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息位置地图是泛在网环境下以位置为核心实现多维时空动态信息关联,提供泛在空间信息智能服务的新型地图。其中,多维动态场景建模是全息位置地图创建位置本体,汇聚、关联、分析、传递和表达与位置相关的泛在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系位置地图基础数据建模的基础。本文面向全息位置地图室内多维动态场景建模需求,在室内空间语义划分的基础上,定义了室内空间语义概念、概念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集合,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全息位置地图的室内空间本体建模方法,并实现了一种室内空间本体建模工具。本文以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实验场,利用室内空间本体建模工具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能够有效支持室内泛在信息的语义查询,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情境在移动位置服务领域起到融合多源时空数据、模拟地图使用情形及获取用户空间需求的作用。根据作者早期建立的位置地图情境模型,本文基于活动理论构建了位置地图情境三层推理规则,重点描述其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形式化表达将情境推理的结果与位置地图表达联系起来,形成三层推理规则的解析与运行流程;以用户去机场登机为例,假设2种不同情形,验证5种情境事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情境推理方法简洁、可操作性强,为进一步研究智能化地图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是战略资产。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佬用资本大战地图市场,资本+技术+市场的结合必将带来地图产业的新变局。传统测绘单位,准备好了吗?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是战略资产。不管社交、搜索还是电商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未来可以成为信息服务的入口,也能够成为综合的生活服务平台。借助LBS(地理定位服务)技术向如此海量的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餐饮、团购、酒店、娱乐等O2O生活服务,是地图服务的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而这也意味着,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在地图领域再次短兵相接。  相似文献   

4.
在基于位置的应用领域中,如自然灾害监测、流感趋势预测、定向广告推广等,用户地理位置的推测起到重要的作用。现有方法主要利用文本内容和社交网络进行位置推测,一方面未能充分挖掘和融合2种信息,另一方面推测社交网络中孤立用户的位置比较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文本主题和社交关系图神经网络的社交网络用户住所位置推测方法(Social Relationship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SRGCN)。主要方法包括:首先,从文本内容中获取混合特征,利用TF-IDF获得文本特征向量,根据用户之间的提及信息建立初始社交关系图;其次,针对用户社交关系图中存在孤立用户并难以估计其位置的问题,建立主题模型,根据主题向量相似度为孤立用户建立联系,补充社交关系图;最后,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处理社交关系图数据,对文本特征和网络结构进行联合建模,以有效推测用户的地理位置。在真实世界基准数据集GeoText上探究了主题相似度阈值对推测性能和图规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增加可定位用户的比例并将大部分属于同一类的用户节点聚集;SRGCN在平均距离误差、距离误差中位数、推测准确度方面...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三维地图的重要目标选取与突出表达效果不佳以及若采用符号化实景三维模型表达存在的建模成本高、数据量大等问题,提出符号化三维地图表达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利用自发地理信息数据构建空间兴趣场模型,描述用户对地理信息兴趣程度的空间分布,进而对三维地图符号进行分类。以三维地图场景构建为基础,通过视点控制对三维地图进行符号化表达,实现符号化三维地图的细节层次表达。本文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符号化三维地图,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三维地理空间模型的认知效果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手持设备自身的限制及无线网络环境的特点,要求地图在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术条件。制图综合作为地图生产与制作的重要环节,是当前移动环境下地图应用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居民地综合算法为例,探讨了部分算法在移动环境中的执行效率,并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尝试将移动环境中用户位置以及用户的当前任务等上下文信息用于综合算法中,设计以用户位置及当前任务为中心的实时制图综合算法,最后以案例证明了算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信息通讯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地图制图的门槛,大量非专业制图人员涌现到地图制图领域,地图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显著的泛化趋势。然而,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普通大众在专题地图选择时容易产生“制图困惑”,难以确定恰当的专题地图类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一种基于可视化维度理论的泛地图知识推荐方法。首先,面向专题制图需求,建立以空间数据、数据特征、泛地图可视化维度、泛地图可视化形式、应用领域为核心要素的泛地图可视化知识本体,通过知识抽取、知识存储操作,构建泛地图可视化知识图谱。其次,对知识图谱进行知识嵌入,实现地图可视化要素的知识化表达。最后,基于泛地图知识要素建立相似度计算模型,计算用户输入数据与知识图谱内空间数据特征、可视化维度、应用领域等的相似度,得出综合相似度结果,实现泛地图可视化形式的精准推荐。结果表明:面对泛化的专题信息表达,本研究提出的泛地图知识推荐方法能够为用图者的制图选择提供较为准确可视化参考,一定程度上满足普通大众的寻图需求。  相似文献   

8.
