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用吸管法取代综合法进行粒度分析的意义按照现行海洋地质调查规范,在对所取的海洋底质及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时,如样品中粒径大于0.063mm 的颗粒多于85%时,可直接采用筛析法;如样品中粒径小于0.063mm 的颗粒超过85%时,可直接采用吸管法(也即沉析法)进行测试。但当样品的颗粒大小从粗至细各粒级均有分布时,则应采用综合法,也就是用筛析法和吸管法同时进行测试。最后,将两种方法所求得的百分含量统一平差,求出校正百分数。  相似文献   

2.
在粒度分析试验中,通常采用筛析法(用于粒径>0.063mm的颗粒)和吸管法(用于粒径<0.063mm颗粒)。这种方法始于三十年代,目前在我国的海洋调查规范中,仍被定为粒度分析的标准方法。最近几年,我局在南黄海海区采集了不少表层及柱状底质样,并对这些样品作了化学、矿物、光谱、粒度等分析。而在用吸管法作粒度成份测定时发现:当颗粒直径以0.063mm—0.016mm为主时,测试结果有时会出现偏低情况,而当颗粒直径以<0.004mm为主时,测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细颗粒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全荣  王效京 《沉积学报》1985,3(4):141-153
概况 粘土矿物是细粒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矿物组成。据长江口泥沙分析资料,在河口地区无论是悬沙或底沙,粒经均以<0.032毫米的颗粒为主,在悬沙中竟占90%以上,底沙中约占75%。因此,研究长江口沉积物的沉积作用、泥沙扩散及航道回淤等项目时,均须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井有杆泵排采设备悬点静载荷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有杆泵排采设备悬点载荷是标志其工作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悬点载荷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静载荷。悬点静载荷是选择和正确使用排采设备的重要依据。在研究我国煤层气井开采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了排采设备的悬点载荷,给出计算悬点静载荷大小的方法及其变化规律,最终利用现场实测的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悬点静载荷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杆柱重和液柱重,但管外液柱对柱塞压力的影响不可忽略;上下冲程中静变形量相对较小。该计算方法步骤简单,结果符合实际,能够较好地满足煤层气井现场数据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长江口、杭州湾、舟山海域及东海陆架4个海区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敏感组分分析,发现东海陆架与长江口具有相似的三级组分物质组成,杭州湾与舟山海域具有相似的两级组分物质组成.综合4个区域粒级组分分布特征,采用湿分法将4个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成6个粒级:<0.004 mm,0.004~0.025 mm,0.025~0.063 mm,0.063~0.125 mm,0.125~0.250 mm和>0.250 mm,分别提取各级组分和全样进行有机碳及同位素测试.定量分析各级组分有机碳含量、来源及物质组分,除杭州湾海域粗粒级外,基本上<0.004 mm的粘土组分有机碳含量最高;富集在杭州湾海域粗颗粒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植物碎屑.沉积物颗粒大小、物质组成类型是不同粒级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粒度分析试验中,通常采用筛析法(用于粒径>0.063mm的颗粒)。和吸管法(用于粒径<0.063mm的颗粒)。这种方法虽然始于三十年代,但目前在我国的海洋调查规范中,仍被定为粒度分析的标准方法。最近几年,我局在南黄海海区采集了不少表层及柱状底质样,并对这些样品作了化学、矿物、光谱、粒度等有关项目的分析。而在用吸管法作粒度成份测定时,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当颗粒直径以0.063mm~0.016mm为主时,测示结果有时会出现偏低情况,而当颗粒直径以<0.004mm为主时,测示结果有时会出现偏高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对于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合理的见解。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对有关单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岩土力学》2017,(7):2036-2042
颗粒之间的毛细作用是分析湿颗粒体系力学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虑两球形颗粒与粒间弯液面的相互作用,采用打靶法求解得到了粒间气-液-固交界面的几何形状与基质吸力关系的精确解答,并与环形近似方法和数据拟合方法得到的粒间作用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种简化方法的精确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粒间间距、液-固接触角以及基质吸力时,两球形颗粒间由毛细作用引起的吸应力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当液体体积较小时,拟合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好,而当液体体积较大时,采用环形近似得到的结果要比拟合方法更接近精确解,为非饱和土中吸力的认识以及非饱和土力学微观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金属离子与土壤黏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等,一直是土壤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基于悬液Wien效应发展了一种测定离子与土壤黏粒之间能量关系的新方法,相较以往基于吸附等温线或者离子活度计算离子与土壤黏粒之间能量关系的方法,悬液Wien效应方法具有测定简便、能够直接计算能量等优点。