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量分析地质构造条件对煤层复杂性的影响,进行煤层复杂性的定量评价,对于不同复杂度煤层开采方法的选择等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分析和确定煤层复杂性的影响因素,提出"煤层复杂度"概念,并根据煤层复杂度对煤层进行了新的定量分类。通过对影响煤层复杂性关键因素——地质构造的多级定量分析,建立了基于地质构造条件的煤层复杂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模糊数学建立了煤层复杂性评价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提出了煤层复杂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了煤层复杂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煤层瓦斯流动过程中温度与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作用变化规律,引入煤层瓦斯两能态吸附热理论,重新构建煤层温度场控制方程,推导了温度场控制方程中解吸微分热能项的理论求解方法,改进了煤层瓦斯流动的热-流-固多场耦合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了煤层瓦斯流动过程中吸附解吸、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煤层瓦斯抽采过程中煤层瓦斯流动时的煤层温度、瓦斯压力、煤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结合已有试验研究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层瓦斯抽采过程中,煤层温度下降的快、慢受煤层原始瓦斯含量和压力及煤层渗透率的共同影响,煤层渗透率越大,温度下降越快,煤层瓦斯压力和含量越大,温度下降越快;同时,煤层渗透率随抽采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越靠近钻孔壁面煤层渗透率增加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砚石台煤矿煤层流变特征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构造变形强烈的重庆市砚石台煤矿为例,通过井下煤层的观测与煤标本的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煤层中的宏观与微观流变特征,并结合煤层构造的发育特征,总结了煤层流变的控制因素、发育规律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认为,砚石台煤矿存在不同程度的煤层流变现象,煤层流变程度受控于层滑作用、煤层构造、煤层层位和煤层倾角等因素。受其影响,煤层流变强烈地段主要集中在4号煤层的地层产状平缓处,次级构造密集发育和层滑作用强烈地段。   相似文献   

4.
2013ZX-SH-UM15V井位于山西沁水盆地腹部,为一口煤层气生产直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3号煤层、15号煤层取心,以了解其煤层含气量、煤岩特性等相关参数。在3号煤层、15号煤层取心过程中,因其煤层中下部煤质较松软,岩心采取率一度很低。结合3号煤层、15号煤层的煤岩特性及绳索取心钻井工艺的特点,通过反复的试验,最终成功完成了3号、15号煤层的取心工作,其中15号煤层岩心采取率达90%以上。总结了针对该区域的松软煤层的绳索取心施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鱼田堡煤矿所开采的含煤地层是二叠纪龙潭组,含煤六层,其中四、六号煤是主采煤层。早在建井期间的1958年5月26日,在+150米水平石门的探钻首次引起四号煤层瓦斯突出以来,截止1981年2月突出次数达267次,其中四号煤层158次,六号煤层107次,五号煤层2次。在四号煤层发生突出而六号煤层未发生突出的时期,曾选择六号煤层作为解放层来解放四号煤层。直到六号煤层与1961年不断发生冲突以后,认识到六号煤层也是突出煤层,又选择极薄的三号煤层作为解放层开采。   相似文献   

