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元芳  任栋  陈珊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332-1336
2020年是海原大地震过去的第100年,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1]。针对海原地震遗迹保护情况进行统计,重点对宁夏段遗迹现状和保护情况进行概述,并对海原地震遗迹保护和开发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对海原地震遗迹及相关地震遗迹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其极震区的位置是符合43/4~51/2地震构成的震中迁移交会的。由震中迁移交会寻找该大震震源比由空区寻找该大震震源的地理范围要更具体一些。另外,该文也附带讨论了1668年郯城大震特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982年4月14日海原发生5.5级地震后,兰州地震研究所科技人员*即赴现场考察。同时到达的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宁夏固原专区地震办公室等单位。各有关单位在现场互相协作,调查、访问了宁夏海原县和甘肃靖远县14个公社60多个居民点。  相似文献   

4.
震级最大的地震据仪器记录,中国最大地震为1950年8月15日发生在西藏察隅的地震。震级为8.6。烈度最高的地震 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十二度。断层破裂长度最长的地震海原8.5级地震,形成巨大地表断层,长约230公里,最大水平位移14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的六例临震前兆异常现象,它们在空间上沿发震断裂呈条带分布,在时间上集中出现在震前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区域性地震活动显示出前兆性震中迁移和地震活动空区等异常图象,主震发生在前兆性震中迁移路线的交汇处和地震活动空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37.77°N,101.26°E)发生6.9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部署的测试预警系统于震后5.3s产出首报预警结果,震后13min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共产出震源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余震定位、推测烈度等9类16种数据产品。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柴达木-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交汇处,震中位于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北缘断裂交接部位。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西侧余震展布呈近EW向,主震东侧呈NW-SE向,与震中区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烈度速报推测极震区烈度达到Ⅸ度,区域面积约175km2,Ⅷ度及以上区域总面积约1442km2,涉及四乡一镇。  相似文献   

7.
1982年4月14日宁夏海原5.5级地震,震中位于陇西系两大褶带之间的构造盆地内,北边是香山褶带,南边是南西华山褶带。南西华山褶带的北缘大断裂活动曾导致了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南西华山褶带及香山褶带均呈北西西向展布,然而两者内部都发育着规模不大的北北西向断层。与这次地震断层走向差不多同向。  相似文献   

8.
1932年12月25日,甘肃玉门市昌马镇附近发生MS7.6地震(震中:39.70°N,96.70°E),此次地震是继1920年海原MS8.5地震、1927年古浪MS8.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河西走廊地震带内的又一强震。这组大地震活动无论在时间序列上还是在空间序列上都极其罕见,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是一次陆内地震活动沿相关断裂带由东向西迁移的典型样例。基于PSGRN/PSCMP程序,以前人地表地质调查相关结果为约束,利用弹性位错理论获取昌马地震断层破裂模型,以此为基础,基于黏弹性半空间分层模型模拟计算昌马地震产生的地表同震三维形变场。通过研究单次地震与地震叠加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触发关系,分别对海原地震、古浪地震以及它们的叠加对昌马地震的触发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原地震、古浪地震以及它们的叠加均未超过可能触发地震的经验阈值,故认为昌马地震可能不受海原地震和古浪地震所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此研究可为利用实际形变解释昌马地震的孕震过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原5.5级地震是宁夏地区开展前兆观测工作以来,在台网控制范围内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震中周围150公里范围内,共设有七个观测台站(包括专业台站及县办台站)。震后搜集到的前兆异常可分为短临异常和趋势异常两类。  相似文献   

10.
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信息的研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研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与CO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以瓦里关大气观测站地面数据验证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取玛多MS7.4地震前后AIRS反演的CO数据,通过滑动均值法、差值法对玛多地震前后不同尺度的CO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提取CO地球化学信息是可靠的。时间上,玛多MS7.4地震前两个月CO浓度开始波动,出现峰值,地震发生后恢复平静;空间上,震中位置的CO浓度在近地面变化尤其明显,震中及附近区域的CO浓度从3月开始逐渐升高,由离散分布逐渐向震中和发震断裂带聚拢靠近,到4月底达到最大异常18.60×10-9,异常高值中心的连线与发震断层江错断裂走向、地表破裂分布一致。排除背景值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推断CO浓度异常变化是地震引起的,主要归因于地下气体释放和岩石挤压碰撞产气,气体逸散后在大气圈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2022年6月1日17时0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30.37°N,102.94°E)发生6.1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震后3min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9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共产出震源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余震精定位、推测烈度和震源破裂过程等9类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岷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的交汇处;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事件;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展布呈近NE向,与震中区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烈度速报推测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区域面积约2km2,Ⅷ度及以上区域总面积约197km2,涉及四镇一乡。  相似文献   

12.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相关台站记录到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达到891cm/s2,竖直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175cm/s2,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倒塌。为进一步了解本次地震对建筑物破坏作用,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SAUSG2022,对震中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泸定地震动作用下,该建筑物损伤严重,有倒塌风险,损伤部位与损伤程度与现场情况基本相符。而采用隔震技术后,分析结果表明在泸定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物损伤轻微。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山东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部署的预警试运行系统于震后7.5s产出首报预警结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震后2min发布自动速报结果,于震后10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共产出震源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余震精定位、推测烈度和震源破裂过程等9类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发生在林南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 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展布呈近NEE向,与震中附近断裂方向一致; 烈度速报推测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区域面积约528km2,Ⅶ度及以上区域总面积约1694km2。  相似文献   