悬液Wien效应是指悬液电导随场强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从悬液Wien效应原理、仪器设备研发、悬液Wien效应应用等角度综述了过去10多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发现不同价态的离子在土壤黏粒上的结合能和吸附能不同,主要表现为二价一价;由于三价离子(Cr~(3+)和La~(3+))易于水解,三价离子的结合能和吸附能小于二价离子;相同离子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结合能和吸附能表现出不同差异,与土壤性质如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氧化铁含量有关。研究结果推动了传统土壤化学关于金属离子非专性吸附机理的认识,在理论和方法学方面深化了土壤学的基础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基于3个不等粒径颗粒接触模型的土-水特征曲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热力学原理及二维液桥计算模型,以3个不等径土颗粒为研究对象,推导出基质吸力与体积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得到微观模型下的土-水特征曲线。将3个不等粒径颗粒概化为限制粒径、中值粒径和有效粒径,研究了粒径大小、颗粒级配和土颗粒接触角的大小等因素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体积含水率相同,颗粒粒径越大,相应的基质吸力越小;在同一基质吸力下,不均匀系数 越大即土颗粒越不均匀,其体积含水率就越低;接触角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是明显的,即接触角越小土颗粒亲水性越好,同一基质吸力下的体积含水率也就越大,且曲线的进气值会随着接触角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煤矸石中潜在有害微量元素淋溶析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煤矸石淋溶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有害微量元素从煤矸石中淋溶析出的浓度与其在煤矸石中的含量和赋存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溶出浓度受淋溶时间,淋溶液温度,酸碱度的影响。淋溶液温度越高,淋溶时间越长,则有害微量元素从煤矸石中析出的浓度越高;不同的有害微量元素受淋溶液pH值大小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虹吸排水联合堆载固结技术是软基处理中的一项新技术,在应用该技术时,虹吸管内土柱的淤堵问题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虹吸管内土柱的淤堵问题,采用颗粒沉降模型和水动力学相关理论,推导得到了土柱在虹吸水流作用下的临界高度表达式。根据所推求的表达式,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淤堵措施,使得虹吸排水能够顺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柱容易在虹吸管弯曲圆弧段形成淤堵;对于工程现场最常见的4 mm内径虹吸管,当虹吸管弯曲圆弧段半径大于40 cm或者虹吸管内土柱高度大于4 cm时,就有可能产生淤堵;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减小虹吸管弯曲圆弧段半径、降低虹吸管出水口高度以及减小虹吸管长度的措施减小淤堵的可能,从而保证虹吸过程的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2.
滑坡虹吸排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水是治理滑坡的有效方法。虹吸具有免动力实现水体的跨越输送和流动过程由液位变化自动调整等特性, 非常适合控制滑坡地下水位上升的需要。但最大虹吸扬程10m和间歇性排水可能产生虹吸管顶部空气积累, 制约了滑坡虹吸排水方法的推广应用。利用向下倾斜钻孔进入坡体深部, 保持地下水位控制点与孔口高差小于10m, 就可实现滑坡深层地下水的降排要求。通过控制虹吸排水管的直径, 使虹吸管内形成稳定弹状流就可以防止空气积累, 从而实现虹吸过程的持续有效。薄缝模型的能量法推导, 已经证明了虹吸管形成稳定弹状流的最大管径约为4mm, 长期静置模型验证了4mm直径的PA管完全可以形成完整的弹状流。虹吸排水工程实例证明, 选择4mm虹吸管, 可以实现滑坡深层排水且在间歇性虹吸过程中自动恢复虹吸。  相似文献   

13.
坡体地下水位上升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实时排出地下水是防治边坡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虹吸排水具有免动力和流动过程由液位变化自动控制的物理特性,可满足实时排出坡体地下水的需要,但虹吸管中空气积累会导致虹吸过程中断,制约了边坡虹吸排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溶解于水的空气因虹吸管内压力降低而释出是形成气泡的物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虹吸进水口水面以上垂直高度3.5 m以上就会出现大量气泡,经过虹吸顶点后,气泡发生强烈的兼并形成大气泡。当虹吸管的进出水口的水头差较大时,气泡间的水弹容易推动气泡从出水口排出。当虹吸管直径大于5 mm时,缓慢的虹吸流动,会发生管内气泡的积累,最终破坏虹吸过程;虹吸管的直径小于4 mm时,可以形成基本稳定的弹状流。因此,为保持边坡虹吸过程长期有效,经常性降雨并且坡体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可选用直径为5 mm的虹吸管,非经常性降雨的地区应选择小于等于4 mm的虹吸管。  相似文献   

14.
