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旅游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研究已证明,旅游目的地存在大量的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由于贸易的存在,旅游者发生在目的地的消费所对应的环境冲击并不是全部由这一区域所承受,因此将旅游生态足迹分为可转移生态足迹与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两类.不可转移生态足迹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必须要承受的由旅游活动带来的生态压力;可转移生态足迹反映了可以通过贸易等方式向其它地区转移的生态压力.新模型有利于测度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影响的真实压力.以张家界为实证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6年张家界市旅游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2.
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任务艰巨。从宁蒙陕甘沿黄地区区情现状入手,分析了该区域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与基础条件,提出了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构想及相应保障措施。其中,生态产业带建设是关键,重点从培育国家级生态能源基地、高效生态农牧基地和西北生态旅游胜地等角度构建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区域生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中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综述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在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应用成果,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时遇到了困难,主要表现为其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阐述的基本原则不一致,认为这主要是将基于全球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理论不适当地用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导致的,而根本的原因是生态足迹概念本身的定义不够确切。本文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期更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比较全球生态赤字和区域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可以对区域发展公平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96,自引:3,他引:293  
徐中民  张志强 《地理学报》2000,55(5):607-616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试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M.Wackernagel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需求),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农业地区能值生态足迹分析——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来自现代化发展及其带来的技术经济变革的严重威胁,在一些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农业替代传统农业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之一,由于无法全面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因此无法揭示传统农业地区真实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无法给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评价。能值生态足迹是对传统生态足迹的一种改进,试图利用能值分析理论的优点囊括人类利用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活动。然而,目前能值生态足迹研究往往受到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无法真正将人类消费的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纳入进来。为此,本文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引入能值生态足迹理论框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使之能够全面衡量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利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以我国传统农业地区贵州省从江县为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从江县2007年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为9.3311 ha,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14.5638 ha,人均能值生态赤字为5.2327 ha。可见,从江县的生态承载力仅能满足当地居民消费总需求的64%,当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与传统生态足迹的评价结果差异十分显著。传统生态足迹评价结果显示,从江县的生态承载力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有少量生态盈余。进一步分析显示,从江县居民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物吸纳服务和侵蚀控制服务的消费,在从江县总生态足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从江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受现代农业影响而发生的部分改变,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所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频繁翻耕和砍伐森林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军  陶明娟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113-116,128
生态足迹分析法因其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和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及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应用该方法对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兰州市人均生态赤字为1.692 88,其生态足迹是当地生态供给的近7倍,表明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其发展超出了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并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生态足迹法自提出以来,在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兰州市的实际应用,对西北干旱区城市的可持续状况从侧重生态的角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428,自引:3,他引:428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西部 1 2个省 (区市 )2 0 0 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 ,对中国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 1 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除云南、西藏 2个省 (区 )的生态足迹为盈余外 ,其余 1 0个省 (区市 )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总人口的生态足迹赤字达 1 62 .5× 1 0 4 km2 ,该数据相当于新疆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辽河流域生态安全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在全面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区域能值密度计算辽河流域15个城市2001—2012年间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并且借助GIS技术平台探索流域内生态安全及生态赤字时空演变趋势。12年来辽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均有所增加,但是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致使流域内除2001与2009年略有生态盈余外,其余年份均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虽在波动下降,但整体指数值仍大于1,辽河流域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与东辽河地区和西辽河地区相比,辽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大部分地区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并且长期出现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地可持续模型评价了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 内蒙古各盟(市)草地的产量因子差异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 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也呈东高西低特点,30 a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3) 人均生态足迹逐期上升,2000—2005年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通辽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南部和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4) 内蒙古草地资源可持续性逐期下降,由1990年的中度可持续性退化为2020年的弱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退化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研究结果旨在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定量度测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有效的生物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该方法对我国有色金属基地白银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认为白银市人均生态赤字达1.341 28 hm2,超出生态承载力的186%,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已对生态系统平衡构成威胁;生态足迹的需求空间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其需求空间占全部需求空间的65.5%,是生态足迹总供给面积的1.52倍.通过生态度足迹的分析,有利于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最后提出白银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经济地域结构与区域能源战略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彦  樊杰 《地理科学》1994,14(3):202-210
  相似文献   

