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篙山地区是华北板块南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系发育齐全、接触关系和各种构造遗址保存良好、出露清楚的地区。是欧亚大陆上得天独厚的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研究场所。从古至今,为国内外地质学家所瞩目。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的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太古代两期绿岩(青羊沟和郭家窑绿岩带)沉积-古陆块结晶基底的形成(三次造陆运动)阶段;其二,早元古代复理石沉积(嵩山群)-挤压造山阶段;其三,中、晚元古代威尔逊旋回沉积(马鞍山群、五佛山群)-拆离滑脱阶段。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3.
胶东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重要分布区之一,已发现~2.9Ga,~2.7Ga和~2.5Ga三期TTG岩石,并确定新太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晚期两期构造热事件。但是,有关胶东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认识几乎都来自对莱阳以北地区(主要为栖霞地区)的研究。该文对莱州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8个岩石样品开展了SHRIMP U-Pb锆石定年,首次发现~2.9Ga岩石(条带状英云闪长岩和片麻状闪长质岩石),发现大量~2.7Ga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确定存在多期次构造热事件叠加改造,包括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中期构造热事件。研究表明,莱州地区与莱阳-栖霞地区具有类似的早前寒武纪地质过程,它们共同构成胶东太古宙变质基底。该文总结了胶东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4.
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在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进行锆石SHRIMP测年结果显示,泰山岩群形成年龄大约在2770~2750Ma。新太古代发生3期岩浆侵入活动,每期岩浆侵入活动开始都有地幔岩浆侵入。早期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形成2740~2700Ma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期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形成2650~2600Ma的TTG质花岗岩;晚期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从地幔岩浆侵入到地壳深熔形成大规模的钾质花岗岩,导致大规模陆壳的形成。古元古代早期和中元古代,有少量岩浆沿太古代刚性陆壳裂解形成的张性裂隙侵入。对鲁西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按岩性+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变质深成侵入体(片麻岩)按时代+gn,依据其不同成分和不同结构构造的第一个英文大写字母进行表示,探讨了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陆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通常将华南克拉通的形成理解为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于新元古代沿江南造山带的碰撞拼合,但对两陆块内部的组成和
演化关系的了解却相对有限。通过对比神农架地区和扬子陆核区前寒武纪地层碎屑锆石的年龄结构及其原位Hf同位素组成特
征,分析了扬子陆块西北部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规律,并对其与统一华南克拉通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
前人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的结果表明,神农架群碎屑锆石年龄谱中记录了约1.6Ga的年龄峰值,且其原位Hf-O同位素分析指示
该期岩浆事件存在幔源物质加入,而相应的岩浆事件(锆石)在扬子陆块陆核区(崆岭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或岩浆岩单元中缺乏记
录。结合神农架群细粒沉积岩Nd同位素地层学特征,指示中元古代时期神农架地区位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且神农架群
沉积地层的碎屑物质并非由扬子陆核区的崆岭基底岩系经风化-剥蚀作用提供,即非扬子陆核区的边缘盆地。这些证据说明,在
新元古代以前,神农架地区与扬子陆核区之间属于两个独立的次一级微陆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太古宙和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分判别分析,提出了鲁东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可能分为3期,第一期为中太古代TTG组合,发育不完全;第二期为新太古代T1T2G1组合,具有贫K2O的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第三期为古元古代早期G2组合,仅具富K2O的钙碱性演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组合花岗岩的形成环境,新太古代T1T2G1组合为岛弧环境,古元古代早期为大陆碰撞环境;不同的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分别对应的陆壳成熟度为:T1T2G1组合为新生的初始不成熟陆壳,G2组合则为最终的成熟陆壳。鲁东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随时间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早期的演化,记录了鲁东大陆地壳形成的完整的地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江绍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江绍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纪地质认识的差异,特别是对浙东南陈蔡群、八都群变质岩时代、大地构造属性、构造演化等问题各家有不同看法,对江绍断裂带形成时代及其构造演化认识也不尽一致.文章对新元古代形成的作为江南古岛弧与华夏地块碰撞造山地缝合带的江绍断裂,在显生宙经历的多次构造变动演化进行探讨,提出碰撞拼接实现于距今8亿年前后,加里东、印支,特别是燕山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岩浆变动,至鞔近期尚有活动.  相似文献   

