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影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疫情冲击下我国省域旅游经济韧性水平对于旅游业恢复重振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构建疫情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空间差异测量指标,全面揭示了两次疫情冲击下我国省域旅游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特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分析高、低旅游经济韧性的组态影响因素,并阐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旅游经济韧性由SARS冲击下的点片状分布逐渐过渡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U”形分布和“三点一带一片”分布格局;2)从SARS到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各省域旅游经济韧性差距在增大,韧性水平呈现极化趋势和“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3)两次疫情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在区域尺度上波动较小,较为稳定,七大地理分区内部韧性差异较大,其中华东和西北地区内部韧性差异最显著,华南地区内部差异较小且总体韧性表现较好;4)抵御、恢复、重构和更新4类共9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基础保障型”“市场促进型”“创新驱动型”“就业限制型”和“产业结构限制型”5种高、低旅游经济韧性组态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18年A级景点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景点时空分布集中性、移动性、可达性三方面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探究,并以“点—轴”理论为基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甘肃省A级景点空间结构类型为聚集-随机型,景点分布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酒—嘉、兰州、天水等地,在旅游板块上呈现出“点强、面弱”的特点。(2)景点可达性时间成本变化明显,1 h等时圈增率为134%,2 h等时圈增率为41%,交通情况改善明显,路网“线分散”的特点趋于弱化。(3)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提出三大旅游板块各自的增长级和发展轴线,以期推进甘肃省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驱动的城镇化是青藏高原城镇化建设特殊路径之一,然而如何对其量化尚不明晰。本文基于网络POI数据构建县域尺度旅游带动城镇就业人口数据集,系统测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旅游城镇化水平和贡献程度,揭示其总体特征、空间格局,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26个县级单元的旅游城镇化水平较高,数量占比12.15%,影响力达到46.45%;19个县级单元的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贡献作用显著,数量占比8.88%,贡献度达到35.43%。(2)青藏高原县域旅游城镇化率及贡献度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大分散、小集聚”的不均衡空间格局,符合“祁吉线”空间分布规律,并且与旅游吸引物、旅游廊道、旅游发展片区的空间重叠度高。(3)行业内部比较来看,旅游住宿和餐饮业的贡献力处于主导地位。(4)县域旅游城镇化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发展类型,不同类型具有差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5)县域旅游城镇化空间分异与自然环境本底、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耦合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青藏高原旅游业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总结我国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的相关研究进展,首次提出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的概念,并按照各种具体理论间的联系,构建了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的框架体系。基于对我国旅游形象研究及实践发展趋势的分析,以该体系为参照,依据各个理论间的逻辑关系,提出“黑匣子”(Black Box)理论,将7个代表我国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研究发展方向但又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假设为7个等待开启的“黑匣子”,并预测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将成为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对“旅游地域系统”进行研究,对“系统”的基本涵义,结构联系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对我国旅游地域系统的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发展“世界旅游、促进世界和平” 为主题的上海国际旅游研讨会,7月13日至17日在上海商城波特曼酒店举行。会议由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和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共同主办。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旅游界的官员、投资商、酒店经理及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美国前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将军(Alexander M.Haig)、国际饭店协会秘书长托马斯·赫尔顿(Thomas Hulton)、亚太旅游学会副总裁罗杰·格里芬(Roger F.R.Griffin)、世界旅游组织项目主任罗伯特·本特利(Robert B.Bentley)等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如;“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年、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三生空间”与旅游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旅游效应模型、地理探测器解析“三生空间”与旅游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定量分析我国城市旅游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工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建设生活空间与其他生态空间4种类型呈增加趋势;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各城市“三生空间”演变对旅游发展水平产生较强的旅游效应,根据旅游发展水平及旅游效应划分为双优型、偏发展型、偏效应型、双低型;居民生活空间、建设生活空间、其他生态空间、旅游总收入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度对于旅游效应的影响较大,且交互作用较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应充分考虑旅游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提升“三生空间”的旅游功能,促进新时期国土空间开发优化和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认为高铁的发展将很可能促使湖南省温泉旅游总体格局从“一心两点、五轴三区”向“三心、七轴、三区”转变;待沪昆高铁、昆台高铁开通之后,武汉、南昌、赣州、桂林、广州等城市将被纳入3h经济圈之内,旅游客源市场将被极大扩展;同时基于高铁发展带来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加剧,湖南省温泉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也会逐渐由传统的线性旅游模式向基营式和环型旅游模式转变.针对以上影响,提出了做好温泉旅游业发展规划、促进“一心、两点”向“三心”的空间布局转变、打造品牌化区域温泉旅游地、实现高铁与汽车运输无缝对接的温泉旅游格局优化建议.以期抓住高铁时代的机遇,为湖南省温泉旅游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吴必虎 《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即所谓的昂谱(RMP)分析模式,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1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对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空间马尔科夫链和变系数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探索其时空演化趋势及机理。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和南部城市旅游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和北部城市。(2)各项旅游效率水平转移在空间因素作用下往往受到周边城市旅游效率的影响。考虑空间作用后,各项旅游效率维持原有稳定格局概率均明显增加,“俱乐部趋同”现象更为显著。(3)旅游效率时空演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俱乐部趋同效应,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效率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象。