1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for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ortage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is becoming a serious constra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its economy. Being based on the systems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of China. A special evaluation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order to comput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selecting available annual data for each province of China, describe the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for each province, and, next, evaluate the total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for China. As obvious from the results, the water resources do not match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with the state of economy. Chinese southwestern provinces have a relatively large potential of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no longer possess an advantage in the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Some regions, such as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Northwestern China, e.g.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nd Gansu Province experience sever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since the water supply system is overloaded.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经济份额变化出发,分析了1952-2010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通过有序样本聚类的方法,将省区经济份额变动划分了8个阶段,并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不同阶段驱动省区经济份额上升的产业及其变迁,以及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总体上经历了沿海-内地均衡发展、沿海化非均衡发展以及东、中、西部相对均衡发展的过程,且整体上区域经济份额变动趋于减小。1979年以前,不同区域的经济份额在不同阶段变化差异较大,主要由第一和第二产业驱动。1979年以后,区域经济格局呈现明显的沿海化趋势,但驱动产业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经历了重大调整,经济份额上升的省区明显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省区在第二产业上仍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但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已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在第三产业上呈现更加显著的结构优势,显示出结构升级和服务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资源和隐含污染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对隐含污染转移现象进行剖析,从地理学角度探讨了污染转移的模式;然后,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的评估模型;选取SO2、COD、固体废弃物及重金属四种典型工业污染物,评估2007 年中国各区域本地最终使用中的隐含污染,及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量,揭示我国隐含污染转移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整体上是隐含污染的输出地区,国内隐含污染转移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流向城市化率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实际上是东部地区通过区域间贸易将自身的污染排放负担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最后基于隐含污染转移格局,对区域污染物减排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夏文进  杨帆 《中国沙漠》2013,33(5):1605-1614
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禀赋是支撑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2000—2010年新疆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探讨新疆15个地区(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以中国西部地区为参照区,新疆2000—2005年处于人口非常富余、经济超载阶段;2006—2010年是人口、经济双重非常富余阶段。(2)与西部12省(市、区)相比,能源资源是新疆的优势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新疆人口、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3)以新疆为参照区,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超载最严重的是喀什地区;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超载最严重的是吐鲁番地区,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4)依据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超载、富余状态将15个地区(州、市)归为4类资源承载力匹配区。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rapid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UAM), and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ractive responses and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nomic-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of water resources relative intensity (WRI),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rate (WCR) and sustainable index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WSI). Considering the catastrophic trai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with WRI, a modified Catastrophe Model, which combines Catastrophe Theory and Fuzzy Mathematic Theory, was introduced to perform a multi-objective and multi-criterio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WSCC) based on benchmarking. According to these concepts and models, land WSCC for the China mainland was set as an example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scale of first-grade water regions, Liaohe River, Yangtze River and Pearl River regions had high WRI of domestic water, while Northwestern Rivers, Southeastern Rivers regions and Yangtze River region in some years had high WRI of eco-environment water. However, they were all in a downtrend, while the other four northern regions had low WRI in an uptrend. The agricultural WRI in Songhua River, Yellow River and Northwestern Rivers regions were relatively high and industrial WRI in Songhua River, Yangtze River and Pearl River regions were also relatively high.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SCC of urban domestic water was relatively stable, WSCC of eco-environment was obviously fluctuating, and WSCC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were constantly rising. Overall, WRI in the China mainland generally decreased. The convergence of provinces with high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patial spillover of WUE in high WCR provinces promotes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gressing toward doub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try to find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dynamic manage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nd unified management of basin water resources, build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Meanwhile, water resourc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regional PRED (population, resources,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systems for integrated dispatching and optimizing configuration so that the improvements of WSCC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opulations, eco-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11个省(市、区)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从而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地理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最新提出的产品地区相关专业化概念及其对应的评价指标AR(Average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分析了2000-2011年中国城市制造业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由东部沿海逐渐向内陆扩散,并形成多个连片地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契合。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具有显著的产品分异,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具有更高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实证模拟结果显示,更高的技术关联密度、地方经济复杂度与产品复杂度有利于提升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程度,而地方政府对出口产品的干预趋于违逆市场的方向,不利于产品地区专业化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彭文英  刘念北 《地理科学》2015,35(5):558-564
采用单项指标估测,分析了首都圈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及其限制性,提出了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首都圈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限制了人口承载能力,京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已基本达到饱和,环京津的冀东、冀中地区承载潜力还较大,冀北地区应紧缩开发空间而拓展生态空间。首都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人口发展战略分区为:首都圈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人口限制发展;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控制增长;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人口鼓励增长;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人口适度增长。首都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及人口发展政策,整体提升人口承载力,并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科学、合理地引导人口的空间分流和聚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夕阳产业地域划分及其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平  玄兆辉  李方 《地理学报》2002,57(4):469-478
结合国外关于夕阳产业地域的研究以及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夕阳产业地域的4大典型特征,分别为区域内产业结构失调,区域主导产业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期,曾经持续繁荣,但现在正在衰退,区域内居民生活水平低且社会问题比较严重。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确立了划分中国夕阳产业地域的4项标准及12项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评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以省级地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我国省级地域单元的5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为夕阳产业地域,弱夕阳产业地域,未实现工业化地域,正常发展地域以及快速发展地域。黑龙江,山西,辽宁,吉林4省是目前这一研究层面上的夕阳产业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