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晓飞 《地质与勘探》2020,56(1):94-101
贵州苗匡热矿水地热区大地构造位于江南复合造山黔南坳陷铜仁复式褶皱变形带,区域构造为红石古断裂带与苗匡断裂交汇锐角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前南华系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热矿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含高氟、锶、锂、偏硅酸;弱碱性水;呈带状中低温热储;区域大地热流供给热量;地下热矿水补给为构造破碎带深远程补给;区域性红石活动断裂带具有导热导水储水性,热矿水被温差、压力差等驱动循环运移至断裂破碎带富集,苗匡次级断裂带在该热储起到连通传导作用;热矿水井口温度45℃,出水量560 m~3/d。研究结果可对该区热矿水勘查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世从 《贵州地质》1994,11(4):330-333
根据贵州省的地质特征和地下热矿水的形成条件及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将贵州的地下热矿水分为受深断裂控制的深循环型中、低温热矿水和沉积盆地深埋型中、低温地下热卤水两个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3.
经检测,新泉盆地DR6地热井水已达到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水浓度标准,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通过对本区热矿水田赋存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该热矿水田受NE向和NW向断裂构造复合控制.因此,断裂构造复合部位附近是地热资源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4.
笔者根据主干断裂一带出现的地下热水化学组分异常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热资源概念模式——构造圈闭型地热资源。构造圈闭型热储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水文地质环境,赋存于其中的地下热水径流非常滞缓,变质程度较高,发生的水-岩反应较充分,溶解的围岩化学元素成分更多,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医疗热矿水。因此,在地热资源勘查利用中具有特殊意义,应充分重视构造圈闭型热储中地下热水的医疗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5.
结合贵州铜仁地区西部石阡、思南两县热矿水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对其热矿水成因及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石阡、思南两县热矿水的形成类型为大断裂一深循环型,形成原因为上地幔顶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巨大热能沿松桃一榕江断裂上升,经由北东组走滑断束传输到地表构造。在碳酸盐岩处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并进入深部对流循环,再沿导水断裂补给背斜与断裂联合蓄水构造。  相似文献   

6.
郝星波 《地下水》2019,(3):39-40,53
以蔚县盆地地热地质已有成果为基础,结合麦子疃一带地热井成井资料,对区域地热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科学的提出保护涵养与开发利用前景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热水的形成与大型断裂有直接关系,本区地热资源以对流传热为主,平面上呈条带状延伸,由断裂影响形成带状型热储,属断陷盆地型低温地热区。本区地热水可直接利用于理疗洗浴,流体综合命名为氟水,为优质理疗热矿水,保护涵养并合理开发利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贵州石阡地区热矿水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世从  陈履安 《地质论评》1992,38(5):457-466
根据石阡地区热矿水分布区的水文地质、构造、岩相资料和热矿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成果,可将本区热矿水分成Ⅰ、Ⅱ、Ⅲ三个小区:Ⅰ区位于印江至石阡的袍木寨背斜、石阡断裂带北段上,含水围岩为咸化海相白云岩含膏盐建造,为矿化度高,Sr~(2+)、SO_4~(2-)、δD、δ~(18)O较高的SO_4~(2-)型水。Ⅲ区位于红石走滑断裂束,含水围岩为浅海灰岩建造,为矿化度低,Sr~(2+)、SO_4~(2-)、δD、δ~(18)O较低的HCO_3~-型水。Ⅰ、Ⅲ区热矿水年龄较低。Ⅱ区位于上述两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其热矿水为Ⅰ、Ⅲ区热矿水混合而成。为年龄较高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SO_4~(2-)·HCO_3~-型水。  相似文献   

8.
