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983年5月9日世界时13时30分我肉眼发现小熊星座中有一雾状星体,用35厘米反射望远镜对它目视观测后确认为彗星,同事张运林也对此进行了观测证实。接着,请SBG照相仪组的同志拍摄了彗星照片(照片1),目视测得彗星总亮度约为3~m5,彗发直径约20′,无明显彗尾,动向约为:赤经-10~m/小时,赤纬+10′/小时。5月10日再次对彗星作了观测(照片2)。后来得知,这颗彗星即为IRAS-Araki-Alcock——1983d彗星。  相似文献   

2.
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周期≤0.~d1、变幅≥0.~m2、光谱型为A.在银河系中呈延仲球状分布;在银晕星族的球状星团和年老盘族的运动星群中都有.在色星等图上,处于造父不稳定带的左外侧而温度较高,故简称热造父变星.球状星团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现知五颗.三颗是热造父变星:半人马ω的V65星(M_v= 0.~m82),M56的V11星(M_v= 0.~m10)和M15的K1082星(M_v=0.~m09)。它们在色星等图上的位置紧邻,亮度和天琴RR型星相近,但色均较蓝.它们都处在银河系中呈延伸球状分布的贫金属星团中.银河系中已知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周期变幅图上,有可用0.~m2简示的变幅分布隙,和两条周期分布隙.其中变幅≥0.~m2、周期≤ 0.~d1的-群共九颗,是银河系一般星场的热造父变星.其银纬分布除一颗是b= 10°44′外,余均为|h|>20°.这九颗中的两颗是年老盘族的运动星群的成员,-颗具有空间速度高和金属线强度ΔS≥2的星族Ⅱ星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观测地点:江苏省阜宁县观测仪器:φ200毫米天文望远镜(马克斯 托夫-卡塞格林系统),通光口 径208mm,等焦距2012mm, 视场50':望远终端附JVC彩 色录像机,此照片摄自录像机 屏幕,并经过技术处理。观测时刻:1.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13.~s14(北京时间) 2.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19~s.76(北京时间) 3.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28~s.18(北京时间) 4.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33~s.00(北京时间)观测者:上海天文台日环食观测队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第I部分的基础上,继续用类星体射电子源线距D进行“标准烛光”分类,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了子源角径最大的一类类星体的一些统计规律:它的视星等与红移之间,它的绝对星等、单频射电光度、积分射电光度和色指数差Q与D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等.由此得到下列有关有子源类星体演化性质的推论:1.随着子源间距D的增大,光学光度下降:dM_v/d_D=10.~m6/MPC.2.随着子源间线距D的增大,射电光度下降.dM_(408-5000)/dD=9.~m04/MPC.3.随着子源间线距D的增大,色指数差Q下降.dQ/dD=-1.~m55/MPC.4.在演化过程中,射电谱型,即谱指数基本保持不变.5.光学辐射主要是非热致的.但随着演化,热致辐射的成分渐渐增多.6.根据光学光度、射电光度以及色指数差Q三种物理量所估计的类星体的演化时标基本一致,大约是1.6×10~7年.7.这些性质和类星体最后演化为星系的总观点不矛盾.8.子源线距D与距离间没有明显的统计相关,即没有迹象表明类星体是在同一个时代产生的,这是大爆炸宇宙学所不能解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单介绍利用十米天线秒级通道观测1987年9月23日21cm射电日食的情况及处理结果。射电掩食半径为1.280r⊙,等效半径为1.083r⊙。食甚时刻01~h50~m30~s(比光学食甚推迟05~m49~s),复圆时刻03~h12~m20~s。剩余流量为63%。总流量59.3s.f.u,宁静成分49.6s.f.u.,活动源9.7s.f.u.及与所掩各光学源相应的射电源参数。  相似文献   

6.
为了配合EXOSAT对Seyfert星系NGC4051光变的观测,继1985年5月的多波段联测之后,我们又于1985年12月7日—9日对NGC4051进行了B波段及V波段的短时标光变的观测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NGC4051在B波段有两个与X射线波段及U波段相对应的短时标光变,时标分别为4200秒和1800秒,振幅分别为ΔB≈0.21mag(±σ=0.04~m)和ΔB≈0.43mag(±σ=0.08~m),(2)V波段有一个时标为~2400秒,振幅为ΔV=0.07mag(±σ=0.07~m)的短时标光变,(3)结合X射线波段及U波段的观测,我们发现,NGC4051的光变时标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六颗卫星(1976 87A)发射于1976年8月30日,在轨道上存在816天,于1978年11月25日陨落,初始轨道倾角约69°.16,至1978年5月约69°.10,减少0°.06左右;初始周期108~m.7,至1978年5月为98~m.9,约减少10分钟。从轨道倾角分析,测定了卫星平均近地点高度约220公里附近,平均大气旋转速度∧=1.13±0.17(圈/天)。  相似文献   

8.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ground-based infrared telescope sensitivity affected by the noise from the atmosphere,instruments and detectors,we construct a sensitivity model that can calculate limiting magnitudes and signal-to-noise ratio(S/N).The model is tested with tentative measurements of M'-band sky brightness and atmospheric extinction obtained at the Ali and Daocheng sites.We find that the noise caused by an excellent scientific detector and instruments at-135℃ can be ignored compared to the M'-band sky background noise.Thus,when S/N=3 and total exposure time is 1 second for 10 m telescopes,the magnitude limited by the atmosphere is 13.01~m at Ali and 12.96~m at Daocheng.Even under lessthan-ideal circumstances,i.e.,the readout noise of a deep cryogenic detector is less than 200 e~-and the instruments are cooled to below-87.2℃,the above magnitudes decrease by 0.056~m at most.Therefore,according to observational requirements with a large telescope in a given infrared band,astronomers can use this sensitivity model as a tool for guiding site surveys,detector selection and instrumental thermal-control.  相似文献   

