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等温分析法的斯特林发动机的物理模型,及由此导出描述循环的各热力参数及循环功的数学式,并以小型斯特林实验机的实验结果和等湿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外最新实验资料,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绘图,给出了R134a的制冷及热泵理想朗肯循环性能计算的公式及结果,以及压力比,单位制冷量及热力系数对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关系曲线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供设计和研究采用这种工质的制冷设备和热泵时参数。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外最新实验资料,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绘图,给出了R134a的制冷及热泵理想朗肯循环性能计算的公式及结果,以及压力比、单位制冷量及热力性能系数对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关系曲线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供设计和研究采用这种工质的制冷设备和热泵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和等温吸附实验等方法,研究页岩气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的类型、成因及微观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延长组泥页岩微孔隙与矿物的形成与转化存在一定联系,微孔隙中次生孔隙是不稳定矿物溶解和矿物成岩转化过程体积收缩等作用的综合结果.泥页岩孔径分布主要在10~30nm之间,孔径分布特征与页岩比表面积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等温吸附—脱附曲线形态,将研究区微孔隙形态分为四类,研究区以第Ⅱ类微孔隙结构为主,页岩气的解吸效率相对较高.该研究结果为明确研究区延长组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气赋存机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循环热效率和指示热效率是两个不同的热效率概念,本文推导出了两种热效率之间相互换算的因子——“热效率修正因子”的计算式,应用该因子可以计算或预测内燃机实际循环的性能指标,计算结果与热计算结果吻合,该方法比热计算简单,适用于所有四冲程内燃机。  相似文献   

6.
页岩气作为一个新兴的非常规能源,对于其先期勘探、含气性评价、储量评价、岩石力学分析、储层改造等需要开展哪些实验、如何开展这些实验以及做这些实验需要选择哪些科研仪器设备等问题,目前亟待解决。本文在调研对比国内外页岩气试验测试技术及实验室设备基础上,围绕页岩岩石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含气性分析、等温吸附实验和特殊岩心分析五大体系对页岩气试验方法及设备选择进行了概述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吉林夹皮沟及山东上庄等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循环流体、构造机制及高温、压模拟实验的分析,指出金质并非由某一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所产生,而是构造成矿系统的产物;金质并非直接来自某一类岩性,而是源于多层次循环流体对多类型围岩的萃取、勾通和混合;金质并不单纯取决于成岩成矿和物理化学作用,而是多层多类型构造机制数次应力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溴化锂水溶液物性的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溴化锂水溶液的平衡方程及粘度系数,结晶温度,密度,定压比热容,比焓等物性参数计算方程。回归和归纳出的方程中最大的相对误差灶6.42%,平均相对误差均不超过1.36%,能够满足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力计算和传热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卫星资料在同化系统中使用率及验证同化卫星资料的预报效果,采用循环同化方案并通过江西2012年5月11~14日的暴雨个例进行验证。试验设计了风三卫星MWHS资料的循环同化双星资料方案和单时次同化单星资料方案,并对方案的运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MWHS资料可以改进湿度场和涡度场。相比单时次同化单星MWHS资料,循环同化双星MWHS资料方案能更好地改善湿度场和动力场,模拟的降水落区和强度更接近实况,其TS评分最优。单时次同化单星MWHS资料,选用降水期间探测的卫星资料同化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提高船舶主机燃料的综合利用率。【方法】结合MAN 6S50ME型船舶柴油机的余热能量特性和循环热力过程特点,分别建立基本循环、缸套水预热循环和回热循环等三种船舶余热利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对三种余热利用系统的热力性能与经济性能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在三种循环系统中,缸套水预热循环的综合性能更具优势,在循环压力为2000 kPa时,系统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循环净功为555.35 kW,热效率可达18.27%,循环发电净收益提高39.64%。研究结果可为船舶柴油机余热利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空间填充曲线的空间排列码可实现多维空间到一维空间的线性映射,广泛应用于空间查询、空间索引、空间划分及影像编码等领域。Hilbert是一种优秀的空间填充曲线,具有非常好的空间聚集性。传统的Hilbert排列二进制循环位操作算法的算法复杂度为O(n2)。本文首先分析了Hilbert的分形自相似特性,推导并归纳出Hilbert状态转移矩阵,按位编码顺序定义了空间划分中的象限顺序,将Hilbert状态转移矩阵转换为C++中的数组运算,减少了Hilbert码计算过程中的嵌套循环及迭代处理,将算法复杂度降为O(n)。其次,采用位域共用体以数值计算替代了传统计算过程中的数值与字符串间类型转换,提高了Hilbert码生成算法的性能。最后,在C++环境下实现了Hilbert码快速生成算法的相关代码,并完成算法的正确性验证实验和性能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计算结果与二进制循环位算法的结果一致,在性能上本文算法与二进制循环位算法及空间层次分解算法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南—襄盆地是含油的内陆盆地。