6.
奥塔北井田煤层多、埋藏浅,煤层结构及煤层厚度变化大,存在煤层对比困难、煤层露头难以控制等问题。为此将先期开采区块划分为二维区与三维区,其中二维区采用小道距、小炮距的观测系统,重点控制浅部地层倾角和煤层露头;三维区采用8线8炮、小CDP网格的观测系统,重点解决煤层结构问题。在后期的处理解释中,采用分频处理方法,以提高地震资料中的高频能量;利用波阻抗反演,进行煤层反射波标定,以提高煤层分叉合并与煤层夹矸的分辨能力。奥塔北井田先期开采区块勘探实例表明,二维与三维地震互补的勘探方法,对控制煤层露头、解释煤层分叉合并、确定煤层结构与煤层间关系等地质现象,具有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驾岭煤矿瓦斯涌出量异常变化的现象,收集地质勘查及煤矿生产期间揭露的地质构造及瓦斯信息,运用瓦斯地质理论,从煤层瓦斯生成、运移、储存的角度,研究岩浆岩侵入、煤层埋深和断层等地质因素对2号煤层煤质、生烃能力、煤层渗透性、瓦斯含量等参数以及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提高了2号煤层的变质程度、瓦斯储集能力和渗透性,促进了煤层二次生烃,同时岩浆热液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使煤层瓦斯大量逸散;岩浆侵入对煤层瓦斯的生成、运移和储存均产生了影响,是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断层特征及分布影响了瓦斯的储存和运移,煤层埋深影响了瓦斯的储存,断层和煤层埋深是煤层瓦斯赋存的一般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地质统计法等方法,通过CGIS、SPSS等软件对可采煤层煤质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煤层以低全水分、低灰分、中高挥发分、低固定碳、低硫、中氟煤、高热值为主;全水分东北高西南低;灰分上部煤层高于下部煤层,在平面上中部低,东西两侧高;挥发分上部煤层高于下部煤层;固定碳上部煤层低于下部煤层,在平面上西南高东北低;硫分上部煤层高于下部煤层,平面上东北高西南低;氟含量上部煤层低于下部煤层,在平面上西南区域高于其他区域;低位发热量上部煤层低于下部煤层,西南部区域低于其他区域;原煤灰分与固定碳和低位发热量为极强负相关,固定碳与低位发热量为极强正相关,挥发分与固定碳为强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煤层反射波的初至特征、相位特征、振幅特征、频率特征和波组特征的变化,可以解释煤层缺失,分析煤层沉积环境,对比煤层分叉,确定构造断裂和预测煤层厚度变化趋势等。   相似文献   

10.
11号煤层直接沉积在潮坪和潮坪砂坝的隆起基底上,9号煤层亦发育在三角洲前缘的隆起区,成煤时间长,煤层厚度大,井田东部煤层最厚,薄煤带位于研究区南东角。8号和10号煤层为9号煤层在沉积过程中的局部分叉,而且分叉指向砂体和海,故9号煤层为岛状成煤条件。4~(-1)号煤层沉积在冲积平原的陆相环境。  相似文献   

11.
受基底影响,永陇矿区2号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范围较大,为0.65~26.79 m。为实现高精度煤层厚度预测,选取该区对地层岩性分辨率较高的自然伽马作为预测属性,并将计算的岩性概率模型作为三维数据约束进行地质统计学反演。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的岩性数据,区分了煤层和泥岩,成功的预测了煤层的厚度。根据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的煤层厚度,可知该区西南部煤层较薄,只有0~5 m;东北部煤层较厚,一般超过20 m。对比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的煤层厚度与实际钻探揭露的煤层厚度,可以看出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煤层厚度更接近于钻探揭露的煤层厚度,平均准确率达80%以上,其精度高于传统的确定性反演。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瑞利型导波在煤层中的能量分布规律,理论推导了3层对称弹性介质中瑞利波的频散曲线方程以及瑞利型导波的能量分布方程;绘制振幅深度分布曲线。研究表明,煤层中传播的瑞利型导波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煤层中,且其能量在煤层中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瑞利型导波的x分量的能量关于煤层中心偶对称,且煤层中心能量最强;z分量关于煤层中心奇对称,且煤层中心能量最小。   相似文献   

13.
根据煤层瓦斯参数测定结果,分析闽安煤矿瓦斯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瓦斯赋存的地质控制因素主要有煤层的埋藏深度、煤层围岩、水文地质条件、煤层厚度以及煤化程度,其中煤层埋藏深度、煤层围岩为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为富甲烷片区,故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治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工作。  相似文献   

