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前言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从对观测资料的分析中作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在邢台地区的红山地震台记录到唐山大震区的强余震后10小时之内,邢台地区发生的小震的初动方向与唐山强余震有很好的一致性。为了检验其可靠性,作者同时也将石硼峪地震台记录的唐山强余震与海城地区发生的小震作同样的分析对比,发现该台在同样的时段内记录的海  相似文献   

2.
作为活化的古老克拉通,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发生了1966年邢台M7.2,1975年海城M7.3和1976年唐山M7.8等地震。2012年5月28日,在唐山地震震源区又发生了M4.8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还是唐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新一轮地震活动开始的预兆。本文利用华北地区过去40多年的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结果显示,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过去30多年的小震活动明显高于这些地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及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应是余震。同时由GPS资料计算的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壳水平应变率也明显高于华北地区的背景值。这些小震活动和地壳水平应变率同时表明邢台、海城和唐山强震区的余震数十年后仍在持续。震后粘性松弛可能是华北地区长时间余震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0引言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金县水准异常是可靠的,但是否可联系预测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金县距两个震中的距离较远。本文用"震兆共迁法"讨论了可用于海城和唐山地震的预测的相关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后的异常了逐项分析与讨论,发现有些震后异常与后续营口6.0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有比较可信的内在联系,在归纳海城地震震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在同类条件下对预报后续地震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地电前兆中期向短监过渡的综合判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玉林  陈宝华 《地震》1995,(4):308-314
通过分析唐山、大同、海城等强震的地电前兆,提出判断地震前兆的主要标准:直接或间接反映应变积累的信息为地震前兆。论证唐山地震前2-3年区域电阻率下降是该区震前应变积累的反映,即唐山震前电区域下降是地震中期前兆。地电中期前兆具有震中区幅度较大,外围较小,前兆从震向外围传播等规律。  相似文献   

6.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7.8级强震给微震观测区域台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台网各类仪器记录全部出格、只记录到地震初至波到时的情况下,用人工分析方法如何确定震中参数? 大家知道,对某区域台网来说,不同地区的地震各台将记录到首波之间不同的到时差。也就是说,对某地区发生的地震,台网各台记录到首波到时之间的时差将大致相同。设有几个地震台,各台所记录的某次地震首波到时分别为t_1,t_2,……t_n,则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金县台水准测量资料在海城地震及唐山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已被广大地震工作者所确认。唐山地震后该台水准曲线基本形态未见明显的改变,即东西测线在七、八月份以后明显西倾,至年末逐渐恢复;南北测线呈现明显的周年变化。自1981年以后,曲线形态较之往年显得异常平稳(图1),东西测线在七、八月份以后西倾趋势不再出现;南  相似文献   

8.
辽东半岛地区是东北南部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举世瞩目的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自1972年以来,我队在该区陆续开展了多种地震监测研究工作,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在海城、唐山地震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前地温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使用了河北北部和辽宁东部26个气象台站近17年的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其中以唐山、营口、丹东和北京等8个台作为重点,对不同深度的地温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台不同深度的地温旬距平曲线,由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重点台不同深度上的地温旬距平的理论曲线。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讨论了唐山和海城地震前,大范围内地温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以唐山为中心,自1973年起至1976年4月,80厘米和40厘米地温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80厘米增温幅度大于40厘米,且相位超前。2.海城地震前,1972年初至1975年2月,营口台40和80厘米旬地温距平值出现异常增高;震前2—3个月,丹东台80厘米亦出现增温。文中还计算了唐山地震前七年内地下断层大规模蠕动产生的热能,若取剪切力为1千巴,断层面内升温为0.02℃,数级很小不足以造成浅层地温的明显变化。因此,浅层地温的异常增高,很可能是地下热液通过裂隙上涌,将热能带到近地表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灰色预测系统GM(1,1)模型,对唐山地震前震中距120公里范围内,观测资料较长,连续,且具有一定正常背景的全部地电台站的月均值资料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表明:宝坻、昌黎、西集、青光等台都不同程度出现震前负异常现象。其中宝坻台出现唐山地震前异常与海城震前异常迭加的现象,西集、青光两台则在海城及唐山地震前呈现出两个独立的异常;对昌黎台部分资料进行处理,该台在唐山地震前呈现明显的下降;马坊台无异常显示。处理的结果除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外,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认识。结果表明灰色预测系统在地电前兆数据的处理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据Bruce A.Bolt等提出的方法,处理了辽宁省抚顺地震台记录的39个海城余震共66张记录图,以及沈阳地震台记录的16个海城余震共32张记录,得到地震矩与地震图上记录的S波的最大振幅,震波持续时间和震中距三要素的乘积的对数关系表达式为: LogM_o=(15.24± 0.79)+(0.75± 0.15)Log(C×D×Δ~p)(1) LogM_o=(15,88±1.09)+(0.58±0.20)Log(C×D×Δ~p)(2)并利用(1)式求得辽宁省鞍山台记录的59个海城余震(1977—1978年,M_s2.0-3.2)的地震矩,得到地震矩M′o与M_s的关系表示为; LogM′o=16.8+0.7M_s (3)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测定地震矩,结果稳定。 本文同时还对其中42个海城余震的初动半周期和初动振幅进行了测量并求出这些地震的震源参数,对二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应力降的测定结果表明1977—1978年4月海城余震的应力降似乎高于1975年2—5月余震的应力降。  相似文献   