8.
延边地区地处吉林省的东部。研究区南部为渤海地块 ,北部为兴凯地块 ,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相毗邻 ,西部与吉中地区以敦化 -密山断裂为界。本文主要讨论本区古亚洲洋构造演化阶段所形成的花岗岩类问题 ,并据此对渤海地块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增生、碰撞、缝合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鲁西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占基底变质岩出露面积的90%左右,由晚太古代泰山期TTG质花岗岩、变闪长岩类杂岩体和早元古代傲徕山期二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组成,均侵入泰山群。 TTG质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2700—2600Ma,岩石具明显的片麻状构造,Na/K比值较高,(~(87)Sr/~(80)Sr)比值较低,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为硅铝质基底活化并有泰山群地层部分熔融而形成。变闪长岩类杂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2595—2483Ma,岩浆演化系列完整,为地幔岩浆分异形成。二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2490—2284Ma,块状构造,Na/K比值较低,(~(87)Sr/~(80)Sr)比值较高,为泰山群、泰山期侵入岩经部分重熔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0.
商南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北侧,属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具I型或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属于H型花岗岩;在构造环境上,又具有火山弧型和同碰撞型花岗岩特点,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形成于华北与扬子古陆块在晋宁期由活动陆缘向碰撞带构造环境转变过渡时期,岩石构造类型属碰撞前(火山弧型)-同碰撞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它是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神功运动形成的碰撞拼贴带。它表现出明显的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特征:神功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平卧褶皱;印支运动沿断裂带有向北西强烈的推覆挤压。断裂带不同时期的活动反映了不同特征的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对两侧的地质历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辽河断陷的中元古代构造演化与华北北缘和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大红峪期,华北北缘在大陆裂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被动大陆边缘,郯庐断裂带随之响应发生张裂接受沉积。之后海平面升降,辽宁境内表现为杨庄上升和凌源上升,其不整合面均为沉积属性,在这期间,郯庐断裂带与华北北缘一致保持着裂解趋势。由兴城上升至芹峪上升,辽河断陷沉积了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尚待确定。芹峪上升表示华北北缘开始由被动大陆边缘转换成主动大陆边缘,洋壳低角度俯冲使华北北缘挤压抬升并迫使华北克拉通向南挤压,NE向郯庐断裂由张裂转换成挤压滑动,辽河断陷抬升遭受剥蚀。辽河断陷内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可能就在这一时期剥蚀殆尽。随后洋壳高角度俯冲,华北北缘形成弧后盆地,辽河断陷与燕山地区一样沉积下马岭组。蔚县上升为华北北缘陆陆碰撞造成,陆陆碰撞使华北北缘再次抬升,郯庐断裂挤压走滑增强,辽河断陷褶皱抬升,下马岭组遭受剥蚀。直到罗迪尼亚大陆开始裂解,郯庐断裂带再次张裂,辽河断陷沉积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相似文献   

13.
The Okinawa Trough is a very active tectonic zone at the margin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is typical of back-arc rifting at the young stage of tectonic evolution. Many scientists from Japan,China, Germany, France, the U. S.A. and Russia have done a lot of geologic and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ther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Okinawa Trough is an active back-arc rift with extremely high heat flow, very strong hydrothermal circulation, strong volcanic and magmatic activity, frequent earthquakes,rapid subsidence and rifting, well-developed fault and central graben. But up to now, there are still some important tectonic problems about the Okinawa Trough that require clarification on some aspects such as the type of its crust, its forming time, its tectonic evol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its central grab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high heat flow and tectonic activity.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seismic sur-vey, geomagnetic and gravity measurements, submarine sampling and heat flow measurements in the last 15 year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tectonic problems about the Okinawa Trough: (1) If the Okinawa Trough develops oceanic crust or not. (2) Is the South Okinawa Trough tectonically more active than the North Okinawa Trough with shallower water and few investigation data on it. (3)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Okinawa Trough and its tectonic evolution. The Okinawa Trough has a very thin continental crust. Up to now,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oceanic crust in the Okinawa Trough. The North, Middle and South Okinawa Trough are all very strongly active areas. From 6 Ma B.P. , the Okinawa Trough began to form. Since 2 Ma, the Okinawa Trough has been very active.  相似文献   

