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临汾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山西断陷盆地之一,也是强震集中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八级强震。本文着重讨论临汾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和近期断裂活动强度及其活动方式,为进一步研究临汾盆地近期地震危险性提供一些依据。1.构造基本特征临汾盆地的范围北以近东西向什林断裂为界,南与北东东向展布的紫金山断裂相接,东  相似文献   

2.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3,自引:15,他引:7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宋长青 《地震地质》1998,20(2):51-154
北西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由近20条北西至北西西向断裂组成,是一条对新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的地壳构造带。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由中部向西北和东南部发展,总体表现左旋走滑性质。断裂带有山西断陷盆地带等几条北东向活动构造带与之交汇,形成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相互交切的构造组合,出现5个复杂的构造交接段。6级以上强震和大多数中小地震群集于这些地段,其中北西和北东向断裂都可能发生地震,显示共轭破裂错动特征,但北东向断裂发生的地震强度较大。张北-尚义6.2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与山西断陷盆地带交接段的西缘,是断裂带向西北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临汾盆地是山西断陷带新构造最复杂、地震活动最强的断陷盆地.本文在叙述了盆地发育史的基础上讨论了盆地的全部边界;并详述了盆地新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特点.着眼于盆地的整体,讨论了临汾盆地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运动背景.  相似文献   

4.
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孕震环境.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以及固定地震台站融合流动台站得到的地震数据,共7455个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精定位结果.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中上地壳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被高速的石岭关隆起隔开,深部结构特征相对简单.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灵石隆起之间的深部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反映了两个盆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穿过忻定盆地的速度剖面显示,在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且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该低速体上方;穿过太原盆地北部的剖面显示,该区域在20~25 km深度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地震分布,并勾画出交城断裂呈犁形的断层特征;穿过太原盆地中部的剖面显示,太原盆地自西向东沉积层逐渐减薄;穿过临汾盆地的剖面揭示,汾东断裂在浅部倾角较陡,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小,倾向向东.  相似文献   

5.
成都断陷区活动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潜在地震能力的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荣昌  黄祖智 《中国地震》1996,12(3):285-293
成都断陷是龙门山前缘重要的第四纪构造盆地,龙门山前山断裂和龙泉山西坡断裂对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晚第四纪时成都断陷遭受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使断陷盆地边缘和内部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具逆冲运动性质,并导致龙门山前山断裂,龙泉山西坡断裂和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上中,强地震的发生,研究表明,上述3条断裂均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6.
1303年9月27日的山西洪洞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8级地震,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003年9月17~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70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会上交流的论文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发育的不同性质的陆内活动盆地,包括拉张构造区的地堑、半地堑张性盆地,挤压构造区的压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及走滑构造带内的拉分盆地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本期刊登的论文是由部分会议论文组成的专辑.   相似文献   

7.
漳州断陷盆地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漳断陷盆地地震性质、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研究了漳州断陷盆地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研究结果认为,漳州盆地北西向九江下游西溪断裂是该地区的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8.
山西断陷带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下面莫霍面存在明显不连续,莫霍面上隆约4~6 km,纵横波速比从两侧的1.75上升为山西断陷带内部2.0左右,且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山西断陷带的构造模式沿相距140 km的两条剖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南端的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模式,向北转化为太原盆地的简单剪切模式.  相似文献   

9.
断层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判定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山西断陷带多年积累的跨断层水准观测资料,在处理与重构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性分析方法,基于构造分区给出各构造区主要断层现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主要断层在观测期内以继承性正断运动为主,各盆地断层运动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南、北两段的垂直活动量明显大于中段,其中,忻定盆地累积变化量值最小。从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来看,五台山断裂、系舟山山前断裂、唐河断裂和霍山山前断裂跨断层测段活动速率明显低于全区水平;受长期构造应力加载及区域中强地震影响,各时段断层运动也存在差异变化,下达枝、亭旨头、太原、广胜寺等部分跨断层测段表现出明显的断层逆继承运动、断层相对闭锁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在山西地堑系开展活动构造研究的目的意义 1、山西地堑系的构造部位 在华北地区,以太行山山前断裂为界,自新生代以来,其以西地区相对于华北平原沉降区不断上升,形成了壮观的山西高原。与此同时,在山西高原隆起的轴部发育了一条十分引人注目的地堑系,人们称之为山西地堑系。山西地堑系由走滑正断层控制的剪切拉张产生的一系列盆地所组成。它的东北端起于延怀盆地,经大同盆地,蔚广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西南抵灵宝盆地和渭河盆地,斜贯山西隆起中部,全长约1200公里。该盆地带总体呈现出“S”型形态。所有盆地都呈北北东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11.
山西断陷带是中国大陆内部一条著名的板内强震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块体和西部鄂尔多斯块体的缝合带,中部造山带形成后遭受了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内部岩石圈结构复杂.获得山西断陷带地区的精细地壳结构对于认识山西地区的构造演化、发震机制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提供参考.为了得到山西断陷带区域的精细地壳结构,本文利用山西及周边地区108个台站共18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了4437条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周期范围为5~45s,然后使用基于面波射线路径追踪的面波直接成像方法得到了0~60km深度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模型.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在多数区域可达50~80km.成像结果显示,太原盆地的沉积厚度小于5km. 0~10km深度的速度分布与山西地表构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裂谷中部为低速,而两侧隆起区为高速,低速区东西两侧边界与控盆断裂基本重合.随着深度的增加,低速区域有所收缩,且低速异常一直从地表沉积延伸到地下15km左右.从25km深度附近开始,中南部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由上地壳的低速异常转为下地壳的高速异常,并一直延伸到上地幔顶部,可能为盆地拉张之前第三纪早期的玄武岩岩浆底侵至下地壳深度,之后冷却呈现出高速特征.大同火山区的低速异常从上地幔顶部一直向上延伸至20km深度,并由西向东转移,较清晰地显示了大同火山岩浆上涌通道.北纬38°以北大面积的低速区,可能是新生代以来大同火山大量的岩浆活动引起地壳升温乃至部分熔融造成的.该地区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断陷带区域的5~20km深度范围内,且地震大都发生高低速转换区域偏向高速的地区.本研究获得的三维高分辨率地壳速度结构模型为认识山西断陷带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地震分布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约束.  相似文献   