本文由航磁异常算出了磁性基底地形高度和等温面的深度。并由布格异常确定出了莫霍面的深度,同时还进行了莫霍面深度与地形高度的相关分析,由此得出了有关地壳结构需要的重力均衡信息的。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硒的来源及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点 ;讨论了硒的形态及影响其生物有效性的因素、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分析了硒与地方病的关系以及它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裂缝性油藏为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且加热区内地层温度为非等温分布,在常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加热半径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加热区前沿温度,构建了考虑地层温度为非等温分布的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加热半径计算模型,并基于天然裂缝等效渗透率张量理论,将裂缝性油藏变换成等效各向同性油藏,最终推导出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模型。以某裂缝性稠油油藏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本文产能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裂缝性双重介质热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敏感性分析表明,蒸汽吞吐加热半径是加热区前沿温度的函数,加热半径随前沿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产量随裂缝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时空信息流与示范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背景入手,叙述了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介绍了循环体系中物质的时空特性,物质信息的时空流动性以及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增熵与信息负熵问题,并选择了具有一定特性的科技示范园作为实验支撑,在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的实践中展现了信息流分析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显示的优势,最后笔者阐述了信息化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西部冻土地区及干旱地区,普通取样钻机和钻进工艺钻探取样困难,因此需要对无循环取样工艺及设备进行研究。无循环钻进工艺是在钻探取样过程中,孔内没有冲洗液或虽有稳定液但不循环流动的钻进方式,这种工艺环保、取样质量高、效率高、能满足特殊地层的取样需求。介绍了无循环工艺和30 m无循环取样钻机的参数特点及试验情况。钻机钻进中不需要循环介质,能够实现自装卸上下车,液压系统恒功率输出,钻机的研制为干旱地区及冻土地区增添了一种新设备、新工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在以后的浅层取样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等温溶解法测定了三元体系Li2C2O4-Li2CO3-H2O(25℃)的溶解度,相平衡图中有三个相区,即LihCGO4、Li2CO3、Li2C2O4+Li2CO3。两条单变量曲线,一个共饱点。  相似文献   

18.
南秦岭主要类型热水沉积岩的REE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秦岭泥盆纪沉积柱中产有多种类型海底热水沉积岩.它们的ΣREE偏低(平均63.09×10-6),REE配分曲线平缓右倾,La/Yb=2~8,Ce亏损,总体上与海水相似。产于Sedex含矿层中的热水沉积岩具有正Eu异常,与现代海底热液及红海热液沉积物可比;而产在Sedex含矿层以下地层中的热水沉积岩Eu亏损,与EPR热液沉积物相似。REE地球化学研究和岩石学研究结果一致,支持热水沉积岩REE来源于海水及部分下伏沉积柱(包括基底),含矿热水沉积岩是盆地热演化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深度和规模的循环对流体系在海底的化学沉积,而Sedex含矿层以下地层中的热水沉积岩则是浅部热水对流循环的海底显示.成岩和变质作用对岩石的REE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重磁线性反演最后都要归结于解数据方程。由于重磁数据方程是奇异方程,通常大多数解方程组的方法都失效。因此,本文采用了正则化方法,通过模型试验,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解奇异方程和压制高频干扰的功能。为了保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本文提出了一套比较可行的处理资料过程。最后,反演计算了山西太原盆地的莫霍面和居里等温而,其结果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黄蓝两大国家战略重叠地带,拥有未利用地30.13万hm~2,地理位置优越,后备土地资源充足,为区域共生经济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该文立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各种经济体,分析了盐碱地开发利用现状及农业产业开发利用存在的典型问题,构建起了3个循环单体:以种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碳"循环共生模式;以网络、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循环共生模式;以新型农业融资渠道为动力的农业资金循环共生模式。结合实践案例,探讨了以3个循环单体为基础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循环共生模式,以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一个"可循环,可复制"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助推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