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东太湖网围养蟹效应及养殖模式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俊  谷孝鸿  刘国锋 《湖泊科学》2009,21(4):523-529
通过2007年3月至12月对东太湖三个不同养殖密度和规模网围养蟹区养殖状况与环境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养殖方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湖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太湖人工投饵单养河蟹的养殖方式,会造成水体氮磷营养盐累积,对水体造成污染.选取的A、B、C三个养殖区每产出1kg河蟹造成湖区氮累积量分别为0.24kg、0.33kg和0.30kg;磷累积量为0.043kg、0.059kg和0.051kg.比较各养殖区环境状况、经济效益以及河蟹生长规格,认为东太湖实施河蟹优化养殖的适宜密度和单个网围面积为6000只/hm2和2.33hm2左右,但是目前东太湖养殖方式仍需要改进.针对东太湖养殖面积过大和布局不合理现状,认为东太湖网围养蟹面积应控制在3165.2hm2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2.
2019年,东太湖30 km2养殖网围实现清零,结束了长达34年的太湖网围养殖历史。系统整理东太湖30年来(1990 2021年)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监测资料,对比分析14个监测点位水质在不同网围利用和整治时期的时空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判识网围拆除后水体营养盐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对东太湖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东太湖30年来水体营养盐浓度年际变化随养殖结构(主养鱼到主养蟹)和养殖规模(过度利用到网围整治和拆除)的变化而变化,网围养蟹因其有效的水生植物管控和生态混养相对于主养鱼类水质较优,但水质均随着养殖强度的增大而变差,网围规模缩减对改善水质有正面效应。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分别由1990年的0.53 mg/L、0.014 mg/L、3.58 mg/L和2.90μg/L上升到2021年的1.87 mg/L、0.128 mg/L、5.72 mg/L和28.09μg/L,TN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原网围区和湖心区因较高的水生植被覆盖度,TN、TP、磷酸盐、悬浮颗粒物(SS)30年来变化不大,原网围区透...  相似文献   

3.
东太湖围栏养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杨清心  李文朝  俞林  魏军 《湖泊科学》1995,7(3):256-262
东太湖是太湖东南部一个草型湖湾,面积131.25km~2,水草丰盛,水质良好,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捕捞渔业产量仅有1700t/a左右.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围栏养殖渔业到1992年时已发展到1007.9hm~2的规模和1870t的总产量,年产值1485.23万元,利润率达45.1%。与此同时,也引起了634.4hm~2水生植被的毁坏和水质污染等环境生态负效应。在现行的三种围养模式中,大网围放牧式养殖因过低的生产能力和破坏大面积水生植被而应予以淘汰;小网围精养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污染较严重,应限制其规模并调整其分布以减轻污染程度;网围养蟹以其高利润率和轻污染及对水生植被破坏较轻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予科学引导.同时探讨青虾等的养殖技术以增加水产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东太湖养殖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吴庆龙 《湖泊科学》2001,13(4):337-344
东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草型湖泊,渔业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具有渔业、泄洪、供水等重要功能,作为我国最早开始网围养殖等养殖业开发的湖泊之一,在促进我国湖泊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养殖渔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湖泊渔业等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东太湖作为我国浅水湖泊的典型代表,在分析其主要资源及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网围养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剖析养殖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湖泊渔业养殖承载力资源环境模型,并就未来湖泊渔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伊乐藻-草鱼圈养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十多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特别是城郊湖泊,围栏圈养草食性鱼类发展迅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养鱼过程中,由于大量投喂商品饲料和过量利用湖泊水草资源,加之湖滨人口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导致不少草型湖泊水生植被退化,水草消失,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湖泊整体功能下降。 伊乐藻是1986年从国外引种东太湖的高等沉水植物,已在东太湖归化,并被广大渔民用作草食性养殖鱼类的饲料。本研究是充分利用伊乐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易种植、生物量大、可利用程度高等特点,研究了在浅水湖泊人工种植、采收时间和刈割方法,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测定了草鱼对伊乐藻的消化吸收和饲料系数;研究了伊乐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等,从而在浅水湖泊中设计和建设伊乐藻—草鱼圈养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即以种植伊乐藻为中心,并以它作为草食性鱼类饲料和在水界物质循环的中介,在湖泊大系统内建立的草—鱼平衡系统,以提高湖泊养鱼产量和其他水产品产量,改善渔业水质和优化湖泊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浅水草型湖泊除草技术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朱清顺  徐德昆 《湖泊科学》1994,6(2):171-176
滆湖位于江苏南部,面积为164km~2,是一个典型的草型湖泊,其中80X以上的面积为黄丝草(Pataraogeton maackianus)所覆盖。针对该湖水生植被中草食性鱼类喜食性水草资源逐渐衰竭,非喜食性水草群落逐渐扩张的状况,1988—1990年,进行了湖泊水草群落的定向改良试验和抑制相关水草发生和蔓延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生物防治,以鱼除草,无论是网拦放牧式除草技术,还是网围养殖式除草技术,对各种沉水植物都可彻底清除,而且直接将水草转化为鱼产品,并且有利于湖泊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技术的太湖近15年面积动态变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殷立琼  江南  杨英宝 《湖泊科学》2005,17(2):139-142
本文利用80年代后期以来不同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近15年太湖的面积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3年的15年来,太湖面积共减少9.0226km2,其中湖泊围垦了4.4584km2,湖滩地面积0.6968km2,取土围堰面积3.8674km2.  相似文献   

