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国家地震局于一九八一年三月廿日至廿三日在武汉召开了JCY—3型精密激光测距仪(下称:JCY—3)技术鉴定会。会议邀请了五十五个单位的七十余名代表出席。会议领导小组由我国测量和电磁波测距方面的著名专家及有关的负责同志六人组成。他们是武汉测绘学院院长纪增爵教授、清华大学储钟瑞教授,七机部450工程办公室刘闿付研究员、地震研究所曾广梁研究员、郭惠申研究员和国家地震局科研处陈鑫连处长。  相似文献   

2.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7年10月16日至17日在武汉召开了由中南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总参测绘局、国家测绘局以及国家地震局系统有关专家参加的“DP-86测距仪多用频率计”技术鉴定会。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王国治处长主持。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由中南工业大学张学庄教授担任,副主任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高宝成副教授、国家地震局综合观测队陈景权高级工程师担任。  相似文献   

3.
为执行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门罗帕克分部联合主办的“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廿九日至卅一日在武汉召开。近百名中外学者出席了会议。湖北省付省长梁淑芬出席了开幕式,国家地震局付局长高文学参加了会议。 “地壳形变与地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获取地震造成的地壳形变信息和产生这种形变的机理及其观测  相似文献   

4.
1987年10月19日至20日,国家地震局在武汉召开了由地震研究所研制完成的“定点形变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技术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仲和副研究员任主任,华中工学院陈耀奎副教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朱涵云助理研究员任副主任。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王国治处长主持。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一年五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在武汉召开了《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象集》审定会和《1:20万唐山地震震害图》评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各有关直属单位和省(区)地震局的领导同志和代表,武汉测绘学院、湖北省测绘局、武汉地质学院、湖北省地质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制的DZR-Ⅱ型人卫激光测距仪是国家地震局重点科研项目。人卫仪研制组全体人员在国家地震局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六年多艰苦奋斗,于今年内研制成功。 国家地震局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在武汉召开了DZR-Ⅱ型人卫激光测距  相似文献   

7.
由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召开的国家地震局第一次传感技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在武汉举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司长陈鑫连研究员和中国地震学会观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副所长赖锡安副研究员出席了大会,并就传感技术对地震工作的重要意义及‘‘七五"期间传感技术的发展讲了话,出席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石英弹簧重力仪恒温装置鉴定会,由国家地震局主持召开,于一九八二年八月廿五日~廿七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综合流动观测队、物探大队、第二测量大队以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广东、福建、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地霞局近四十名代表。并推选陈炳昭等七人组成鉴定小组。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二年二月四日至七日,国家地震局在武汉召开自记水管倾斜仪技术鉴定会。会上对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制的FSQ—型浮子水管倾斜仪、浙江省地震局和杭州自动化仪器厂研制的WSQ—1型电涡流自记水管倾斜仪、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研制的ZQ型自记水管倾斜仪进行了技术鉴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单位的六十余名代表,其中有三种仪器的研制人员,有国家地震局自记水管倾斜仪测  相似文献   

10.
1982年4月6日至8日,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在武昌召开了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编绘的《1976年唐山地震震害图(1:20万)》审定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所,河北省地理所、河北省测绘局、湖北省测绘局、武汉测绘学院及其国家地震局直属的有关单位等共二十个单位。代表共26人。 会议听取了地震研究所作的编图报告,同时介绍了1981年5月初审会议的评审意见,并对首次会议所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震局杭州培训中心委托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于1988年5月9日至21在武汉举办了泛系理论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初步应用研讨班。 泛系方法论是我国科学家、武汉数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学谋于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跨学科横断性新研究。泛系方法论发扬了中国传统哲理与方法论中侧重关系,关系转化与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地震局(83)震科字104号文和1983年10月成都会议的精神,1984年5月16日至22日在武汉召开了跨断层地形变清理攻关第二课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特邀代表)30人,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王国治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交流、汇总、验收各典型台站前阶段自我清理成果。通过交流、验收,普遍认为这次成果清理比较有系统,达到了主持单位提出的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大家还对当前跨断层典型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于一九八五年四一五月组织了七台ME 3000测距仪进行室内外测试和比测。此项工作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牵头,六个单位二十余人参加,历时四十余天。最近,已写出工作报告。 这次工作在实验室内做了频率测定、频率稳定性测量、波长非线性测定等;在武汉比长  相似文献   

14.
国家地震局于1990年8月17日至18日在武汉召开了DZR-Ⅲ型厘米级卫星激光测距仪鉴定会。鉴定认为该仪器设计合理,造价低廉,性能可靠,资料齐全,全面达到和超过了原设计指标,测距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内同类仪器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按国家地震局电话指示(85)震科字第065号文件精神,TCM-1型测温仪鉴定会与全国自记水管仪台站提高观测质量经验交流会在地震研究所的主持下,于1985年7月31日至8月5日在青岛市召开。国家地震局分析中心、东北监测中心、测量大队、兰州地震所,河北、内蒙、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江苏。湖南、福建、广西、云南、四川、陕西、上海、天津等省(市)地震局(办),地震研究所等20个单位,30个台站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武汉水院、湖北省计量局、国家局地震地质大队等九位特邀代表也到会讲学、指导,会议代表共57人。地震所邵占英付所长主持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1989年9月21日至28日,在武汉举办了“大地形变前兆方法实用化攻关(断层形变部分)推广应用研讨班。研讨班由国家地震局科技司、地震研究所和第一测量大队联合举办。教员有:周硕愚研究员、张祖胜高级工程师、巩守文高级工程师和吴云工程师。学员来自地壳应力所、分析预报中心、第一和第二测量大队、综合测量队和各省局从事形变测量和分析预报工作的富有经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地震局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武汉比长基线场”。已于1986年9月23—25日在武汉通过鉴定。课题经过六年多的奋斗,在武汉市规划局勘测院的协同下,终于完成。其间:课题组走访了全国十多个单位,动员了五个单位技术熟练的作业队伍,从全国七十多根优质稳定的基线尺中选用了45根。每年用24根尺,由三个单位采用高于一等的特别丈量方  相似文献   

18.
洞体形变在丽江7级大震前作了正确的中短期预报陈德福1)何世海2)李旭东1)(1)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2)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我国的应变型(不跨断层)洞体形变观测,包括地倾斜、重力、应变以及水位固体潮汐等项目,使...  相似文献   

19.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于1984年5月8日至13日在武汉召开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方法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国家地震局系统及有关协作单位共58名高、中级科技人员到会。 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宋瑞玉研究员作了专题性系列报告。地震研究所周硕愚代表研究小组作了工作成果汇报。与会代表陶本藻、郑治真、张肇诚、韩大宇、陈焕新、徐瑞康、雍幼予、王启梁、黄振华等介绍了他们在地震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概况。代表们怀着极大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0月8日至14日,国家地震局在成都市望江宾馆举行全国基本台站(扩大)定点形变连续观测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局(所、队、办)的八十三名代表,其中台站代表四十人。会议由国家局科技监测司陈鑫连付司长主持。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1.全国部分台站:水平摆(1982.1.1~83.6.30)、目视水管(1980.1.1~83.6.30)、自记水管倾斜仪观测和资料质量评比、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