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恒山在哪里     
徐小样  基因 《地图》2012,(2):142-142
小时候分不清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哪想到顶着“恒山”名号的大山居然也有两座。细究之下,才知道这里头的渊源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  相似文献   

2.
范恒山 《今日国土》2023,(Z1):22-26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2学术年会之平行论坛五‘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去年12月18日以视频的方式召开,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与促进区域教育协同》的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全文刊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3.
尚尔广 《地图》1994,(3):44-45
五岳高程错误析尚尔广(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710054)巍巍五岳,是我国历史上的五座名山。它们依其方位的名称是:东岳泰山(山东泰安)、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南岳衡山(湖南衡山)、北岳恒山(山西浑源)、中岳嵩山(河南登封)。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找...  相似文献   

4.
阎豫桂同志所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的解构》近日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范恒山教授应邀为该书撰写了题为《将创新进行到底》的序言。本刊现全文刊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5.
1 泰山(山东) 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为我国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之一。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在山东省中部,京沪铁路东侧,绵亘济南、泰安、历城、长清等市县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市北,海拔1545.8米。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据传夏、商、周三代即有七十二个君主来此祷祠,自秦始皇以下始见记载。《史记·封禅书》志其事。泰山成山于太古代,距今约二十四亿五千万年至二十五亿年,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山上名胜古迹众多,为我国名山之首。  相似文献   

6.
<正>塞外名城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是山西第二大城市。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恒山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像挖煤一样挖文化",是大同市近年来在实施"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中提出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口号。在大同,出现了越来越多"挖"文化的人,怀揣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挖出了大同文化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分类法探讨SPOT与IKONOS两种卫星影像之分类准确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探测可应用于大尺度环境之研究、规划及经营管理,故为探讨自然资源动态变迁之良好工具,惟现行影像来源与分类方法众多,研究者如何视其需要选择最佳组合,实有探讨之必要。本研究以SPOT及IKONOS两种不同空间解析力之卫星影像为材料,配合不同分类方法探讨台湾地区垦丁公园不同植群社会之空间分布信息,其结果均证实可行。而由研究过程发现,不同影像使用不同分类方法,其分类准确度有所差异,其中IKONOS影像因具有较高之空间解析力,有时反而容易造成影像分类的误授、漏授;而绿色植生部分尚无法由卫星影像之波谱值完全区隔,因此分类之精度仍有待精进。就影像分类而言,良好的训练样区配合正确的分类方法,可迅速获得一定准确度以上之分类结果,惟有时限于分类别的影像波谱值过于接近及各种地形效应、辐射效应之影响,会造成影像分类结果有误授、漏授及破碎化之情形产生,若能有效克服此一问题,则影像分类之成果将可提高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通讯》2004,(4):39-39
土地,万物之源,国脉所系,民生之本。尊土尚土亲土爱土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从远古女娲以泥造人的美丽传说到后稷教人稼穑,从先秦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到周文王演八卦,尊土为“五行”之首,从唐朝的“地为天生。人为地显”到宋朝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天为人之父,地为人之母”。土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源。  相似文献   