倒虹吸是输水工程中常见的水工建筑物,研究倒虹吸进口上游的垂向流速分布是明晰其水力学性能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的唐河倒虹吸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力学概化模型试验,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实测不同水深和流量组合工况下倒虹吸进口上游的垂向流速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受倒虹吸进口结构的影响,上游垂向流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顶部流速降低和底部流速增加的现象,且淹没度越大、距离倒虹吸进口越近,上述趋势越显著;采用明渠对数型流速分布描述上述垂向流速分布时,其计算误差呈抛物线型分布,采用指数项修正后,新的修正公式可用于计算倒虹吸进口上游垂向流速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为使虹吸排水技术在黄土地区边坡应用中取得更好效果,考虑黄土各向异性进行虹吸排水孔间距设计,基于Neuman理论,利用土质渗透系数差异程度考虑黄土各向异性渗流规律,引用拦截比的概念,并结合降深与影响半径的关系,推导出了一种适合各向异性土体的虹吸排水间距解析解。结果表明:虹吸排水孔间距不仅与渗透系数和降深相关,还与竖向渗透系数与水平渗透系数之比有着较大的关系。在黑方台黄土地区的实际工程案例中,0.4 m为虹吸排水孔的最优间距。数值模拟及解析计算表明,单排排水孔间距在0.4 m的情况下拦截比为49.7%,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6.
JSP-1型虹吸校正翻斗雨量计研制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斗式雨量计因雨强影响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虹吸雨量计不能数字化降雨过程,并需要人工测量虹吸水量进行虹吸订正.本研究成果利用翻斗计量降雨过程,用精确的虹吸计量值智能校正翻斗的误差,综合了翻斗计量和虹吸计量的优点,将分辨率为0.1mm的翻斗雨量计的测量误差从±15%减小到±2%.因此,JSP-1型虹吸校正翻斗雨量计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富水性斜坡易产生滑坡进而形成泥石流,斜坡排水是防止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虹吸排水具有实时性和免动力等优势,但因斜坡排水涉及高扬程,在虹吸管内的低压环境中流动液体会发生强烈的空化现象,从而产生气液两相流。在间歇性虹吸排水过程中,如果不及时将析离的气泡带走,气泡会积聚在虹吸管顶点附近,最终破坏虹吸过程。通过对管内两相流型分析,发现只有形成完整的弹状流,才能将气泡带走,保证虹吸的长期有效。采用流体数值计算软件FLUENT的VOF模型,分别对管径为4、5、6、8 mm的虹吸管内气液两相流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管径小于5 mm的条件下,表面张力起主要作用,形成完整弹状流;管径大于6 mm的条件下,形成附壁弹状流。该结论通过物理模型试验也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堆积物、足够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地貌3个基本条件,强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动力来源。针对重力流形式截排水技术的不足以及暴雨来临时快速排水的需要,采用具有自清淤能力的水石分离虹吸排水技术,可有效提高泥石流治理的效率和耐久性。拦污格栅孔径选取以及虹吸排水系统设计是影响分流池清淤能力的关键。首先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分流池在虹吸作用下的水力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建立泥沙启动和悬浮数学模型,利用分流池的水力特性分析泥沙的启动和悬浮,从而建立虹吸分流池清淤能力的评价指标,并对泥沙随水流排出池外的3个必要条件进行分析。表明实际工程安装虹吸管时其进出口水头差应该在5m以上,且拦污格栅孔径不超过10mm。工程上可以用此指导实际泥石流防治中的虹吸分流池设计。  相似文献   

19.
研究倒虹吸等局部水工建筑物的防冰塞安全运行条件对于南水北调输水工程的冰期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真冰条件下的倒虹吸冰水动力学试验,模拟了不同水力条件时冰块在倒虹吸进口前的堆积和演变过程,得到了倒虹吸防冰塞安全运行时各相关水力参数间的关系。根据实验结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倒虹吸的冰期输水能力和调控进行了分析,为该输水工程倒虹吸冰期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辉  舒栋才  李薇 《水文》2016,36(4):76-79
将水文站的虹吸式雨量计全部替换为无人值守的翻斗式遥测雨量计,极大地缩短了降水信息传播时间,但由于翻斗式遥测雨量计分辨率(0.5mm)与虹吸式雨量计分辨率(0.1mm)不同,其观测资料的一致性将受到影响。通过对贵州省黔南州三个水文站各种时段不同观测精度降水特征值的对比,定量分析了其误差范围,可为水文资料的一致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