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岩石的波速比与静水压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乃光  郝晋升 《地震学报》1992,14(4):500-506
应用高压容器以油为传压介质对岩石样品施加静水压.在加压过程中应用超声脉冲法测量岩石的纵波速度 Vp 和横波速度 Vs 随压力的变化,从而得到岩石的波速度比 Vp/Vs 与静水压的关系.对15种地壳典型岩石的研究表明,当压力超过200MPa 后,由于 vp 和 Vs 随压力变化都很小,Vp/Vs 趋于稳定.当压力在200MPa 以下,虽然 vp 和 Vs 均随压力增加而单调地增加,VP/Vs与压力的关系分为四种类型:(1)Vp/Vs,随压力增加明显地下降;(2)Vp/Vs 随压力增加缓慢地上升:(3)Vp/Vs 随压力增加缓慢地下降;(4)Vp/Vs 随压力增加缓慢地波动.得到的几种岩石在常压下和围压下的波速比的数据,在地壳介质物性参数的研究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台湾地震台网1992-2004年间记录到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台湾及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和Vp/Vs波速比结构。与已有结果相比,采用的球坐标系有限差分算法适合于地壳波速结构强烈不均匀的情况,能够提高走时计算和三维射线追踪的准确程度,而联合反演得到的P波速度、Vp/Vs波速比及其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分布为揭示壳幔结构的横向变化和深部特征提供了更多约束。结果表明:在地壳浅表层,沉积盆地和造山带具有明显不同的波速特征,沉积盆地P波速度偏低、Vp/Vs波速比偏高,造山带P波速度偏高、Vp/Vs波速比偏低;台东纵谷作为欧亚大陆和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缝合带,Vp/Vs波速比明显偏高,并延伸至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反映了岩石破裂、部分熔融和流体活动对壳幔深部物质的影响;台湾东北部琉球岛弧附近的P波速度、Vp/Vs波速比和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分布勾画出了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至欧亚大陆下方的形态,高速的海洋俯冲板片及板片上方P波低速和高Vp/Vs波速比的特征一直延伸至80km;沿着东西向的纵向波速剖面,地壳厚度在中央山脉东侧达到60km左右,并呈现向东倾的趋势,反映出欧亚大陆板块的向东俯冲和挤压使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变形增厚。  相似文献   

3.
王志 《应用地球物理》2014,11(2):119-127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演方法:通过采用纵、横波走时数据对(从相同的震源产生的P和S波被同一台站记录)来联合反演纵波速度(Vp)和纵、横波速度比(Vp/Vs),然后单独反演横波速度Vs,在反演过程中同时对地震参数进行定位。该方法不需要假设P和S波的射线路径一致,它是沿着P和S波射线路径计算相对慢度扰动值。该方法直接把Vp/Vs作为一个模型参数,由此能获得比采用从独立反演获得的Vp和Vs计算出Vp/Vs的方法更精确的速度比值。该新方法被应用到反演日本东北地区的壳幔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的研究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演结果表明,在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俯冲板块为一高Vp,高Vs和低Vp/Vs异常区,而在活火山下方的浅部地幔楔以及背弧深部地区为低Vp,低VS和高Vp/VS异常。虽然这些特征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报道过,但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次研究所获得的Vp/Vs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小的分散性,同时,它的分布特征能较好的与地震波速度结构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遥测地震台网对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了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区别和记录特征.在对模拟遥测地震台网直观、定性判定爆破的基础上提出结合用S波与P波的振幅比值(As/Ap)和视速度V这两项量化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判别.并按照这一思路成功判定了在2004年4月至5月中的一次密集人工爆破群.  相似文献   

5.
1976年和林格尔6.3级地震前后震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空变化特征、震源参数、地震波谱特征,b值,Vp/Vs,Q值,持续时间衰减比,Ap/As等方面对1976年4月6日和林格尔6.3级地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着重分析了地震前后2年左右出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变化特征,以提取和林格尔6.3级地震的短临信息,分析后认为此次地震出现的震兆特征与包头6.4级地震,张北6.级地震某些方面有相似处,对探讨分析未来阴山、燕山地震带浅源中强震的孕育过程及提取临震信息,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覆压力变化时孔隙岩层弹性波速度的确定及其普遍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謌  杨东全 《中国科学D辑》2001,31(11):896-901
在沉积正旋回砂砾岩储层的探井中采集了不同岩性的典型样品.在不同的有效覆盖压力P及孔隙流体为不同相态(气饱和、水饱和和油饱和)下测试了岩石的纵、横波速度(Vp,Vs),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孔隙流体对速度的影响.用适于低频条件下的Gassmann方程计算水饱和样品的Vp,Vs值,并和实验结果(高频条件下)比较,认为运用Gassmann理论一般可用于计算含有孔隙流体的岩石弹性波速度,以此预测由于孔隙流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岩石速度的变化,精度是在石油工程的许可范围内的,其结果对声波测井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震相特征、P波初动方向、As/Ap振幅比、频谱等,对山西北部非天然地震的特征及其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爆破、塌陷具有相对独特的震相特征,塌陷震相频率单一、面波明显且出现早,爆破震相的P波发育且初动强而尖锐,波列衰减较快,持续时间短;在P波垂直初动方面,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塌陷超过85% 的台站初动向下,爆破...  相似文献   