12.
对大同断陷盆地形成演变过程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盆内沉积物状况反演断陷盆地的形成过程,是研究断陷盆地成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大同断陷盆地的形成始于中新世,其最大沉积厚度为3500米。据资料,这些沉积物的厚度变化与构造活动有关,且不同地质时期沉积间是不连续的(五次),而每次的沉积中旋回或韵律层也极其明显。反映了盆地规律性的升降运动。盆地的这种规律性的振荡式升降形成过程,是区域应力场不断变化的结果。在当前地壳运动驱动力的各种假说中,能引起地壳振荡式升降运动的以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来解释较适宜。为此,盆地边界断裂的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在减慢初期,盆地边界断裂受压,且NNE向断裂受压最甚,盆地停止发展。反映在沉积物上为沉积间断或区域性不整合面;高潮期,盆地边界断裂压力松弛,沉积加速,且NEE向边界断裂控制的盆区发展略快;由慢转快期。NEE向断裂受压大于NNE向断裂,因而NNE向边界断裂控制的盆区有所发展。全新世以来,大同盆地总体抬升,NNE向断裂处在强裂挤压中。因此,该盆地存在着可能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段,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强震区之一.其中1303年洪洞地震和1695年临汾地震,《中国地震目录》上均定为八级,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强震震中相距仅40公里,震源体部分重叠,实属罕见.本文拟通过对这两次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应力场及震源环境的分析,对其发震条件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形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66年3月发生的邢台地震属震群型,五次大于6级的强震基本上都发生在邢衡隆起区中强烈下降的束鹿断陷内。水准测量结果说明,在地震前、地震时及地震后,断陷区都有明显的下降运动。大地测量结果证明,邢台地震是一个右旋型水平错动为主、并伴有水平方向的引张和垂直方向的下降运动,呈现出张扭性断层错动模型。在二次主震或强震的中间,水准复测结果说明:在已发生强震的震中一带强烈下沉,而可能的未来强震区有较明显的上升。邢台地震在地面垂直运动方面,地震前后大致存在四个地形变阶段,并在总体上具有同向地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有记载以来,山西境内发生了M≥6 3/4级的强震七次。笔者在深入研究历史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每次强震的极震区、破坏区的长轴走向及其范围,震前几十年内较大区域内地表活动图象以及余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折,得出每次强震的发震构造走向。由于七次强震均分布于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之中,而盆地又广为第四纪黄土覆盖,所以通过卫片解释了盆地内隐伏发育的断裂,从而展示了应力集中的闭锁结构条件。最后讨论了这些强震之间的一些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临汾盆地东缘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断陷盆地带边缘挤压构造的研究,对分析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刘光勋等曾对存在于临汾盆地西缘的挤压构造带作过描述和研究。但是,在盆地的东缘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构造,如果存在,它们的特征以及和边缘正断层的关系如何,却未曾见过报导。显然,这对全面研究盆地的发育历史有所影响,笔者新近对临汾盆地东缘霍山断裂带的调查中,于洪洞县广胜寺附近发现了典型的逆掩断层及地层的强烈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块体东部边界带为南起渭河盆地、运城盆地,经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北至大同盆地及怀来延庆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带。亦称山西裂谷带或山西隆起断陷带。  相似文献   

18.
华北中部重力场的动态变化及其强震危险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绝对和相对重力观测获得的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合区域GPS测量资料与活动构造分析,本文研究了华北中部地区2009-2011年的重力场变化特征,讨论了该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主要表明:(1)华北中部的活动地块边界及部分重要活动断裂带两侧存在较大差异的重力场空间变化;其中,以山西断陷带北东段所在的晋冀蒙交界地区为中心,形成较大面积的重力负值变化区,且沿该区西北缘的NE向岱海-黄旗海断裂带以及东南缘的NNE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分别形成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可能反映这些部位近年的构造或断裂活动显著.(2)不同时段的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可能反映了近年山西断陷带北东段(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及其附近的重力场整体经历了"准均匀→非均匀→断陷带北段侧向显著变化→局部"硬化"的演化过程.(3)研究区重力场的时间累积变化图像可用"区域应力场增强→区域断裂与断块差异运动及变形增强→局部运动受阻"的过程进行解释.(4)研究区的一些重力异常部位存在中-长期强震危险背景.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临汾盆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临汾盆地中部有一条活动非常强烈的大断裂,开挖结果和年代资料证实,这条大断裂自全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大地震,其中包括1303年洪洞8级大震和1695年临汾大地震。深部资料证实该深大断裂向地下延伸至深约38km的地幔,向上直通地表,从地下向地表呈弧形,向东倾向霍山,且东部上升,西部下降,具强烈逆冲挤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新构造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山西断陷带,是块体周缘形成最晚、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断陷带.地震活动与控制断陷盆地的主干断裂、盆地的沉降中心、盆地的发育历史、盆地新构造的复杂程度、盆地的北北东走向段等密切相关.盆地间与盆地内的北西向断裂对地震活动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文章还讨论了断陷盆地是一种地震构造类型及晋陕断陷带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