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石蜡切片法、透射电镜技术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盲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消化(吸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消化(吸收)细胞顶端有微绒毛,细胞内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脂酶和酯酶活性,还含有糖原和脂肪。是进行食物的细胞内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并有储存能量的功能;分泌细胞内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含有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有分泌消化酶的功能;消化盲囊导管上皮细胞顶端有纤毛和微绒毛,细胞内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脂酶活性,也能分泌消化酶。消化(吸收)细胞浅部的细胞质及其释放到盲囊腔中的胞质团中含铁;各部位不含钙。  相似文献   

2.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腺腺上皮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 、脂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能进行细胞内消化,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晶杆囊基部与肠相连,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饥饿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540尾40g左右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分成6组(S0、S4、S8、S12、S16和S20),每组3个平行,分别禁食0、4、8、12、16和20d,禁食结束后每组取样9尾,每个平行3尾,测定并分析胃和肠道中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研究显示,禁食4d,胃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均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低于对照组28.32%~71.85%),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胃和肠道内3种消化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升高。在禁食4~20d时,胃内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禁食16d时高于同期对照组,淀粉酶活性在禁食20d时高于同期对照组。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在禁食8d时达到最高,蛋白酶活性在禁食12d时达到最高。禁食过程中,胃中蛋白酶活性始终高于肠道,但禁食过程中其变化幅度(-6.71%~63.72%)小于肠道(-64.79%~71.85%);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低于肠道,脂肪酶活性变化幅度(-62.88%~29.91%)小于肠道(-232.17%~46.28%),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幅度(-81.71%~36.92%)大于肠道(2.35%~45.41%)。因此,与肠道相比,胃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受到禁食的影响较大,淀粉酶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此外,胃和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均小于蛋白酶和脂肪酶。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酶和蛋白酶是大黄鱼幼鱼受到饥饿胁迫时参与代谢活动的主要酶类,而淀粉酶为从属酶类。本研究阐明了大黄鱼幼鱼饥饿过程中,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合理的投喂和大黄鱼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等位基因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秦皇岛、大连、青岛和韩国釜山4个魁蚶群体样本的等位基因酶遗传变异。在四个群体的10~12种等位基因酶中分别检测到了22、26、22和27个基因位点,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0.99)分别为50.00、57.69、45.50和62.96%,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则分别为0.087±0.024、0.123±0.038、0.105±0.023和0.091±0.031;平均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是1.230、1.398、1.415和1.253。另外,计算4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Ⅰ)和遗传距离(DNei),表明遗传同一性以秦皇岛和大连群体之间最大,其次为秦皇岛与青岛及大连与青岛群体之间,韩国釜山与其它3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岐。4个群体在多个位点上都存在明显的杂合子缺失现象。文中初步探讨了引起杂合子缺失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盐度对半滑舌鳎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和27 ℃),采用酶活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盐度的养殖环境下,半滑舌鳎肝胰脏和肠道内不同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消化酶活性影响均显著 (P<0.05).不同温度和盐度组合下,3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有所差异.总体比较,肝胰脏和肠道内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以盐度26、温度21和24 ℃组合下活性较高.在相同温度和盐度下,肝胰脏和肠道的不同部位的3种消化酶活性有所差异,其中,蛋白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和后肠最高,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5);淀粉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内最高,各肠段之间淀粉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比活力也以肝胰脏内最高,其次分别为前肠、后肠和中肠,各部位脂肪酶比活力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发现半滑舌鳎幼鱼体内淀粉酶比活力相对比较高,说明半滑舌鳎幼鱼对淀粉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半滑舌鳎幼鱼饲料时可适当提高淀粉比例,以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6.
真鲷仔,稚,幼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陈品健  王重刚 《台湾海峡》1997,16(3):245-248
本文研究了真鲷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酶活性两个极低点分别出现在受精后5日龄和25日龄,25-44日龄蛋白酶活性上升明显,之后活性上升稍缓;淀粉酶从受精后到5日龄活性急剧下降,5-44日龄变化很小,45日龄后活性略有提高;脂肪酶活性从受精后至5日有所提高,40日龄活性到最低点,之后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7.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腺腺上皮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表明能进行细胞内消化。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晶杆囊基部与肠相连。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腺腺上皮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能进行细胞内消化.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晶杆囊基部与肠相连.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蚶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辩、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辩、晶杆囊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和食道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消化道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除口腔腹面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食道、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和肠的粘膜下层、消化盲囊腺上皮和结缔组织中含有钙和铁。  相似文献   

