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备工作报道──第30届国际地质学术计划委员会成立和第一次委员会会议1995年1月11日~12日在北京回龙观宾馆召开了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学术计划委员会会议,会议出席代表70余人。会议由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秘书长、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作...  相似文献   

2.
陈毓川 《地质论评》1983,29(1):98-98
1982年9月6日至12日在苏联梯比里斯城召开了第六届国际矿床成因讨论会。会议是由附属于国际地科联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组织的。会前,会后组织了五条路线的地质旅行和参观。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成矿的热液系统;2.类花岗岩岩浆作用与成矿的联系;3.研究矿床时分析地质信息的数学方法。在会议期问附属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的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进行了以下专题的学术讨论:1.西亚、东地  相似文献   

3.
第六届国际矿床成因讨论会是由国际地科联所属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 AGOD)举办的该协会有8个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国际成矿流体包裹体委员会(CO F F I)是其中之一.美国E.洛德是COFFI本届主席,苏联??.耶尔马可夫是COFFI名誉主席. 成因讨论会于1982年9月6至12日在苏联第比利斯举行.会议前后有地质旅行和参观.31个国家的7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东道国的代表占64%. 会议主题有三:①成矿热液系统;②花岗岩类岩浆作用与成矿的联系;③研究矿床时分析地质信息的数学方法. 以郭文魁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8人)参加了学  相似文献   

4.
耿树方 《地质论评》1981,27(6):550-551
为了交流几十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地质及成矿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和进一步推动有关学术活动的发展,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与云南省地质学会于1981年6月29日—7月5日在昆明市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区域地质及成矿会议”与“云南省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构造地质学术年会”。这是我国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  相似文献   

5.
今年10月25~31日将在我国召开第15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是由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委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主办的,会议筹备工作由中国  相似文献   

6.
《地质论评》1981,27(2):188-188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于1980年9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在由各有关单位推选的49名委员(各单附后)中,12名请假,到会73名。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郭文魁主持了会议。会议听取了筹备组关于该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的汇报;讨论修订了筹备组草拟的《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区域成矿专业委员会简则》;选择了该专业委员会的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委员会、吉林地质学会共同发起的,吉林地质学会筹备主办的全国第一届环太平洋成矿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7月16—20日在长春召开。会后考察了长白山新生代火山岩中的宝石矿床。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来自16个省市、40多个单位的专家、工程师和技术骨干83人。会议还  相似文献   

8.
《中国岩溶》2010,29(2):190-190,195
2009年12月13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桂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岩溶地质馆贵宾厅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道先院士主持。  相似文献   

9.
由国际地质、地球物理联合会所属国际火山学、地球内部化学协会主办的“火山作用及有关矿产成矿规律国际会议”,预定于1973年9月3日到8日在罗马尼亚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于6月29日~7月5日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区域地质及成矿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地质、冶金、煤炭、石油、二机、化工、教育、中国科学院等部分的159个生产、科研、教学单位300多位代表。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53篇,论文摘要313篇(其中包括区域地层古生物34篇,区域构造  相似文献   

11.
王方国  孙志明 《地质通报》2003,22(5):374-374
1会议概况2003年4月11—14日,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发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主办,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承办。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170余名代表中,有刘宝臖、任纪舜、陈毓川、金庆焕、郑绵平、张国伟、多吉等7位院士,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  相似文献   

12.
第 13届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10月 14~ 17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内生矿床成矿机制国家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主办 ,国际矿物学会包裹体专业委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天然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协办。12 0余名与会者代表了全国各地质院所、高等院校地质院校、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三位国际著名地质学家专程来华参加会议并作重要报告 ,参加会议的众多的年轻代表给会议带来了活力 ,反映地质流体研究新人辈出 ,后…  相似文献   

13.
<正> 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92年8月24日至9月3日在日本美丽的古城京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85个国家和地区的4245名地质学家。与会中国地质学家230多名,其中中国地质学会代表团80名,由地矿部部长朱训任团长。化工部地质矿山局、研究院王庆钟、魏东岩、李扬鉴为代表团成员。会议收到论文摘要5000余篇,共进行了354场学术报告。岛弧地质和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本届地质大会共收到固体矿产地质论文摘要400余篇,设16个专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问题:海底热泉成矿、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矿床成因机制,矿床  相似文献   

14.
第五届国际金伯利岩会议于1991年6月18日至7月3日在巴西的阿腊沙召开.会议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6月18日至23日为会前地质旅行;第二阶段6月24日至28日为学术讨论会;第三阶段6月29日至7月3日为会后地质旅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21个国家234名代表,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17篇.会议对金伯利石及其它金刚石产出岩体的地质特征、金刚石及其包体,上地幔以及金刚石勘查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及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及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质学会、广东省科协、广州市科协、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暨全国第十五届流体及包裹体会议"于2007年11月7日~9日在广州市东山宾馆召开,这次会议成功举办得到了广东省地质学会、省市科协和东山宾馆的大力支持,会议于11月12日结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由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岩石包体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9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目的是总结交流近几年来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与海内外学者的合作,促进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大陆岩石围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笫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37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市环柔县龙山宾馆召开。这次盛大的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原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18.
《地质论评》1963,21(2)
根据1960年21届国际地质会议的决议成立了一个编纂构造地质国际辞典委员会,由苏联代表担任其主席及秘书长。该委员会在巴黎开会时  相似文献   

19.
《地质与勘探》2008,44(1):101-101
弧洲太平洋国际流体包体学会(APIFIS)成立于1994年。它是由亚洲太平洋的在地质学、矿物学、宝石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和找矿勘探等领域,从事流体包体研究的科学家支持和组织的一个科学机构。欢迎任何流体包体研究者或地质学家参加而不管其国籍或居住地区。APIFIS的主要宗旨为团结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其他地区流体包体研究者,促进流体包体研究在地质科学各有关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促进科学研究与合作,增进流体包体研究者间以及他们和地质学家之间的了解与友谊。APIFIS是应邀参加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有8000人参加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的24个国际学术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规律专业委员会、吉林省地质学会、IGCP第247项中国工作组、长春地质学院矿床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前寒武纪矿床专业学组共同发起,吉林省地质学会负责筹备的第一届全国环太平洋成矿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7月15日—20日在长春举行学术报告与讨论会,7月21日—24日赴长白山考察新生代火山岩中的宝石地质。 来自全国16个省市、40个单位的代表83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98篇论文(摘要),有32名代表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大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裴荣富研究员致开幕词,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张秋生教授作总结报告。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张贻侠教授、吉林省地质矿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