8.
为削减东太湖养殖污染,改善湖泊水质,苏州市于2018年底基本完成东太湖养殖围网拆除工作.围网拆除后,湖泊生态环境对此如何响应,已成为学者及相关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水生植被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物质循环和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诊断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本研究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和基于生活史的沉水植被优势种群提取方法,监测了东太湖2017年(围网拆除前)和2019年(围网拆除后)的水生植被类群和沉水植被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经验证,水生植被类群监测精度为82.66%,Kappa系数为0.77;沉水植被优势种群的监测精度为62.08%,Kappa系数为0.56.结果表明:围网拆除后,东太湖水生植被优势类群由围网拆除前的沉水植被转变为浮叶植被;沉水植被分布面积减少,且种群由优势度相差不大的七大优势种群逐步向菹草和伊乐藻占据绝对优势发展,逐渐趋于单一化.  相似文献   

9.
肖茜  杨昆  洪亮 《湖泊科学》2018,30(4):1083-1096
以云贵高原湖泊近30 a来的TM、ETM~+和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新型水体指数(NWI)、增强型水体指数(EWI)和自动水体提取指数5种水体指数提取了1985—2015年云贵高原10个湖泊表面水体面积,并对各种算法进行精度对比分析.针对湖泊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水体指数提取其表面水体面积,并进行水体面积变化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湖泊表面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先增加后缩减趋势,1985—1995年湖泊表面水体面积增加了30.86 km~2,1995—2015年湖泊水体表面面积减少了48.12 km~2,其中,面积变化最大的是杞麓湖与异龙湖.对云贵高原湖泊表面水体面积变化与该区域的年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气温、流域植被覆盖面积和人类活动时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云贵高原湖泊的表面水体面积与气候相关性较显著,气温升高引起蒸发加速,降水量下降,湖面不断缩小,与逐年上升的气温呈负相关,与逐年波动上升的蒸发量呈负相关,与逐年减少的降水量呈正相关;2)云贵高原湖泊各流域的植被覆盖面积与湖泊面积变化相关性较弱;3)人类活动是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大肆围湖造田、围湖养殖以及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直接导致云贵高原湖泊面积的锐减,并对湖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9年4、7、10月对网围拆除后东太湖原网围养殖区和非养殖区鱼类资源的调查监测,构建"营养—运动"复合功能群,分析探讨鱼类功能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网围拆除后东太湖鱼类群落监测到39种,鲤科鱼类占比66.67%,与太湖相当(66%).采集到的鱼类可构建为4个营养功能群和5个运动功能群...  相似文献   

11.
太湖梅梁湾冬季湖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元月在盛行西北偏北风的情况下,对位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湾进行了面上湖流调查,发现梅梁湾湾口的湖流较为稳定,以向南流为主,且流速相对较大,最大达8cm/s,梅梁湾西岸有稳定的向北流,而从五里湖口至拖山附近的梅梁湾东线湖水由北向南流动,且在中部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再流向北以补偿西岸的向北流,另一支扩散至整个梅梁湾南部,向南流经湾口进入太湖.在梅梁湾东北部,发现有弱辐合中心,该范围内Chl.a和TP、TN的含量明显高于周围水域.从所有点的垂直运动判断,梅梁湾水流以弱上升运动为主,大小为2cm/s以下.从水量平衡分析,以梅梁湾流入太湖为主要特征,水量补给主要来自于北部的五里湖和直湖港及武进港.  相似文献   