本区地下热水井资料表明,震旦亚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是本区地下热水的主要储层,而巨厚的(1200m)上第三系天竺组红色粘土类和第四系泥质沉积物构成了本区地热的良好盖层。太古界以来构造运动以及伴随的岩浆活动而形成的诸多岩体,是本区地下水的热源供体,与之有关的断裂与构造也是本区寻找地下热水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
广东白云地铅锌矿床位于三洲盆地矿集区,地处NE向恩平—从化深断裂带、EW向高要—惠来深断裂带及NW向西江大断裂的交汇处,其成矿作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重点对矿床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成矿作用探讨成矿机制及找矿前景。结果表明:F2是本区的主要导矿构造,其旁侧的次级张性断裂是主要的容矿构造,成矿流体经F2运移至本区在次级张性断裂中析出成矿;矿区东部西江断裂与高要—惠来断裂交汇处,构造应力集中,次生张性断裂发育,距离矿源较近,且在新构造运动中未抬升剥蚀,是本区的首选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0.
构造因素分析是成矿过程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各古构造层中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褶皱测量统计,恢复了本区白垩纪以来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发现各期古构造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轴均为近水平状态,其中建德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衢江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始新世–渐新世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W向。指出本区球川–萧山断裂等NE向区域大断裂构造开启的期次,决定了成矿期次,开启的时间决定了铀矿形成的年龄,其开启时序明显受古构造应力场发展演化控制。建德期晚期,随着NW向挤压应力场转为应力松弛状态,区域大断裂处于开启状态,火山喷发期后的深部含矿流体沿区域大断裂向上运移,形成了本区早期铀成矿(125~115 Ma),衢江期NN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使本区区域大断裂再次开启,带来了深部成矿流体,形成了第二期铀成矿(90~70.2 Ma),两期铀成矿叠加最终形成了本区的铀矿化定位。  相似文献   

11.
太原盆地是新生代断陷盆地, 盆地内受南北和东西多组断层控制形成了多个断垒、断块, 岩溶热矿水主要分布在三给地垒以南和田庄断裂以北的区域。岩溶热矿水的主力产水层为奥陶系的峰峰组和上、下马家沟组的碳酸盐岩储层。项目组采集了18个地热水样品, 同时收集了已有文献中的9个地热水和3个地下冷水的水化学数据。根据分析化验结果, 岩溶热矿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4-Ca ·Mg型。根据热矿水中的离子浓度关系和主要矿物的饱和度指数可以推断水化学类型主要受石膏层的影响。地下水溶滤过程中除了方解石与白云石溶解作用外, 石膏的溶解作用占主导地位。根据矿物饱和度指数, 石膏溶解产生过多Ca2+以及热矿水温度的升高还导致了方解石或者白云石更加饱和, 可能发生沉淀。西温庄隆起内的岩溶热矿水混合了古水, 年龄均大于20 000 a, 岩溶热储温度为72.6~91.1 ℃, 循环深度为2123~2663 m。长时间的水岩相互作用, 为热矿水的形成提供传导加热的时间和丰富的矿物质组分。西温庄隆起作为岩溶热矿水温度、TDS以及锶浓度的高值区, 是盆地内热矿水的汇水区, 同时也是区域热矿水条件最好的区域。TDS和Sr浓度升高趋势反映了地下水从补给区到盆地内排泄区明显的溶滤作用, 并且发生了由低TDS的HCO3-Ca ·Mg型地下冷水往高TDS的SO4-Ca ·Mg型岩溶热矿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浙江湖州太湖南岸地热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湖州太湖南岸有多处地热异常显示,异常点水温为25℃~31℃,水中的氟、偏硅酸和游离二氧化碳达到或接近国家医疗热矿水标准值,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大量调查和以往地质成果资料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地热形成模式和热储概念模型,认为区内存在二叠系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和黄龙组灰岩以及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茅山组砂岩两个热储层;北东向的学川—湖州、北西向的长兴—奉化和东西向的湖州一嘉善大断裂是区内的主要导热热构造,且近期有活动迹象,为地下热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石炭系上统高骊组、二叠系龙潭组与堰桥组的页岩、泥岩,第四系的粘土层是良好保温层。研究成果对开发本区的地热资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毕节市金沙县安底镇位于安底穹隆轴部,在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热井资料基础上,通过综合研究,分析了金沙县安底地区地热资源的形成背景、热储构造、赋存特征及热矿水成因。