9.
Alcock 彗星是英国人 Alcock 于1963年3月19日在天鹅座星附近发现的,本台在3月20日用口径15公分、焦距1.5米的折光望远镜对它进行了照相观测.观测时均以彗星为导星,露光10—20分钟.至目前已有13次观测资料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10.
点彗台     
最新发现 2011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里发现并命名了3颗彗星,其实1月下旬没有发现新彗星。 2011年2月10日澳大利亚Siding Spring巡天项目的R.H.McNaught发现一颗新彗星,彗星亮度较高,发现时亮度为14.5等,这个发现得到众多观测者的证实,编号为C/2011 C1(McNaught)。  相似文献   

11.
点彗台     
最新发现 2012年3月里共发现命名了10颗彗星,其中一颗是重新发现的周期彗星。一个月中发现这么多彗星是近期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发表了食双星RT And的1984—1985年期间的视向速度观测。依据点源模型获得了一组新的分光轨道解。轨道根数分别是:V_(01)=-1.0公里/秒;V_(02)=+5.0公里/秒;K_1=131.4公里/秒;K_2=168.4公里/秒;T_0=HJD2,445,977.0997。q_(sp)=m_2/m_1=0.780。结合文献中的资料,使用Wilson Devinney方法,对视向速度和测光观测作联合求解,得到了该双星的绝对参量:A=3.80R_⊙;R=1.14R_⊙;R=1.05R_⊙;M_1=1.05M_⊙;M_2=0.81M_⊙;L_1=1.78L_⊙;L_2=0.54L_⊙;M_(V_1)=4.14~m;M_(V_2)=5.65~m;距离估算为50pc。主伴星均有主序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3.
彗星情报站     
2005年5月共发现8颗新的彗星,发现数量之多为近期罕见。其中 C/2005 EL173(LONEOS)是 LONEOS 在3月8日发现的一个小行星状目标,5月10日,欧南台3.6米的新技术望远镜发现它有彗星的特征。彗星将于2007年3月过近日点。这是 LONEOS 发现的第31颗彗星。P/2005 JQ5(Catalina)在发现后不久确认是颗彗星,6月底7月初亮度可能达到11等,因为此时它离地球只有0.1  相似文献   

14.
彗星情报站     
2005年12月里共发现并命名了2颗新彗星。 12月7日Edward C.Beshore报告了他在执行Catalina巡天项目任务期间发现的一颗新彗星,彗星亮度19.6等,所用望远镜为口径0.68米的施密特望远镜。彗星编号为C/2005 X1 (Beshore),轨道是抛物线,已于发现前过了近日点,今后的亮度不会更亮。这是Catalina巡天项目发现的第26颗彗星。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对于天文爱好者而言是属于彗星观测的一年。年初白日大彗星麦克诺特横亘南半球星空。年末爆发历史上最强烈的彗星——“福尔摩斯”,整夜肉眼可见,留下谜团重重。但转眼间,2007年已经过去,那么在新的一年中,又会有哪些彗星如约回家,哪些彗星闪耀星空呢? 笔者在本文中罗列了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将在2008年度亮度达到10等以上的彗星,以供读者们参考。也希望在新的一年中,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到彗星观测中来。最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自己的彗星网站http://cmcn.y234.com。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中子星吸积彗星云模型的基础上,认为软重爆GB790107起源于弱磁化(B~10~8G)中子星,其阵雨式地吸积彗星云将在中子星表面形成一光厚辐射区,该辐射区的温度分布由激波模型确定.这一辐射区中的高温等离子体产生的黑体辐射将很好地拟合GB790107的观测能谱,且获得爆源距离为(1.35~13.5)pc.  相似文献   

17.
彗星情报站     
最新发现2007年3月里发现并命名了4颗彗星。2007年3月13日 G.J.Garradd 报告他在进行 SidingSpring 巡天观测时发现一颗新彗星,亮度15等,编号为 C/2007E1(Garradd),彗星将于2007年5月23日过近日点,近日距1.29天文单位,这是 Siding Spring 巡天观测项目发现的第31颗彗星。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Thornlands 的业余天文爱好者 Terry  相似文献   

18.
自從1954年秋,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返射望遠鏡修理校準完畢後,我們就把這儀器投入於小行星方位的攝影觀测工作.在牛頓裝置的焦點上(焦距300厘米)二十分鐘的露光,北極星序中,攝影星等17~m.8的星象顯然可見。這遠鏡光力較強我們便有了發見小行星的條件.因為較亮的小行星,都已早經發見.近年發見的小行星,絕大多數的星等都在14~m及15~m左右.我們直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  相似文献   

19.
自今年3月18日池谷一张彗星过近日点以来,它的总亮度保持在3.5等左右,达十几天之久,至4月10日,才降至4等,而它的彗尾也伸展到6度以上,从而使它成为自1997年海尔一波普彗星以来最亮的肉眼彗星。进入21世纪以来,已出现了3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其他两颗都叫林尼尔彗星(C/2001A2和C/2000WM1),无论是亮度还是壮观程度,池谷一张彗星都超过那两颗林尼尔。  相似文献   

20.
鹿林彗星在2009年2月4日(UT)发生了一次断尾事件,通过对2月4日前后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2月3日鹿林彗星就已发生过一次断尾事件.对2月3日发生的断尾事件进行研究可得出断尾移动的速度为68 km·s-1,断尾事件发生的时间为2009年2月3日(15.24土5.16)时.结合断尾事件发生前后鹿林彗星的轨道特征和STEREO-A飞船所测量到的太阳风数据,鹿林彗星2月3日发生的断尾事件可能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和彗星相互作用导致的磁重联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