2023年8月13日至18日,第31届国际制图大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第31届国际制图大会概况。然后,在详细分析大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重点归纳和总结了国际上地图制图学在基础理论、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技术、地图数据、地图产品、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众应用、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伦理八个方面的研究新热点,并分析得到了以下特点:一方面地图制图更加注重多要素融合制图、用户/场景体验增强和快速制图能力;另一方面,地理信息技术在多模泛在感知、大数据融合处理、人工智能分析、知识构建与服务等方面不断深化;此外,面向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等的全球/区域/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用,已成为各国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共同努力的热点方向。另外从国际地图大赛获奖地图可以看出地图可视化方法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文化印记,更加注重“人-图”互动。最后,探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地图制图学在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应用服务方面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地图制图学科发展与国际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复杂场景下人群计数及地图可视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视频地理映射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首先,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构建了适合于复杂场景的人群语义分割模型;将视频与GIS相结合,求解摄像机和人群场景的单应矩阵;基于人群语义分割结果及单应矩阵,可将人群多边形映射至二维地图。然后,设计等距分区和格网分区2种分区方案;根据人群语义分割结果,统计不同分区方案下各子区人群密度。最后,基于训练的各子区人群密度值,计算视域内人口总数;通过人群目标点符号均匀填充人群多边形,进行地图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① 本文构建的人群语义分割模型,可实现大场景下人群的高精度分割,精度为94.11%;② 将视频与GIS相结合,实现了人群的地图映射和地图可视化表达,达到了人群可定位、可量测和可空间分析的目标;③ 实现了监控视频人群的精准计数,将视域划分更多子区有利于提高计数精度。与基于密度图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在高空、高密集度的大场景中具有优势,能有效解决人群难以精准计数及地图可视化的问题,可用于大型活动、车站、商场、运动场馆的人群监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灾害愈加频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然而,城市内涝灾害在愈加频繁的同时,产生了诸如信息获取不及时、制图时效性低、地图信息冗余等问题,难以为救援提供及时响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城市内涝场景下的微地图制作方法。首先,调用微博API获取任意时间段内特定主题下的社交媒体文本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与预处理;接着,选取BiLSTM-CRF模型提取社交媒体中有关城市内涝的地名地址信息;然后,结合Dijkstra算法为用户推荐避开危险路段的最优路径;最后,结合灾害信息与实际场景,制作城市内涝场景下的微地图。实验结果表明:(1)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城市内涝点,总体准确率达到92.7%;(2)对比官方发布的积水点,本文提取的积水点与官方积水点大部分重叠,能够有效为传统监测方法提供补充信息;(3)根据所得内涝点生成道路网级别的城市内涝地图,能够克服在海量地理空间信息中可视化冗余的不足,即有效缓解地理信息冗余的问题。由此可知,实时显示城市内涝信息,能够为用户掌握灾害现场的信息提供便利,调动他们参与制作微地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结合最优路径推荐,能够提高灾害...  相似文献   

11.
移动增强现实和地理信息系统融合正成为空间信息可视化的理想平台。针对现有增强现实跟踪注册技术描述室内空间信息位置不精确、推理空间结构弱和场景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空间布局约束下的在线学习跟踪注册方法,首先使用图像特征匹配算法估计相机相对初始姿态,接着利用端到端编码-解码网络提取室内场景边缘和语义特征信息,生成2D布局假设,然后应用贪心策略细化2D布局假设并提取对应布局关键坐标点信息,最后将语义特征和布局关键坐标点作为约束条件,联合优化空间信息的初始位姿。本文方法在复杂室内场景下,注册虚拟模型最大位置误差为9 cm,最大缩放误差为17%,最大旋转误差为16°。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为空间信息注册增添条件约束,实现在室内场景精确注册,并具备较强的场景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图上的兴趣点,提出了一种兼顾个体重要性和点群空间分布特征的选取方法。根据单个点的地理特征、地理意义来评估点的重要性程度;通过反复构造加权Voronoi图保持点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单个兴趣点的选取概率。最后,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实验,实验表明该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实现遗产保护与修复、传承与活化的重要手段。