9.
钟玉龙  吕明伦 《遥感学报》2006,10(4):531-536
保安林分布遍及全台湾省,但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下,民众对土地资源需求日益迫切,区外保安林常遭非法使用,因此如何有效地订定经营决策,为经营者应注视之问题。本研究以垦丁公园辖区之区外保安林为研究范围,利用1993与2001年SPOT卫星遥测影像为材料,并用监督性分类法中之最大概似法进行影像分类,建立都市、森林、农耕地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结果提供监测1993至2001年间保安林之土地变迁。此外保安林地受人为之冲击评估乃采用分类之结果与地理信息系统之空间分析技术,配合保安林地之开发地成长率、农耕地开垦率及保安林地受人为潜在开发率等冲击指标,评估垦丁公园境内各编号保安林所受到的人为冲击。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处保安林所受之冲击最为严重,值得管理者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水为城之魂,路为城之脉,而滦河迂安市段生态防洪工程兼而据之——该市于2003年4月份开工建设的滦河迂安市段生态防洪工程集防洪、生态、城市建设三大效益于一体,其整体效益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11.
大气校正对SPOT卫星遥测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藉由卫星遥测进行河川水质监测,目前尚没有较明确可行之方法,如何利用较为简单且适当的SPOT卫星遥测大气校正方法,正确辨识水体水质,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利用SPOT卫星作两阶段非监督式及监督式自动分类,确认卫星影像中水质测站对应之水体样本,并将所有样本依季节分群,俾让卫星监测水体水质样本较为均质。模拟方式采用多变量回归、类神经网络及判别分析3种模式,并比较4种不同之大气校正程序。结果发现。以水质及其指标整体预测来看,类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较优于多变量回归及判别分析的结果,大气校正方法以直接采用灰度值并消除最暗像元灰度值之校正方法,即可达到不错之预测结果。综合而言,以SPOT或分辨率更高之卫星光谱遥测水质是简单可行,但仍需更多数据以验证其精确度。  相似文献   

12.
陈勤奋 《地图》2005,(2):30-35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似文献   

13.
道路如高天,行者如流云。熙熙攘攘人世间,演绎着众生百态。居庙堂之高,志存高远,心系黎民,忧劳忘身。处江湖之远,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奉献着一己之力。姜金成,唐山市国土资源局路南区分局局长,在他任职的几年里,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凭着自己果敢的创新意识和实实在在的苦干精神,阐述着他人生拼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游学樵 《浙江测绘》1988,(2):26-28,25
我国沿海池区,地处亚洲大陆之东部,太平洋之西岸。海岸线从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到广西省的北仑河口,全长约一万八干多公里。纵跨热带,亚热带和缓温带三个气候带。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国家最牢靠、最可靠的国有资产,是财富之母,是万物之源。对土地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建立和强化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不仅可以推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更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6.
冯静辉诗选     
《河北国土资源》2004,(7):47-48
冯静辉同志现任平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长期以来,笔耕不辍,为政为文,收获颇丰。目前已有二本诗集问世。我们提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希望更多同志,特别是一线领导同志能积极参加进来,歌之,呼之,共进之。  相似文献   

17.
《地图》1994,(3)
英语之角(8)的参考译文为了清晰起见,图上线条常需使之光顺。在地形崎岖起伏的地方,公路沿线的所有弯道在公路地图集的一页图幅中并不能全部表一示,从某种意义上说,曲折的河流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必然被缩短了。锯齿形状的海岸线也需使之光顺;不过为了使海岸线看上去...  相似文献   

18.
《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明  杨叔子 《地图》1997,(1):42-46
《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图学发展的水平,它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图的应用,人们对图学的私识以及当时图及图籍资料的管理制度。其内容之详,用图之富,种类之多,论述之精是其它文献典籍所不能比拟的。不少学者曾对《周礼》中的用图作过研究,阐述《周礼》图学的成就,并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或云地图,或云建筑图等等,以回答各学科发展史上的若干问题。但从科学史和文献的角度综合考察惆礼》,以前的工作却做得甚少。本文以《周礼》中的有关记载为内容,以图学为主要研究目标,探讨了其所取得的图学成就,并综述了历代学…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访谈录     
近日,记乘国土号新型时间机到2500年以前的鲁国,对长勺之战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应鲁庄公之约,对时任皇家心理咨询顾问的名军事家、思想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曹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0.
地名的魅力     
读过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就会知道,西方诗人学者不少谈到诗中地名人名之妙。像李特就说:“此数语无深意而有妙趣,以其善用前代人名,外国地名,使读者悠然生怀古之幽情,思远之逸致也。”钱先生说:“吾国古人作诗.早窥厥旨”,并对唐诗明诗中的地名分析得很是中肯。由此不由引出另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我国的地名人名,到了异国诗歌当中,变成了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