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选择场地内有代表性的位置,做了三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试验,一组为SZ1~SZ3,桩径φ600mm,桩端后注浆,另一组为SZ4~SZ6,桩径φ800mm,不注浆;第三组为SZ7~SZ9,桩径φ600mm,不注浆;三组桩的桩长均为34m;在布置桩位时,注浆桩SZ1~SZ3与非注浆桩SZ4~SZ9间距保持20m以上,以防止桩端后注浆对其产生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Z1~SZ6最低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 900kN;SZ7~SZ9最低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 100kN;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采取桩端后注浆技术,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至少提高38.1%,单桩工程造价减少21.3%。  相似文献   

2.
钻孔灌注桩桩底注浆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孔灌注桩由于受施工工艺限制,桩端沉渣不易清除,桩端土易受扰动,故桩端承载能力较低,通过桩底注浆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桩底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受力机理和工艺技术,提出了桩底注浆施工的注意事项,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认为钻孔灌注桩桩底注浆可以明显提高桩承载力,经济效益显著。另外,讨论了影响桩底注浆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永辉  朱翔  周同和 《岩土力学》2016,37(Z2):388-396
基于郑州三环快速路工程开展的6个场地19根大直径灌注桩现场足尺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后注浆桩与未注浆桩实测结果,研究桩端后注浆对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变形性状、荷载传递规律、桩端承载特性及桩侧摩阻力发挥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条件下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变形性能明显提高,且提高幅度受注浆龄期影响较为显著;在黄河中下游以中密~密实粉土、粉细砂及可塑~硬塑粉质黏土为主要冲积地层中桩长40 m左右的大直径灌注桩表现为摩擦型桩,但相比于未注浆桩,桩端后注浆桩传递至桩身下部及桩端的荷载更小;桩端后注浆在桩端下形成水泥沉渣坚硬固结体,有效地处理了桩端沉渣问题,且通过渗透劈裂作用,形成深度可达1 m的网状分布的水泥胶结体,加之对桩端土层的压密效应,显著提高了桩端支承性能与承载刚度;桩端后注浆显著提高大直径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发挥水平,并降低了桩侧极限摩阻力对应的桩土相对位移,使得大直径灌注桩在较小的沉降下表现出较高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4.
桩侧和桩端后压浆应在钻孔灌注桩成桩后3~7天进行。压浆过程中应控制灌浆压力以避免过分压裂土层。压浆量是影响后压浆质量和提高单桩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在渗透性小的地层后压浆机理主要是压密注浆,在渗透性大的地层的后压浆机理主要是渗透注浆。通过桩侧和桩端后压浆,瑞通广场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提高了67%。  相似文献   

5.
李永辉  王卫东  吴江斌 《岩土力学》2015,36(Z1):382-386
目前超长灌注桩普遍应用于大型桥梁、超高层建筑工程中,且常采用桩端后注浆技术,但其桩侧极限摩阻力的确定尚未有切合其实际特点的方法。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反分析表明,采用 法计算时,存在桩侧土压力大于土层静止土压力的现象。在探讨桩侧土压力增大机制的基础上,对 法进行改进,建立了桩侧土压力确定方法,并给出了桩侧土压力系数的取值公式。工程实例计算结果与试桩实测结果比较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桩端后注浆超长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计算方法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区桩端后注浆桩承载性状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端后注浆技术是在通过预埋的压浆管对桩底压注水泥浆液,从而减少桩底沉渣和桩周泥皮的负面影响,在工程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结合宁波软土地基中某工程桩基静载荷试验,分析2根相邻后注浆和未注浆试桩的承载性状;通过对桩身预埋钢筋应力计的测试,对后注浆和未注浆桩的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和桩侧阻力发挥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桩端后注浆不仅能提高端阻,还能提高桩端以上一定范围内土层的侧摩阻力,同时,后注浆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约为未注浆桩的2.5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技术能有效改善桩土界面条件,提高单桩承载力和减小桩基沉降。  相似文献   

7.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具有缩短桩长、提高承载力、减少桩数、保证桩基质量及节约造价等优点。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桩端、桩侧复式后注浆的加固机理、承载力的经验计算、控制要点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潘宏雨  孙芳 《探矿工程》2012,39(7):56-58
介绍了郑州广发花园二期.格林融熙国际大厦钻孔灌注桩后注浆的施工工艺及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并通过该工程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施工的经济效益分析,阐明了后压浆技术是提高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钻孔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有一定的缺陷,桩镀后注浆技术有效地弥补了这些缺陷,并能大幅度提高承载力。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后注浆工艺的作用机理及工艺流程,指出了后注浆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浅析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后注浆工艺的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施工工艺限制,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端沉渣不易清除,桩端及桩周土较易扰动,导致单桩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通过后注浆技术,可有效解决此问题.本文概述了后注浆工艺的加固机理及处理效果的力学分析,简述常用注浆方式和施工工艺,并结合工程实例,藉以说明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后注浆工艺可明显提高单桩承载力及桩侧土摩阻力.  相似文献   

