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太湖鲚鱼和鲢、鳙鱼的食物组成及相互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和比较太湖鲚鱼、鲢、鳙鱼的食物组成,研究了它们间的食物关系;并结合太湖历年鱼类渔获量资料,对渔获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9-12月份期间,鲢鱼、鳙鱼食物中微囊藻约占体积比的90%以上、浮游动物不足10%;用Pianka提出的公式计算鲢鱼和鳙鱼间的食物重叠系数为>0.99,相同食物组成比例为95.40%.而同期调查0 鲚鱼食物中微囊藻约占体积的15%-35%;如不计算微囊藻仅计算浮游动物的个数组成比则为:枝角类占89.77%±13 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占2.39%±4.95%.而简单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鲚鱼和鲢、鳙鱼数量变化间的负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的鲢鱼和鳙鱼以微囊藻为主要食物;而鲚鱼和鲢、鳙鱼食物中浮游动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可能存在对浮游动物资源的激烈竞争;它们种群数量变化间的相互影响是负向的,可能存在互相抑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单船表层单囊拖网于2013年2 12月分别在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敞水湖区和草型湖区)采集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样品,同时用刺网补充大个体样品.通过胃含物鉴定,分析湖鲚饵料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季节和湖区间差异,同时测定湖鲚摄食率、肥满度和食物选择系数等.结果显示,湖鲚主要食物为浮游枝角类和桡足类,此外,水生昆虫、轮虫和小型鱼虾也是湖鲚的重要食物来源.湖鲚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以桡足类的哲水蚤(Calanus spp.)、剑水蚤(Cyclops spp.)为主,夏、秋季则以枝角类的象鼻溞(Bosmina spp.)、裸腹溞(Moina spp.)和盘肠溞(Chydorus spp.)为主.不同湖区湖鲚食物种类差异明显,草型湖区水生昆虫、鱼虾较敞水湖区多,桡足类较敞水湖区少.不同湖区间湖鲚食物数量差异明显,敞水湖区湖鲚平均食物数量为788.98±262.4 ind./尾,而草型湖区仅为298.85±71.1 ind./尾.湖鲚主动摄食大型枝角类,如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低额溞(Simocephalus spp.)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选择指数(Ii)介于0.59~1.00之间.小型裸腹溞(Moina spp.)也是湖鲚主动选择的食物(0.62Ii0.95),但湖鲚对桡足类选择性较低,这可能与桡足类较强的逃避能力有关.湖鲚对食物选择性的季节变化明显,如冬季回避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而夏季则主动选择,但不同湖区湖鲚对食物的选择差别较小.本研究结果有利于从食物网层面剖析湖鲚种群增长原因,进而通过生物操纵理论对湖鲚种群进行控制,最终为形成合理的湖泊渔业结构和湖泊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太湖湖鲚的年龄结构、食物组成,结合太湖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分析了1973-2002年间太 湖湖鲚渔获量变化的规律、原因及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94年后湖鲚渔获量正以平均年增1430t 的速度 上升;种群中0~ 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 湖鲚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 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80±13.69%.分析发现:湖鲚渔获量与 TIN、TN、COD 间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与翘嘴 红鲌、银鱼产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种群低龄化趋势加剧与捕捞强度不断升高相一致;浮游动物现存量有随 湖鲚渔获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是太湖主要的鱼类之一,其产量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于2009年4-12月用刺网(a=10 mm)在太湖贡湖湾采集了鲚,分析了其胃含物中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鲚对食物种类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鲚在各月中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同时也摄食幼鱼、幼虾和水生昆虫等.鲚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季节变化,4月份以桡足类为食,其中桡足幼体、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和剑水蚤(Cyclops spp.)所占的平均个数百分比相当;6、8和10月份主要以枝角类为食,其中6月以裸腹溞(Moina spp.)为主,而8和10月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主.食物选择性方面,鲚对大型浮游动物表现出主动选择;当环境中出现溞(Daphnia spp.)和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 Focke)时,鲚对它们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摄食,但透明薄皮溞只出现在6月鱼类食物中;个体较小的裸腹溞也是鲚主动选择的重要食物,在整个调查期间鲚对裸腹溞都表现出较高的主动选择性;象鼻溞虽然在各月份食物中的出现率最高,但除10月份鲚对其表现出主动选择外,其它月份表现为主动回避或随机选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鲚对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季节变化,为制定合理的湖泊与渔业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东江调水后契爷石水库的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欧阳昊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07,19(2):204-211