12.
洪泽湖养殖网围拆除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湖泊网围养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2018年全年3次于洪泽湖养殖网围及主要出入湖河道开展调查,通过对比洪泽湖不同区域(河口、湖心、网围区、外围区和拆除区)水质及水生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养殖网围拆除后湖泊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洪泽湖不同区域的水质及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养殖区水体总氮、总磷及悬浮颗粒物浓度明显低于河口和湖心,但浮游动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则整体高于河口和湖心,且养殖区蓝藻、轮虫所占比重较高,这种分布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外源输入及水动力条件影响.与之相对,养殖区内网围区、拆除区和外围区的水质及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并不明显,表明养殖网围拆除后的短期时间内水质并未明显改善,且高藻类密度、低透明度的水体环境也不利于沉水植物的萌发生长与群丛恢复,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合理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促进养殖迹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太湖北部滨岸区水生植被自然修复观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1997-1999年连续3年对太湖北部围隔实验区水生植被自然修复过程的观测表明,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滨岸水域,通过实施围隔保护等途径,土著水生高等植物如荇菜、菱等能够在次生裸区水域自然修复生长。1998年夏季荇菜、菱种群覆盖面积分别达到围隔保护区总面积的14.3%和12.7%。伴生种群有马来眼子菜、狐尾藻和苦草等。分析了人为刈割、水产养殖对水生高等植物自然修复进程的影响。据此提出治理太湖等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东太湖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东太湖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东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TN变化范围0.57-3.91mg/L,平均值1.61 mg/L,NH4 -N变化范围0.01-0.42mg/L,平均值0.14mg/L,NO3--N 变化范围0.044-0.549mg/L,平均值0.16mg/L,而TP平均值为0.103mg/L,与以前的调查结果相比,TN、TP和NH4 -N 均明显增加,CODMn有所下降,水质状况总体较差,但不同水域因其影响因子不同,水质亦有明显差别,湖心区水质最好.目前,东太湖水体总体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部分湖区已达到富营养状态.最后根据东太湖水环境的现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对洪湖沉水植被进行长时间序列变化研究,构建自1950s以来洪湖主要优势沉水植物群落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群落分布图并计算其面积.结果表明:穗状狐尾藻群落面积从1950s占全湖的6%增加至1990s的65%,而后急剧下降至2010年的2%,然后又恢复至2014年的15%;微齿眼子菜群落面积从1950s的10%增至1990s的65%,然后下降至2014年的38%;金鱼藻群落面积从1980s的6%增至1990s的39%,2010年以后则稳定在25%;轮叶黑藻群落面积1950s占全湖的32%,随后急剧下降至1980s的6%,2000年以后逐步增加,至2014年为15%.1950s1990s,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群落分布范围从周边向湖心扩展,而轮叶黑藻群落从湖中心消失;2000年以后洪湖沉水植物群落分布破碎化明显.分析认为,1950s 1990s的围垦和水文过程变化,1990s 2005年的围网养殖、水生植物过度利用以及由此导致的水质恶化等,以及2006年至今开展的拆围和生态修复是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建议取缔围网,控制入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生植被恢复,但同时增加水位变幅,促进植物资源合理利用,避免沼泽化重演.  相似文献   

16.
磷是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重要控制性指标.为分析太湖富营养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总磷(T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本文收集整理了1980—2020年太湖TP浓度数据并分析了TP的时序、时空和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s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初,伴随着工业和三产用水量激增,废污水排放量和入湖负荷大增,1985—1995年太湖TP浓度急剧升高.随着治理与保护措施的实施,到1995年达到峰值后逐步走低,2009年后进入了窄幅波动期.从空间上看,不同时段TP浓度分布格局较好地反映了入湖污染物的输入分布.通过分时段对比分析可能影响太湖TP浓度变化的驱动因子,分别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废污水排放量,入湖水量、入湖河流TP浓度、入湖TP负荷,蓝藻水华、水温,高等水生植物,底泥释放,太湖换水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近10年来入湖TP负荷增加,蓝藻水华强度加大,水温升高,高等水生植物面积减少,这些因素会导致太湖TP浓度上升.2008—2019年净入湖TP负荷比1998—2007年增加了33.9%,而近10年太湖换水周期缩短了17.7%,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影响太湖TP浓度升高的驱动因子的不利影响,太湖TP浓度不升反降.为此建议在新一轮太湖治理中积极开展控源截污、节水减排、水资源调控、高等水生植被恢复、重点污染湖区清淤疏浚等针对性措施以期获得更好的太湖TP浓度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Lake Taihu, a large shallow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is chosen as an example of reconstruction of eutrophic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table isotopes from dissolved nutrients and plants and water column nutrient parameters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roxies in a sediment core from Meiliang Bay including TN, TP, TOC, C/N,δ15N,δ13C, etc. Differences in aquatic plant species and trophic status between East Taihu Bay and Meiliang Bay are indicated by their variations inδ13C andδ15N of aquatic plants andδ15N of NH4 .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external nutrient inputs on Meiliang Bay is reflected in temporal changes inδ15N of NH4 and hydro-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The synchronous change betweenδ13C andδ15N values of sedi-mented organic matter (OM) has been attributed to elevated primary produ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eutrophication between 1950 and 1990, then recent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has been caused by the uptake of 15N-enriched inorganic nitrogen by phytoplankton grown under eutrophication and subsequent OM decomposi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indicating that the lake has suffered from progressive eutrophication since 1990. Based on the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stable isotopes and elemental geochemistry, the eutrophication of Meiliang Bay in Lake Taihu could be better traced. These transitions of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respectively occurring in the 1950s and 1990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a reflection of growing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which is coincident with the instru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18.
东太湖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石建华 《湖泊科学》1994,6(2):166-170
通过1990—1991年东太湖的水文、水质、底质和生物凋查,对其水质作出评价并探求营养现状。结果表明:东太湖的水质状况良好,营养状况已进入中富营养状态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