11.
依据某工程中采用桩底注浆和没有注浆的2根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结果,通过对基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以及桩侧阻力发挥特性和桩端阻力发挥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桩底注浆对基桩承载性状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后注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可大大降低建筑物的沉降,并使建筑物的沉降更加均匀,文章介绍后注浆工艺的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在天津地区的几个工程实例,分析了注浆前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对比情况及影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桩端超前钻进注浆工艺及其系统将岩层注浆技术与基桩工艺相结合,经由桩端岩层超前钻进注浆系统在桩端岩层实现桩端注浆造孔,在钻孔内高压注浆,通过充填、固结岩层的裂隙,使桩端与桩端岩层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岩层固有承载力,实现在桩端不充分入岩的情况下,起到桩端入岩的效果,在提高施工效率、控制施工造价的同时,提高基础桩承载力。是一种可缩短施工进度,成本合理可控又能保证承载力达到入岩水平的桩端处理技术措施,为今后嵌岩桩设计施工提供一定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桩端后注浆)在河流冲积地层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并和钻孔灌注桩作了对比分析,通过现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和现场低应变试验结果表明,钻孔灌注桩后注浆在此工程中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对后注浆技术未能大幅提高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的工程个案展开分析研判,得出注浆过程控制不力是导致单桩承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严格注浆管、射浆管、逆止阀制作质量管控与安装及注浆过程控制是能否成功注浆进而提高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工程案例中对承载力欠缺的区域进行了补桩处理,补桩时规范注浆装置制作、加强注浆过程管控,在补桩达到龄期后进行了静载试验,结果表明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在软土地区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工程实践。依托印尼软土地区某工程,开展不同桩长普通钻孔灌注桩和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是同条件下普通钻孔灌注桩的1.20~1.26倍,后注浆灌注桩的回弹率和弹性变形相应增加;研究区地质条件下后注浆水泥浆液上返高度约为12.4~13.8 m,桩端以下水泥浆下渗深度约为1.3~2.1 m(约为桩径的1.6~2.6倍);后注浆灌注桩水泥浆上返高度以下桩侧和桩端以下岩土层的标贯击数较压浆前均显著提高,后注浆导致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提高是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对指导印尼软土地区后注浆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灌注桩后注浆工艺能提高桩的承载力、减小变形、增强桩的质量稳定性。根据某工程注浆和未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单桩静载试验的分析与对比,结合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桩身轴力分布、桩顶荷载与桩端荷载、桩顶沉降与桩身弹性压缩量等关系,探讨钻孔灌注桩注浆前后桩土体系荷载传递的变化规律和某些影响因素,对了解桩端压力注浆桩的承载性状及类似工程的设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宗义  汪潜平 《探矿工程》2007,34(12):36-38
由于持力层紧密砂层应力松弛,实际单桩极限承载力未能达到预估极限承载力,应用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不仅解决了砂层应力松弛问题,且提高了单桩承载力,节约了工程成本,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介绍了上海裕景明珠广场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的设计、注浆参数、施工工艺及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飞蛟 《安徽地质》2012,(4):286-287
淮北华松商业广场综合楼场地地深部局部岩溶发育,主楼柱距大,要求桩基承载力大,通过对桩端持力层的后注浆处理,既避开岩溶,又满足承载力、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李想  尹骥  卫佳琦  韦马季 《中国岩溶》2019,38(4):591-599
高度超过150 m的高层建筑,对地基基础的承载力要求较高,一般采用桩筏基础型式。位于深覆盖岩溶地区的桩基础,应充分发挥岩溶上覆地层的承载力,避开岩溶发育的不利地段,达到桩基优化的目的。文章结合深覆盖岩溶地区一高度为177 m的高层建筑项目,详细介绍了桩基优化设计、大面积工程桩施工以及桩端后注浆施工情况。项目采用桩端后注浆工艺并运用长短桩设计理念,将桩长由原设计的40 m优化至核心筒区域28 m及非核心筒区域23 m,试桩检测结果和塔楼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和基础刚度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且基础差异沉降较小,说明桩端后注浆技术能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基础刚度,采用长短桩设计理念可显著控制差异沉降,深覆盖岩溶地区可利用后注浆技术,充分发挥灰岩上覆地层的承载力,来规避穿越岩溶区域的桩基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