本文比较了太湖梅梁湾敞水区2004年秋季渔汛期刀鲚(Coilia ectenes)和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的食性,同时对不同食物的重要性、选择性以及两种鱼类食物的重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刀鲚、间下鱵的食物主要由浮游甲壳动物、鱼和昆虫等组成.镖水蚤中的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是刀鲚最重要的食物,而间下鱵最重要的食物是裸腹溞(Moina sp.),而且摄食鱼和昆虫的比例远高于刀鲚.刀鲚和间下鱵对个体较大的指状许水蚤的选择性都比较高,对个体较小、而在太湖密度很高的象鼻溞(Bosmina spp.)都表现出主动回避.刀鲚与间下鱵的食物重叠系数较高,表明对竞争比较激烈,但要完全了解这两种鱼类的竞争关系,还要对它们在太湖的分布,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季节的摄食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太湖鲫鱼数量变化的规律及与环境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食物组成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并结合历年渔获量统计和环境监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鲫鱼数量变化的规律、机制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渔获物调查和渔获量统计资料均表明:近年鲫鱼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太湖仅次于鲚鱼的重要鱼类2004年渔获物调查中,鲫鱼占鱼类总重量的8.40%±2.69%,占鲤、鲫鱼渔获量的65.08%±15.47%;历年渔获量统计显示,1952-1998年鲤、鲫鱼渔获量相对稳定在1010.1±367.2 t、占鱼类总量8.89%±5.33%,1999年上升达到2547.4 t、占9.45%,2000年达到3708.7 t,占12.18%;年龄组成分析表明,鲫鱼低龄化趋势在加剧.食性分析表明:在7-12月,微囊藻占鲫鱼食物体积的83.65%-93.99%.分析认为:太湖鲫鱼以微囊藻为主要食物;富营养化加重为其提供了充足饵料,实施禁渔期、禁渔区等措施使其繁殖得到保障,捕捞强度过高导致其年龄组成低龄化、个体小型化.而太湖鲫鱼以蓝藻为主要食物,可能对蓝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新丰江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赵帅营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07,19(3):305-314
新丰江水库是位于广东省境内的一座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为了解这一典型贫营养水体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于2002-2003年对该水库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新丰江水库的浮游动物主要为广布性种类,优势类群是桡足类,其幼体的数量高于成体,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温中剑水蚤和微小近剑水蚤.枝角类优势种是长额象鼻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轮虫优势种为个体较小的螺形龟甲轮虫和彩胃轮虫.优势种的个体体长为50-1450 μm,个体最大的是舌状叶镖水蚤,平均体长为1190 μm,个体最小的是彩胃轮虫,平均体长为80 μm.在12月份,可能由于银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导致大个体(主要为舌状叶镖水蚤及其大个体的哲水蚤幼体)的数量和生物量较低.在其余3个采样月份,浮游动物受银鱼影响相对较小,舌状叶镖水蚤的数量和生物量均远高于透明溞,可能与它们临界食物浓度及滤食方式的差异有关.根据对优势种的分析,新丰江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具有典型的贫营养水体特点.  相似文献   

8.
诺伊齐德勒湖欧飘和欧白鱼之间的食物资源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正文 《湖泊科学》1997,9(1):71-74
欧飘和欧白鱼是奥地利诺伊齐德勒湖敝水区的两优势种。本文研究了1994年6月至11月间欧飘和欧白鱼之间的食物资源分配。从6月到9月,欧飘和欧白鱼主食枝角类蒙古秀体溲和透明薄皮溲,生态位重叠度高,在10月和11月,欧飘主食桡足类刺北镖水蚤和昆虫,而欧白鱼转移到主食昆虫,生态位重叠降低,食物分配明显。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盐湖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通过2003年9月-2004年1月的渔获物调查,并结合1984-2002年的鱼类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太湖鱼类产量和组成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太湖鱼类的种类在不断减少,如本次调查和2002年3月-2003年12月的调查只采集到48种鱼类,和历史资源料比较有55种鱼类难以采到;鱼类产量组成表现为仅鲚鱼的产量和组成比例总体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从1984年的5153.7t、占总产量的36.2%上升到2002年的19571t、64.1%,鲤、鲫鱼基本维持不变,但近四年略有上升,其余鱼类均呈下降趋势.用Wilhm改进式计算的鱼类产量组成的均匀度指数H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二十年来平均以每年-0.0465的速率下降;分析认为,人类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太湖生态环境变化,包括江湖阻隔、过渡捕捞、富营养化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决定了鱼类组成的这一变化趋势:江湖阻隔、过度捕捞是引起太湖鱼类种类减少和鱼类组成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太湖近二十年来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由此使初级生产力水平持续增长,浮游生物饵料丰富,使鲚鱼等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产量逐年提高;舶鱼数量的减少又使鲚鱼失去抑制.随着鲚鱼等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产量的升高,太湖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太湖浮游植物数量倍增的生物学因素之一.