12.
将地震动参数理论预测公式拟合为工程地震工作中常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形式,并将地震动参数(PGA,PGV)理论衰减关系与美国西部以及用转换方法得到的中国东部地震动衰减关系、唐山和海城地震余震的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地震动参数理论预测公式应用到工程地震工作中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震危险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维明  任利生 《地震》1997,17(3):249-256
从地震构造带的历史和现代的地震活动分析入手,并通过对邢台地震、渤海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的震例分析,对当前地震前兆趋势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地质解释,认为在今后张家口-唐山-渤海地震构造带上的蓬莱-铜井断裂,芝罘-威海断裂,海西头-俚岛断裂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临沂地区地处郊庐断裂带中段。1975年海城地震后,全区13个县相继成立了地震办公室,各县又全面铺开设置群测群防观测点、宏观哨。唐山地震后,全区业  相似文献   

15.
1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突然在唐山发生了.顷刻之间,将这座拥有百余万人口、具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灾情之重,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在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会忆起那劫难的日子,思考那些与自己今后命运相关的问题;当初为什么能在1975年2月4日成功地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而与海城相距仅350公里、发震时间仅相隔18个月的唐山地震却没能在临震前打个招呼?当今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究竟如何?从海城、唐山等大地震中得到哪些启迪?今后将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来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和整个地震事业的迅速发展?下面,我想就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惊心动魄的地震亲历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2月4日是海城地震30周年。本文的作者亲历了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过程,而且也曾亲历了邢台地震和唐山地震。通过作者的亲笔叙述,我们感觉到实践是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实践要上升到理论,理论反过来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人们面临的问题才能不断有所突破。在海城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想借此文,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1978年5月18日海城6级强震发生在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大震的余震区内。和7.3级大震相比较,在6级地震前,也观测到地壳形变,重力和区域地震活动等中期异常变化。但是,临震异常现象少,没有记录到前震活动。  相似文献   

18.
唐山7.8级地震前后微震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参考资料[1]中提出的方法,测定了唐山7.8级地震前后,震源及其邻近地区微震震源参数(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尺度)。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数年,唐山-宁河-滦县一带发生的震级相近的小地震,具有较高的应力降和较小的震源尺度;并自1974年7月以来,唐山地震震源区介质看来出现一个应力加速积累的过程;震后,相应地区内小地震的应力降减小,震源尺度增大,这与海城地震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后台站水准观测到的剩余形变的特征。比较了实测值和用位错理论计算得的理论位移,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从剩余形变的存在讨论了台站水准对强震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0.
态矢量--分析地震活动性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是一种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现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地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分析研究了几个著名震例(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昆仑山口西地震),发现地震前其态矢量均有显著的变化,因此认为它可能是大地震的一种前兆,而用之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