区内热储构造为安底穹隆,导热构造为龙井坝断层,属典型的"褶皱隆起断裂对流型"地热系统,大气降水沿北西、南东侧安底穹隆背斜翼部碳酸盐岩分布区断裂、构造裂隙,由北西、南东向背斜轴部进行深循环,地下水向深部下渗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不断与地壳地温梯度场热的交换,形成热矿水。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医学部位于京西隆起地区,处于八宝山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之间,断裂构造较为复杂,加之周边地热井距离较远,在该区进行地热资源勘查有一定的风险。北京大学医学部地热勘查的成功,对于评价本区的热储盖层、热储层、地热增温率和热储构造等地热地质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查明了该区涌水量一般大于1000m~3/d、出水温度大于50℃、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热矿水类型为氟型淡温泉水;该区热储盖层地热增温率不是十分理想,但厚度较大也能起到保温作用,出水温度较为理想,但成井深度偏大。同时在研究区发现了一条F1断裂,分析认为是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次级断裂,其与主断裂基本同时形成,逐级下掉,共同组成了构造分区断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兴城碱厂地质概况的认识,结合区域物理、化学异常特征,为本区寻找铜钼矿床奠定了基础。区域性断裂构造影响了成矿带中的岩浆分布,沿断裂发育的蚀变带及硅化细脉带,是本区的控矿和赋矿构造,其中北东向断裂多被岩脉及铜钼矿化硅化脉充填,是本区找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东部变质岩区地热水属断裂对流型中低温热矿水,其形成与分布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通过贵州东部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地热地质条件研究,以及典型温泉成因、地热勘探成井条件分析,总结出变质岩区地下热矿水具有以下赋存规律:一般构造区基本不具有地热水形成条件;区域性断裂,尤其挽近断裂有带状热储形成条件;区域性断裂与背斜复合构造区具有地热田形成条件。贵州东部镇远、雷山、黎平、榕江、江口及三穗等区域有较好的资源形成条件,有一定的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西北地区赋存发育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型与砂岩类裂隙-孔隙型2种理疗热矿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型理疗热矿水主要为氟·锶水;砂岩类裂隙-孔隙型理疗热矿水主要为锶水和溴·锶水。根据对理疗热矿水形成条件的分析,研究区内的鲁西地块阳谷-齐河凸起与坳(凹)陷区内的顶部风化壳岩溶发育的基底凸起(潜山)是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型理疗热矿水的找矿靶区;华北坳陷区内深大断裂及坳(凹)陷边缘较大断裂附近的次级构造发育区是砂岩类裂隙-孔隙型理疗热矿水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8.
王新宇 《地下水》2009,31(4):57-58
地热资源是一种环保型能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可用于医疗保健、旅游、农业、水产养殖、特色理疗等。镇隆大园地热田交通十分便利,处于加里东期片麻状花岗岩与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上,位于大断裂控热构造的次级断裂和与之相交的断裂带上。其地理位置优越,地热资源丰富,地下热水水温高,水量大,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标准,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9.
试论西藏活动构造带及其对地震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藏地区分布有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活动构造带。本区地震绝大部分属于浅源地震。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复发周期短的特点。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活动构造带的边界断裂附近。但在边界断裂转折或交叉部位,震中分布的密度最大,震级较小;而边界断裂的其它部位,一般密度小,震级大。地震断裂带的力学性质主要与其走向有关。北西向为右旋走滑断裂,北东向为左旋走滑性质;近南北向为张性正断层性质。本区控震构造应是活动构造带,发震构造应是活动构造带中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20.
安溪县地处闽中断块斜隆起区,闽东火山断拗带中南部,地热资源较丰富,目前已调查发现地热异常区有9处。地下热水温度在为38℃~75℃,井口自流量高达38 L/s,可溶性Si O2和F-含量达到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具有良好的理疗洗浴功效。通过收集资料、水文地质调查及取样化验分析得知:安溪县地热水的热储层为花岗岩,盖层为第四系及侏罗系火山岩;热贮通道以北西向张剪性断裂为主,其次为由该组断裂引起的节理裂隙;热储主要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呈带状分布,在断裂带复合处出露形成火山热-对流热混合型热水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