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遗产数字化的有效手段,其能够以非接触方式获得高精度、高密度三维点云,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大型石窟)的海量三维点云,为快速处理及应用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实现普通计算机配置下石窟遗产海量点云的快速浏览与展示处理,构建了基于文化遗产本体综合价值的点云分块策略,通过八叉树数据结构对每一数据分块进行组织管理,并采用开源引擎Potree.js搭建可视化场景,进而完成海量石窟点云的快速可视化处理。以某一大型石窟遗产三维点云开展可视化处理实验,并与3DHOP、Cesiumlab等可视化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简单易操作,处理时间和渲染效果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位置服务的迅速发展,位置地图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图产品,相比一般地图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而拓展了位置地图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围。为此,首先,本文通过情境理论,分析了其与位置地图之间的联系,指出情境建模在位置服务特别是位置地图应用中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目前的情境模型在移动地图服务中存在不同情境信息之间关联度不强、情境推理难以实现的问题,重点剖析活动信息在情境建模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活动分层的位置地图情境三层模型,研究了活动模型、行为模型和情境信息模型的研究内容及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活动模型与不同行为、行为模型与多种情境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形式化描述语言(本体)建立了位置地图情境模型的逻辑结构;最后,以用户去机场登机为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位置地图情境建模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适应的LBS应该根据用户的不同终端和不同请求采用不同的定位手段,并通过相应的网络向用户提供最合适的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网格技术和LBS的体系结构,然后分析了自适应的LBS系统应该具备的若干特征,包括定位的自适应性,服务内容的自适应性和服务质量的自适应性.最后给出了基于网格的自适应的LBS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规模的数据中抽取非平凡的、隐含的、未知的、有潜在使用价值信息的过程。LBS系统记录了大量的移动端用户在真实世界中的空间和时间属性,如果能从这些记录中挖掘出移动端用户的常用位置信息及其特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本文根据LBS系统记录的移动端用户位置信息,利用改进的DBSCAN聚类算法,较为准确地提取移动端用户的常用位置信息,并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宗地图是土地调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宗地图专题注记的配置美观程度直接影响着宗地图输出质量。本文从地籍权属要素语义出发,针对宗地图专题注记特点分别提出基于角平分线的界址点点号注记、基于空间位置修正的界址边长注记以及基于等分点的宗地四至注记配置算法。针对界址点点号注记易产生的压盖情况,提出基于近似圆的压盖检测算法。最后通过系统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宗地图专题注记配置算法具有较好的标注效果和较高的运算效率,提高了宗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线状要素化简对提高矢量瓦片地图服务过程中数据传输效率和可视化表达效果至关重要。常见经典化简算法大多不考虑化简前后曲线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保持,导致易发生化简结果尖锐化、局部极值点缺失和产生相交等异常问题,如果考虑化简前后空间关系的一致性,则影响化简效率。鉴于此,结合矢量瓦片地图服务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Visvalingam算法,采用最小堆技术解决了最小权重值查找效率低下问题,利用线自相交拓扑关系判断策略,从全局考虑线上其它点对当前点的影响,解决了线化简前后拓扑关系的一致性保持问题。将改进的算法与原始算法在拓扑关系、几何特征、位置精度和化简效率等方面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可顾及线状要素的拓扑关系,保证化简前后线状要素的整体形态及其拓扑关系不变,能够更高效地应用于矢量瓦片地图在线服务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初步探讨了彩色扫描地图上点状符号自动识别的方法及软件设计的模型和框架.彩色扫描地图上规则符号的主要视觉特征是颜色、形状及大小.识别符号建立在符号模式库的基础上,根据模式库中提供的颜色类型,通过颜色分层方法去寻找彩色扫描地图上的目标,然后提取其轮廓线,获取形状和大小等特征量,最后用符号特征相量与模式库中的特征相量相匹配,对符号进行判别分类,并通过坐标转换,输出符号的中心点地理坐标及符号的其他对应属性.本文最后以彩色地图上电信号强度符号的识别为实例,论述了具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水印嵌入方法往往导致原始载体数据质量的下降,而可逆水印技术由于能完整恢复原始载体数据,因此,在精度要求较高的矢量地图版权保护应用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目前,栅格图像的可逆水印算法研究较为成熟,而在矢量地图领域则主要借鉴栅格图像的相关方法,由于没有充分利用矢量数据的组织特性,因此鲁棒性不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矢量地图坐标点之间的基本空间关系在常规地图操作前后的不变性,提出一种鲁棒的矢量地图可逆水印算法。算法首先利用道格拉斯—普克方法将要素点分为特征点与非特征点两类,在此基础上计算每个非特征点与其相邻前后特征点连线所构成的夹角。在水印嵌入时,利用该夹角来映射水印比特位,并通过调整非特征点坐标来对该夹角进行调制以实现水印信息的嵌入。实验表明该算法所生成的水印具有一般可逆水印的不可感知性与可逆性,同时,对旋转、平移、要素排序、裁剪、压缩、简化等攻击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