10.
厌氧接触消化技术处理高浓度淀粉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厌氧接触消化技术,分别在中温(32℃)和自然温度条件下处理淀粉厂的高浓度废水。结果表明,采用中温厌氧消化可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原水不调pH(原水pH为4.0~4.9)直接进反应器,容积负荷最高达5.06kgCODcr/m3·d,进水CODcr平均11.604×103mg/l,出水CODcr平均1.778×103mg/l,CODcr去除率达85.8%,出水pH提高到6.4~7.0。采用自然温度消化,当气温大于24℃时,可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刺参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鱼粉,调节饲料中蛋白水平,测定不同蛋白水平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刺参对不同食物组分的吸收效率。实验分6个饲料处理组,鱼粉添加量分别为0(A组)、2%(B组)、5%(C组)、10%(D组)、15%(E组)和20%(F组)。实验过程中,分别于初始时间、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十二周采集刺参样品,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稳定同位素13 C/12 C、15 N/14 N值和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D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且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F组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D组鱼粉对刺参的食物贡献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为C组最高,且在饲养过程中,蛋白酶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则是先下降后上升。从刺参生长、鱼粉食物贡献率和消化酶活性综合考虑,鱼粉添加量在5%~10%最利于刺参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研究不同盐度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硬头鳟(O.mykiss)幼鱼的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在7个盐度(0、5、10、15、20、25和30,分别以S0、S5、S10、S15、S20、S25和S30表示)下饲养虹鳟(3.55g)和硬头鳟(3.57g)幼鱼各40d,分析其肠、胃消化酶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8尾鱼。实验用水由自然海水和淡水调配而成,以升盐率1~2d-1升至设置盐度后稳定7d进行实验。研究显示:虹鳟和硬头鳟的肠淀粉酶、肠脂肪酶、肠胰蛋白酶、胃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分别在S5和S10组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其它组。在S5组,虹鳟的肠、胃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硬头鳟,在S10组,硬头鳟的肠、胃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虹鳟。虹鳟和硬头鳟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S5或S10组达到峰值;在S25和S30组,硬头鳟的肝脏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虹鳟。研究结果表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分别在盐度5和10时消化能力最好,在高盐度(25~30)下硬头鳟幼鱼的消化和抗氧化能力优于虹鳟。  相似文献   

13.
真鲷仔稚幼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品健  王重刚 《台湾海峡》1998,17(A12):23-28
本文对真鲷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pH、食物等的关系,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和昼夜节律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初步了解三种消化酶活性也仔、稚、幼鱼生长、成活的关系,为提高真鲷人工育苗的成活率、鱼苗的生长速度以及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合理投饵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摄食活动及其对垂直碳通量的贡献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王荣  范春雷 《海洋与湖沼》1997,28(6):579-587
于1993年10月和1994年4月在东海进行了桡足类自然群体肠道色素含量测定1994年4月还在2个48h连续观测站上进行肠道色素排空率实验。  相似文献   