8.
瑞利面波垂直-水平振幅比(或ZH振幅比)是一个随频率变化的函数,对于台站下方浅层地壳结构非常敏感,且具有和频散资料不同的深度敏感核,是传统频散反演方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从而可以将基阶瑞利面波的ZH振幅比和面波频散数据联合起来更好地反演获得观测台站下方的速度结构.本文提出了基于邻域算法的面波频散曲线与ZH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我们进行了基于理论模型的模拟测试,证明了联合反演是一种更为可靠的反演方法,且能更好地约束浅层地壳结构.相比于频散曲线单独反演,联合反演不仅可以精确反演获得地壳的Vs结构,对分层地壳的Vp/Vs也能很好地约束.然后我们将联合反演算法应用于实际测量数据,获得了中国西南昆明台(KMI)下方更为准确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及Vp/Vs模型.  相似文献   

9.
南北地震带北段速度结构与电阻率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南北地震带北段下地壳部分熔融几何形状和分布的模型。熔融的几何分布和连通性由以下3个因素决定:①熔融的位置;②熔融所占总体积的比例;③固-固和固-液界面的最小自由能。熔融形状有薄版形、管道形和椭球包体形。用此模型计算出含有部分溶融岩石的体积、剪切弹性模量和电导率的一般表示式。选择参数并计算出南北地震带北段下地壳的Vp、Vs和电阻率ρs值,即在鄂尔多斯地台下地壳的速度为Vp ≈6.71km/s,Vs≈3.96km/s,电阻率为上百至几百欧姆米。而在祁连、秦岭褶皱系下地壳速率Vp约为6.4~6.6km/s,Vs约为3.72~3.89km/s,电阻率为几至几十欧姆米。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地球物理反演结果基本相符,并进行了定性的构造解释。用一个模型对下地壳中的速度特征与电性特性进行了联合数值模拟,说明了此模型在解释下地壳中的Vp、Vs和ρs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岩石临破坏前波速奇异变化的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实验上确证:岩石在主破裂前一瞬间,纵波速度升高甚至超过原最大值的两倍以上,纵、横波速比Vp/Vs升高甚至达2.5~3.0,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对前一个原因是主破裂前有些张裂缝闭合,另一个原因是主破裂前微破裂急剧增多,在某一时刻同时发生几个小破裂,各检波器所记讯息可能不是同一事件。对后,P、S波的走时在破裂孕育过程中的下降--回升(相对变化量)并不同步而是P波的变化先于或大于S波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腾冲全新世火山区P波和S波速度及其比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个发生于观测台网区域上地壳内的地震,用P波到时定位,从TP~Ts-P图得出高V P/Vs值,显示了低速S波存在的信息。在资料有限情况下,假设震中距不变,反演震源 深度,发震时,VP和Vs,得出VP=5.90km/s,Vs=3.04km/s,VP/Vs=2.94。Vp比区域的同深度平均P波速度6.0km/s低1.7%,Vs 比按弹介质的S波速度=Vp/1.732低12.4%。这种低速结果符合富含液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甘肃河西地震台网观测到的肃南南部地区1987年1月至1992年10月间的地震记录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地震波特征量动态变化与该区及邻近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所研究的地震波特征量有P、S波速度Vp/Vs及其比值Vp/Vs;振幅比Ap/As;P波初始部分波形时间线性度r和空间线性度α1、α2以及平均半周期Th。所得结果表明,包括河西走廊中部及祁连山中段在内的青藏高原北缘地区的地震波特征量的动态变化可反映出震中距约在300公里。内的7级强震及震中距约在200公里以内的5~6级中强震前,由构造应力场变化引起的大面积介质性质的变化,因而可把它们视为强震和中强震的近源区或远场区地震波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3.
本文收集、整理、研究了70年代以来的高温高压下岩石的Vp,Vs,Vp/Vs,Vp各向异性等实验资料后得出:(1)低压下岩石Vp的急剧变化是由岩石中裂纹与孔隙等引起的;(2)温度升高可增大由岩石组构引起的Vp各向异性的变化率;(3)同种岩石在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波速值与变化规律;(4)Vp在高地温区随温度先降低而后升高,其原因是由矿物相变造成的,与地壳中低速带的性质相当。文章最后讨论了实测波速转换为岩石类型时实验研究岩石波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正常的温度、压力、湿度条件下,用谐振方法测量了6个砂岩标本的横渡速度VS和品质因子Q值.结果表明,在1594-4761HZ的频率范围内,Q值几乎不受频率的影响.对另外一个包壳的砂岩标本进行了温度实验,从27℃加热到120℃,再降到38℃,谐振频率变化范围在3906-3930HS之间,发现V值随温度升高略有减少.而Q值明显的减少,尤其在100℃以后,下降的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5.
渭河断陷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VP/VS分布图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及邻省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数据,采用重叠元迭代重建层析成像技术,结合两点快速射线追综,对渭河断陷盆地地壳的S波速度进行了层析反演成像.并利用前期P波速度的研究结果,计算了该地区地壳的VP/VS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S波速度分布两个地区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一是陕晋交界的合阳、永济地区,二是铜川、泾阳地区,它们都位于不同构造单元交汇地带,差异运动显著,是新老地层交错的地区.(2)历史强震震中主要分布在S波的高速区及边缘地带;(3)在淳化、耀县、泾阳之间存在VP/VS高值区,最高达2.1.  相似文献   