14.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北京时间)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S6.4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震后8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随后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相关产品的应急产出工作,共产出地震基本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仪器地震烈度和余震精定位等9类14种数据产品。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发生在川滇地块滇西地区,位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地震带附近,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断层呈SE走向,余震主要沿主震SE方向拓展约20km,深度主要集中在10km及以浅范围。该地震极震区推测烈度达到Ⅷ度,区域涉及太平乡、富恒乡、漾江镇和苍山西镇4个乡镇,面积约227km2。距震中9km处的强震台站记录到的三分量峰值加速度值均大于该地区的设防标准,表示该地震可能造成震中附近漾濞县的人员伤亡以及房屋破损,与灾情调查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5.
郭晓  邹锐  张璇  王莹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5):1221-1227,1250
大地震前存在长波辐射异常已被许多震例所证实,为进一步分析强地震前的长波辐射异常变化特征,提取其异常的判定指标。以多年静止卫星长波辐射资料(OLR)为基础,应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方法对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次强地震前三个月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长波辐射异常现象,与以前震例分析结果较为一致。空间上在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异常整体呈现开始-增强-极值-减弱-消失过程,异常最大值时大于多年均值的1倍标准偏差的范围面积达数万到十几万km2,异常最大值时相对功率谱幅值均在10倍以上;时间上震中附近小区域相对功率谱幅值持续偏离多年均值的1倍标准偏差,持续偏离时间介于40~75天。这些强地震的异常判定指标具有短期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1920年海原发生M8.5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接连发生了1927年古浪M8.0地震、1932年昌马M7.6地震等一系列大地震,使其进入了强震活动的丛集期。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东北缘这一系列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建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维Maxwell黏弹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区域自1920年以来17次M6.7以上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库仑应力演化。结果显示:研究区自1920年海原M8.5大地震之后,后续的16次地震中,有13次地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说明了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区域地震丛集的主要原因之一。系列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断裂西段、东昆仑断裂中段、鄂拉山断裂北段、共和盆地断裂南段、日月山断裂南段、庄浪河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成县盆地断裂西段、文县断裂西段、龙首山断裂南段、六盘山断裂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海原断裂西段和祁连断裂东段位于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且大部分断裂或断裂段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超过了0.01 MPa,它们未来的地震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叶青  张翼  黄兴辉  余丹  刘高川  范晔 《地震》2017,37(4):123-133
本文讨论了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S5.8地震前500 km范围内6个台的地电阻率变化, 得到如下结论: ① 石嘴山、 银川、 海原、 固原等台站震前1年半左右出现了较明显的趋势下降变化, 尤其以距离震中最近的石嘴山台下降幅度最大。 ② 利用年变畸变方法分析了石嘴山、 银川、 海原、 固原台的电阻率震前几年的年度变化发现几个台震前均发生了年变化畸变现象。 ③ 几个台地电阻率原始小时值的均方差在震前1~3月内均同时出现了大幅度突跳现象。  相似文献   

18.
平潭海域地震层序及地层层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进行浅部地质勘探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应用DAS-1型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对平潭海域地层层序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根据地震反射波及反射界面特征,共划分出T01、T11、T02、T03、T04、T05及Tg等七个反射界面,其中以角度不整合界面T03为界将本区的沉积地层划为两大套,二者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Tg为地震勘探的声波基底.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和方法,自上而下将基底反射界面以上的地震反射层划为不同的七个地震层序,即:Ⅰ(海底面~T01)、Ⅱ(T01~T11)、Ⅲ(T11~T02)、Ⅳ(T02~T03)、Ⅴ(T03~T04)、Ⅵ(T03、T04~T05)及Ⅶ(T05~Tg)层序.经与研究区内以及相邻海域已知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大致确定该海域七个不同地震层序的地质年代分别为:Q3~Q4、Q2、N2、N1、E2、E1、K2,研究区域的沉积基底可能由中生代(J3~K1)中酸性火山岩系及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或混合岩组成.  相似文献   

19.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地球物理观测异常。2021年10月下旬青海地区出现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10月27日异常台站最多,并在门源-祁连至兴海地区形成一个面积约为6.6×104km2的高值异常区;此外,2021年7—11月青海地区8项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出现准同步异常变化。结合青海及周边地区历史震例的分析结果,认为2021年11月23日至2022年1月23日,青海西北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区内可能发生5.6~6.4级地震。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出现后的73天,震中位于预测区的边缘,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与预测意见一致,但震级超出预测意见上限值0.5级。此次地震前基于地球物理观测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开展的短临异常跟踪分析过程,对中国大陆西部地震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灰色系统控制理论(以下简称灰色理论)是继模糊数学理论之后的又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将其用于地震预测及地震区划研究中,如谭承业[1]、李平林[2]等,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