15.
扁玉螺淀粉酶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迅  龚雪琴 《海洋科学》2001,25(1):18-2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玉螺科软体动物是肉食性动物。扁玉螺(Neveritadidyma)是烟台地区常见的经济螺种。为了解扁玉螺的生活习性 ,作者测定了其对各类物质的消化能力 ,发现其有植物消化能力。其中淀粉酶活性突出 [1]。为了进一步了解扁玉螺的植物消化性质 ,作者测定了其淀粉酶的动力学性质。1材料与方法1 .1淀粉酶制备扁玉螺 (直径2~2.5cm)采集于烟台芝罘湾。取5只扁玉螺肝脏(共9.1g) ,加约5mlpH5.4 ,50mmol/L的Tris 醋酸缓冲液匀浆 ,离心 (4000r/min,20min) ,取上…  相似文献   

16.
抑制螺旋藻胞内核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珍恋  徐虹  章军 《海洋科学》2003,27(1):34-37
螺旋藻细胞内较高的胞内核酸酶活性是外源基因转化螺旋藻的主要障碍。以供体质粒pEUTISI为酶消化底物,通过多种方法处理螺旋藻细胞,然后检测其内核酸酶粗提液对pEUTISI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2mmol/L以上的EDTA处理16h或无Mg^2 螺旋藻培养基培养72h以上,都可使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螺旋藻胞内核酸酶活性显降低;低于28℃(如24℃)培养也可降低螺旋藻的胞内核酸酶活性。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螺旋藻转化前72h开始低温、无Mg^2 培养,转化前16h提高培养基中EDTA的浓度至2mmol/L,就能获得胞内核酸酶活性极低的受体藻,有利于外源基因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于1986-1990年,在大连凌水养殖四场采集海带,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在海带不同部位、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外界条件下活性的变化予以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是海带体内唯一重要的催化CO2暗固定的酶;此酶活性由海带基部、中部至顶端逐渐减弱;酶活性在用正常水温预处理藻体时最高;正常盐度时酶的活性高于非正常盐度的酶活性;增加NH4^+浓度可提高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复合酶制剂对中国对虾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仲军  王键鹏 《海洋科学》1995,19(1):57-59
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以提高对虾内源酶的活性,增强肝胰脏的消化作用。 对虾饲料中添加1%。复合酶制剂可使对虾总消化率和蛋白质消化率分别提高 4.81%和2.46%。  相似文献   

19.
盐度是影响水母生长、繁殖和家庭饲养的重要因素,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异常已被证明会影响盐度。本研究为探讨叶硝水母(Phyllorhiza chinensis)对盐度的应激响应机制,设置12、22和32共3个盐度梯度,对螅状体、育成体和成体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条件下盐度可引起叶硝水母生活史各阶段生长和消化生理的变化,在3种盐度条件下螅状体均能正常存活和无性繁殖,体内4种消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育成体和成体(P<0.01),说明螅状体对外界盐度变化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其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较强,可进一步人工淡水驯化。盐度12有利于育成体和成体的进一步淡化,可作为内陆水族馆和家庭观赏水母用螅状体的保种盐度。盐度22叶硝水母无性繁殖、生长和活力状态较好, 4种消化酶活力最高,可作为人工饲养的适宜盐度。各盐度组3个生长阶段胃蛋白酶含量均最高,说明该水母对蛋白质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试验结果为叶硝水母饵料的调整、解析对环境的应激和适应机制及商业养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酶学分析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不同部位(前肠、中肠、后肠)4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其活性分布.结果表明,各消化酶随温度和pH均呈峰值变化: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均有2个活性范围,最适pH分别为3、9,脂肪酶活性的最适pH分别为3.5、4.0、4.0,褐藻酸酶活性的最适pH分别为4.0、4.5、4.5,果胶酶活性的最适pH分别为3.5、3.5、4.0;蛋白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45℃,脂肪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35℃,褐藻酸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5℃、35℃、35℃,果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则分别为55℃、55℃、45℃;在各自最适温度和pH下,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后肠>前肠>中肠,脂肪酶活性表现为后肠>中肠>前肠,而前肠褐藻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中肠、后肠(P<0.05),果胶酶活性在肠道各部分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