(4)对外开放水平、交通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是各市旅游效率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城市应制定不同的旅游发展措施,推动旅游产业进步和技术革新,促进旅游效率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冰雪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已经衍生为全球旅游业中的重要业态。冰雪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后逐渐扩展到全球,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阅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冰雪旅游研究的研究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主要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1) 1988年以来国际冰雪旅游相关文献数量持续攀升,研究者和机构主要集中在欧美冰雪产业发达的国家,但中国正在快速崛起。(2)国际冰雪旅游研究热点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初始阶段侧重于探讨“滑雪伤害”,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使得“气候变化”相关主题成为关注热点且延续至今,近些年冰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冰雪旅游产品供给、冰雪赛事等一批视角创新、尺度微观的研究涌现。(3)国际冰雪旅游研究主要围绕“自然影响”“游客体验”和“产业发展”3个话题展开。最后,本研究分析了国际冰雪旅游研究对中国的启示,从研究尺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方面指出中国冰雪旅游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康养旅游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健、康复、疗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大数据库,从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康养旅游研究起步晚、相关研究较为滞后,与我国蓬勃发展的康养旅游发展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基于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的文献梳理,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康养旅游研究应重点关注中国康养旅游理论体系建构、康养旅游者的动机差异与需求特征、康养旅游发展的要素构成与产品模式、康养旅游的功效评估、康养旅游介入地方的机制和社区发展等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发展我国校园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旅游的升温最终将校园这一“文化圣地”推到了游客面前。面对如潮般的游客,学校和旅游主管部门处于“几多欢喜几多忧”的境地,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促进校园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极具理论及现实意义的问题。我国拥有发展校园旅游的资源、市场及时代条件,要使这一新兴的旅游项目成为我国旅游业的又一拳头产品,观念的解放、部门的合作和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等是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科技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利霞  江璐明 《热带地理》2005,25(4):367-371
基于近年来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及前人的有关研究,初步概括了广东省科技旅游资源概况及其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科技兴旅”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广东四大科技旅游圈的设想,进一步提升广东省“科技兴旅”的战略地位.最后为广东省进一步发展科技旅游、将科技旅游培育为广东优势品牌,以及对如何进行科技旅游产品的策划等,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旅游发达地区,出现了区域旅游网络。区域旅游将代表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以区域旅游为主的接待方式将成为我国旅游接待的主体。发展区域旅游,必须搞好旅游区域规划。本文拟对旅游区域规划的若干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旅游区域的概念 旅游区域是指以旅游资源特征为基础,通常是由组织旅游活动的相应机构和若干旅游设施、旅游点等因素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的地域范围。旅游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从世界范围看,可分为欧洲、美洲、非洲、西亚、南亚、亚大和南极洲七个旅游区;如果从一个省的范围来看,如安微省分为  相似文献   

16.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华  何毓成 《山地学报》2006,24(5):628-635
2006-07-01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从探索西藏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模式出发,分析了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高质量改善旅游可进入性,2)调整产业空间均衡发展,3)推动旅游产品创新发展,4)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5)改善旅游发展宏观环境;同时指出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旅游的“神秘”形象、产业要素的不配套和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带来三大挑战,无论从积极影响,还是带来的挑战均可以看出,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的影响将是跨越历史阶段的“革命性”影响。最后,提出了集聚发展、适度规模、政府主导和科学保护四大战略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2]——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 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 ,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 (Market)和产品 (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 ,即所谓的昂谱(RMP)分析模式 ,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 1 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徐州市旅游资源概念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徐州市域旅游资源概念规划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模糊赋分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以SWOT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徐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分析该地旅游资源“五簇群”特征;探讨徐州市域旅游资源的概念规划(开发方向、结构分区、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包括旅游资源实力、旅游基础、旅游市场实力、旅游环境实力、经济实力和旅游发展活力6个方向、21个指标、36个具体因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地区2个层面分析了辽宁省旅游竞争力的格局.辽宁省三大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为:辽宁沿海经济带(7.98)>全省平均(7.32)>沈阳经济圈(7.03)>辽西北(5.48).从空间来看,辽宁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是“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地区产业结构对辽宁地区旅游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对旅游业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20.
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旅游及其相关规划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规划实际情况 ,系统的阐述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共分为三部分 :(1)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发展 ;(2 )旅游规划基本理论 ,包括旅游规划目标、理论演变、规划层次以及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 ;(3)旅游规划主要内容 ,包括规划前期组织、编制程序、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分区、旅游市场分析、景区概念规划和旅游设施规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