14.
黄文  郭梁  陈康  熊炜 《贵州地质》2019,36(2):141-148
基于地瓜二井田龙潭组主煤层钻孔资料统计分析,结合趋势面法研究17-2煤层赋存特征,并从成煤前后的沉积及构造环境探讨研究井田主煤层赋存的控因,为今后煤矿开采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1) 17-2煤层厚煤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东南、西北煤层减薄;煤层整体为单斜构造,煤层底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2)成煤前,峨眉山组玄武岩的喷发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成煤时,沉积环境主要为潮坪沉积,控制厚煤层发育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西向由于地势增高,而南东向由于潮汐对煤层冲刷,导致煤层减薄;成煤后,以燕山期为主的构造运动对煤层造成一定程度的切割与破坏,造成煤层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测水煤系主要煤层的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庭 《湖南地质》1990,9(3):36-40
本文从煤层的流变环境,微观及宏观的煤层流变特征,论证了湘中测水煤系煤厚的变化,煤层之不稳定,主要是被后期改造的结果。通过对煤层流变构造的研究,说明煤层本身具有很强的记录构造作用的能力,煤层流变构造的多种多样又说明是经历了多期次、多种方式构造作用的结果。在煤层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后,煤层富集带就成为瓦斯、应力的高度集中点,最易诱发瓦斯突出。对煤层流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今后煤田地质勘探及煤矿的开拓,而且还有利于深化对煤田地质构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鲁西含煤区中部煤的煤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鲁西含煤区中部新汶和肥城煤田煤的岩石学、煤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成果表明山西组煤层和太原组煤层在煤岩学、煤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山西组煤层比组煤层具有相对高的惰质组和壳质组含量,相对低的镜质组含量;山西组煤层比太原组煤层具有相对低的灰分和硫含量以及挥发分产率;山西组煤层具有相对低的矿物含量,而太原组煤层具有相对高的矿物含量。山西组煤层和太原组煤层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6,(3)
煤层厚度是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的基础数据,也是煤层气开发有利区评价的主要参数之一。通过对煤层厚度正演模型分析,认为当煤层厚度大于1.7 m时,均方根振幅属性随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HC研究区实际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以煤层厚度正演模型结果为依据,拟合井点处煤层厚度与均方根振幅属性之间的关系式,来预测HC研究区5#煤层厚度平面图。通过实钻井煤层厚度和预测厚度的误差统计分析,认为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煤层厚度的方法简单,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煤层透气性差,煤层瓦斯预抽难度大,提高煤层透气性是提高瓦斯抽采效果的关键,煤层高压水力割缝增透技术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因矿井地质条件的差异,也存在部分矿区应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研究了不同地质条件下高压水力切割煤层后地应力、煤层位移的变化规律,采用储层数值模拟软件进一步研究了水力切割后钻孔的产气效果,分析了国内工程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高压水力割缝增透技术能有效提高煤层透气性能,大幅提升瓦斯抽采效果;在煤层较厚、瓦斯含量大、煤体碎软及低渗的煤层中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宣东二矿Ⅲ3煤层实测煤质、煤层瓦斯数据,从煤层瓦斯生成、运移、储存角度,研究了上覆岩床对煤层煤质、煤层生烃量、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等煤层瓦斯赋存状态参数的影响,认为受上覆岩床影响,煤变质程度提高,由长焰煤变成气煤-焦煤,煤层Rmax、Cdar值与辉绿岩床厚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与Ⅲ3煤层和辉绿岩床间距呈明显的负相关,煤层最大吸附瓦斯能力由15m3/t提高到40m3/t,煤层瓦斯含量由3m3/t提高到9m3/t以上,多方面改变了Ⅲ3煤层瓦斯赋存状态和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0.
煤层含气性是决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能有效反映煤层气的赋存条件。根据煤层气井实测含气量数据,剖析了山西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地质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含气性分布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西山区块2号煤层平均含气量6.87 m3/t,8号煤层平均含气量8.4 m3/t,9号煤层平均含气量7.6 m3/t,煤层含气量主要受煤层埋深和构造形态的影响。研究区8号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为–65.33‰~–40.94‰,平均–45.88‰,煤层含气量与甲烷碳同位素之间成正相关关系,随着含气量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也逐渐变重。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受控于煤层气解吸–扩散–运移效应和地下水动力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