目前太湖鱼类产量组成的变化正向着抑制浮游动物和有利浮游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于2014年10-12月,采集厦门溪东水库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浮游细菌与悬浮物样品,分析浮游动物群落与食物质量和食物浓度的关系,探讨桡足类营养级变化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结果 表明,空间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水库不同水层间的差异不显著;时间上桡足类在水华期和非水华期的差异不显著,枝角类和轮虫在水华期和非水华期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太湖渔业资源现状(2009-2010年)及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浅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2009-2010年的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历年渔业资料和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太湖渔业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7种,隶属10目14科37属,原常见鱼类种类数明显减少,鲤科等定居性鱼类成为主体;同时,太湖渔业产量近年来增长迅速,渔获物中湖鲚等小型鱼类比重增加,渔业资源的单一化和小型化趋势加剧.根据湖泊水体环境特征的空间差异,对太湖东部湖区、北部湖区和湖心区3个不同类型湖区间的渔业资源特征进行比较.其中在北部湖区和湖心区,浮游食性的湖鲚成为绝对优势种,2008年其产量分别占湖区总产量的70.7%和80.4%,其他主要鱼类所占比重仅为0.2% -3.0%;而东部湖区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比例较高,鱼类结构相对合理,不同湖区间渔获物的组成差别反映出湖区鱼类组成与环境特征相适应的特点.针对太湖渔业资源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进行探讨,提出需加强渔业与湖泊环境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水生植被在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白龟山水库银鱼移植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盖玉欣  王玉芬 《湖泊科学》1995,7(4):374-378
1987年一次性向白龟山水库投放太湖新银鱼有效受精卵21×10~4粒,后形成强大种群生产力,1991~1993年累计生产银鱼190t,创经济效益500余万人民币。太湖新银鱼具有生命周期不长、食物链较短、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容易捕捞等优点,是“填补”移植驯化的理想对象。白龟山水库生态系中鱼类区系组成不够饱和,存有空闲小生境,饵料竞争比较缓和,敌害压力较小,是移植驯化银鱼的适宜水体。白龟山水库银鱼食性组成中以桡足类和枝角类为主;分布遍及全库,尤以上、中游水草区为最多。1991年全库银鱼相对资源蕴藏量为108920kg,即1.56×10~(?)尾。1991年约有29.5%的浮游动物被银鱼利用转化成为银鱼产品,生物学效益较高。综合考虑银鱼的繁殖和生长,在现有捕捞强度下,捕捞生产宜安排在11月~翌年2月为宜。  相似文献   

13.
圆尾斗鱼食物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先武  周洁  杨灵 《湖泊科学》1995,7(2):173-177
在实验条件下,圆尾斗鱼优摄食纹幼虫和摇蚊幼虫,对食物的选择性明显,同时表明,用数量指标,以选择指数和X^2检验能较客观地,可靠地说明食物选择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网湖银鱼的繁殖、食性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网湖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繁殖,食性和生长等生物学特征,并就网湖银鱼增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两种银鱼的副性征出现时间分别为10月和11月。平均绝对怀卵量为1506粒和569粒。  相似文献   

15.
Zooplankton of the lake Jaisamand was represented by 50 taxa out of which 22 were Rotifera, 18 Cladocera, 5 Protozoa, 3 Copepoda and 2 Ostracoda. The total zooplankton exhibited a bimodal pattern with the first peak occurring in December and the second of a little less magnitude in June. The perennial zooplankters were Keratella valga, Brachionus falcatus from Rotifera, Ceriodaphnia spec. from Cladocera and Mesocyclops and Heterocyclops spp. from Copepoda. Considering surface zooplankton as a whole, Rotifera dominated the planktonic biomass followed by Copepoda, Cladocera, Ostracoda, Protozoa and Insecta.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mid-stratum zooplankton wa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surface. Interestingly, there was a presence of Cladocera in the anoxic bottom waters. The low and occasional presence of Calanoid copepods, the abundance of Cyclopoids and Cladocerans point to the eutrophication in the lake.  相似文献   

16.
基于COI基因序列的太湖新银鱼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迪  雷光春  龚成  王忠锁 《湖泊科学》2012,24(2):299-306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分子标记分析长江中下游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8个地理种群132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该基因630 bp片段的碱基序列共检出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1.27%),其中局域性单倍型居多(75%),群体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0.576±0.036),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112±0.00204).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有人工移植历史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隔离度较高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但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54.83%),反映出地理隔离和人为干扰对太湖新银鱼遗传格局影响显著.研究表明COI基因适于银鱼科鱼类物种鉴别和系统发育研究,同时可为同种种群间遗传关系分析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