一定关联,具中期背景性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分块矩阵在除环上群逆的表示,在证明中使用的引理并不能根据所给条件判定得到分块矩阵群逆的存在性,采用举反例的方法说明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在原有题设中添加了一个条件,证明了分块矩阵的群逆存在,从而更正了定理内容。利用一个新引理和分块矩阵的子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证明得到2×2块矩阵在除环上群逆表示的一个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综合分析芦山地震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不同段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呈现出明显的左旋应变积累特征,三岔口地区剪切应变积累速率最大,最大量值为3.5×10-8/a;同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还表现出NS-NE向的拉张和近EW-NW向的挤压变形,康定-石棉段EW向挤压应变率最高,为-3×10-8/a;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EW向挤压应变率为-2×10-8/a ~ -3×10-8/a,而小江断裂带由北至南挤压变形逐渐减缓,东川以南转为拉张变形;断层闭锁反演结果与GNSS应变率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样反映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左旋剪切应变兼局部挤压或拉张的应变积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八美段、康定以南的磨西至安宁河断裂带及小江断裂带的巧家-东川段、宜良-建水段具有较高的闭锁程度和左旋滑动亏损速率,是强震危险性较高的段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边界元法在地下水补给量计算中应用的一次尝试,它成功地把边界元法应用到考虑有垂向补给或排泄的实际水文地质问题中。文中详细地推导了考虑有垂向补给或排泄均质各向同性承压含水层非稳定流边界元法的计算公式,结合长春市八里堡群井开采试验的水位观测资料计算了河流边界的补给量;分析了目前边界元法在水文地质计算中出现的时间积分和面积积分问题,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上做了些改进;结合简单水文地质模型给出了边界元法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数据计算川西地区的水平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采用重力场数据可以快速获得水平构造应力场图像;龙门山断裂带及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水平构造应力聚集程度较高,构造应力值较大,反映出这些地区地质构造运动活跃;水平构造应力方向从巴颜喀拉块体到华南地块再到川滇块体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构造应力场随着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地震活动频率也相应降低;构造应力场等值线密集区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发,表明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聚集分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理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已成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的重要手段。影像分割作为其关键步骤,如何设置合适的分割算法参数对后续分割和分类结果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分割参数优选方法的探讨分别从非监督与监督分割质量评价2个方面展开,而何者更适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特定目标地物分析仍缺乏对比研究。本文以城镇和乡村为例,选取多源遥感数据Quickbird、WorldView-2和ALOS影像中共有的3种典型土地覆被为研究对象,基于2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监督与监督方法ESP2 (Estimation of Scale Parameter 2)与ED2 (Euclidean distance 2) 进行实验,对最优分割和分类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相同实验参数下,监督方法均能以较少的分割数据集获得目标地物的最优分割结果,且与真实地理对象吻合度更高;② 非监督方法依靠影像自身特征分析进行分割参数优选,无法克服不同景观格局和影像分辨率的影响,而监督方法可通过改变参考数据集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模式等来降低其影响;③ 非监督方法往往因为欠分割而漏分小目标地物,这样会严重影响局部分类结果。虽然本文中非监督与监督方法的整体分类精度均可达90.08%以上,但非监督方法的漏分率却是监督方法的1.43~4.65倍。因此,本研究认为监督方法更适合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特定小目标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