14.
胶东地区的基底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陆核形成期、陆壳增生期和汇聚定型期3个主要阶段,古元古代克拉通化汇聚碰撞作用的形成使得原始的绿岩带矿源岩系活化改造;三叠纪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陆陆碰撞形成了山东东部的胶南-威海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使克拉通地体再活化,二大板块的物质成分在区内重新熔合分配并促使金元素转移富集;侏罗-白垩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洋陆俯冲作用,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带的大陆弧花岗岩,包括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组合、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组合和伟德山序列花岗岩组合,这些花岗岩的强烈岩浆活动为金元素迁移成矿提供了热驱动;巨型走滑系统即郯庐断裂带及其巨大的左型走滑系统及其所形成的次级羽状断裂系统为  相似文献   

15.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地壳一级构造区华北板块的东南缘,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特别是新太古代和中生代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类,构成山东省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物质基础。以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深入分析总结,结合山东花岗岩分布格局,划分为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区、胶辽隆起区和苏鲁造山带胶南-威海隆起区3个不同花岗岩地貌景观分区;从造型和观赏的角度将山东省花岗岩地貌又划分为峰丛型、峰林型、山丘型、石蛋型和岩穴型花岗岩地貌景观5类,并以泰山、蒙山、五莲-九仙山、莲青山、峄山等典型实例,论述了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论述了影响花岗岩造型景观的主要内部和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乌妥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跨东昆仑弧盆系北昆仑岩浆弧和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该文对其内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断裂、韧性剪切带和褶皱等构造行迹进行了研究,从局部特征推演至整体特征,达到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及变质变形的再认识。结合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事件、同位素年龄值及区域资料等,确定各构造群落形成的相对时代,进而比较合理地建立起测区的构造变形序列,认为区内自吕梁期-燕山期-喜山期,至少经历了7期12世代的构造变形,期间任一时期构造体制的变更,造山作用类型的变化、盆地类型的转化,都遵循伸展和压缩交替进行这一普遍的地壳演化规律。将东昆仑造山带乌妥地区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古元古代基底的形成阶段、多旋回的洋陆转换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及高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17.
胶东金矿成矿构造背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基础上,通过对大地构造相研究显示:胶东微地块是经多期增生和碰撞而形成的,其漫长的板块构造演化明显具有阶段性。侏罗纪是该区板块构造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期,构造演化由原来的南、北分异转变为东、西分异,胶东地区NE向新生构造起了主要作用。胶东地区中生代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胶东地区表现为3次造山和3次伸展。晚侏罗世造山早期玲珑片麻状花岗岩组合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花岗岩特征;早白垩世造山中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代表了造山期大陆弧花岗岩的特点;造山晚期伟德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表现为大陆弧花岗岩,后造山A型崂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为大陆造陆隆升花岗岩与后造山花岗岩,代表燕山构造的结束。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是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起因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辽东古元古代侵入岩广泛分布于太子河凹陷以南的营口、宽甸、丹东、桓仁等地。本文概述了侵入岩地质、岩石、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 ,探讨了其源区有幔源型、壳幔混源型、壳源型的属性。岩浆演化规律为:造山前富 Mg质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系列与钙碱系列双向演化;造山期由中酸性→酸性,由钠质→钾质;造山后崩塌期由基性→中性→酸性,由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系列,由钠质→钾质。构造岩浆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和模式为造山前毗芦寺超基性-基性杂岩侵喷就位,造山早期条痕状花岗岩同构造底劈侵位,造山主期片麻状黑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同构造中高位侵入,造山晚期块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高位侵入,造山期后构造崩塌期辉长-辉绿岩组合、闪长岩-斜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伸展就位。  相似文献   

19.
根据遥感影像的纹理结构及其相对应的地球物理场特征,秦岭地区可自然分割出四个构造景观单元。即:东秦岭盆岭构造区、西秦岭隆凹构造区、南秦岭叠覆构造区和镇淅盆隆构造区。构造影像单元的拼接组合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松潘—甘孜地块、秦岭—大别地块构造域的地质演化史。即:晋宁—加里东构造旋回期,扬子板块与外来地块(秦岭—大别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实现对接形成南中国联合大陆板块;自海西构造运动开始,华北板块向南推进,从东向西先后与南中国板块的前锋俯冲碰撞,随后进入陆内造山阶段。燕山运动末期,秦岭地区造山活动结束,伸展拉张作用由北向南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