16.
海城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后147次地震的资料。结果表明,主震前地震波速比有明显的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现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至少在主震前四年已出现,最大异常幅度为10%左右,负异常结束后十个月发生主震。主震前波速比异常区较大;而震源附近的小区域,仅在全区波速比回升后的临震前才出现了急剧的负异常。主震前横波速度变化不大,纵波和虚波速度出现异常变化。在一次4.8级强余震前两个月,波速比也出现了负异常。 本文还分析了8次人工爆破,但未发现主震前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关于波速比异常的原因,初步认为是岩石在构造应力的集中作用下,弹性性质发生变化、内部出现大量微裂隙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除对悬挂式P、S波速测井仪作一简单介绍外,并对其测量结果作些讨论,如波速比V_p/V_s在软土层中的纵向变化,横波速度与标贯值N的关系,以及岩石井速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巴楚地震台(BCH)和西昆仑山区的塔什库尔干地震台(TAG)多年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应用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研究了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研究结果显示,BCH和TAG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差异分明,区域地壳厚度与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两个台都具有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p/Vs值。BCH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44km、地壳内的平均波速比为1.849,在该台地壳中部21km处存在清晰的间断面,该间断面内存在低的平均P波波速和作/K值,该间断面的深度与邻近巴楚台的伽师震源区的精确定位的震源深度下界面一致,可能为地壳内的脆.韧转换带。TAG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69km,地壳内的平均波速比为1.847,较厚的地壳和高波速比可能表明该台下地壳的物质易于发生塑性流动,为地壳的变形和增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对玉树地区2006年5.0、5.6级和2010年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尾波Q值、波速比及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走滑型与该地区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2个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波速比和应力降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玉树7.1级地震前的Ms4.7级地震出现显著差异,应力降值在地震序列的活跃、平静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A temporary seismological network of broadband three-component stations has been deployed N–S to investigate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cross the Ordos Block and the Yinshan Mountains. P wave receiver functions reveal the Moho depth to be about 41 km beneath the central Ordos Block and down to 45 km beneath the northern Ordos Block, a slight uplifting to 42–43 km beneath the Hetao Graben, increasing to 47–48 km beneath the Yinshan Mountains and then decreasing to 44 km beneath the northern Yinshan Mountains along the profile. In the Ordos Block, the crustal Vp/Vs ratio (about 1.80) south to the Hetao Graben differs from that (about 1.75) beneath the center Ordos Block. The crustal Vp/Vs ratio is significantly lower (about 1.65–1.70) beneath the Yinshan Mountains. The P wave receiver function migration imaging suggests relatively flat discontinuities at 410 and 660 km, indicating the lack of a strong thermal anomaly beneath this profile at these depths, and a low S wave velocity anomaly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Hetao Graben. We suggest that the low S wave velocity anomaly may be attributable to heat and that the thermal softening advan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Hetao Graben, while the lower-crustal ductile flows transfer from the Hetao Graben to the northern Ordos Block, resulting in crustal thicke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