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刘守祺 《上海国土资源》2005,(4):F0004-F0004
中国红石公园亦名丹霞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位于粤北仁化县境内,占地280平方公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山赤径,翠绿浓荫,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削壁山体,逶迤起伏,绵延不断。走进丹霞山景区,爬“丹梯铁锁”、登“虹桥拥翠”,看“神帽巍峨”,抚“蜡烛柱天”、遥望“壶山”、“铜鼓”,踌跚“群象奔来”,“玉女栏江”仰卧水边;锦江飘逸轻舟,幽谷炊烟升腾。锦江秀水,淡雅清静,一脉柔情,满江风流。六千万年前,眼前的山山岭岭曾是一片汪洋,四方的砂砾收尽湖底,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充填在孔隙里的钙质,将其固结成岩,随着地壳缓慢抬升,又经大自然的切割溶蚀,“雕凿”成今日千姿百态的峰峰岭岭。我国地质学家于一九二八年在粤北一带作地质调查时,以此山命名为“丹霞山”,由此闻名于世界,并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如今已成为中国首批地质公园之一。  相似文献   

2.
黄山南大门     
项长兴 《地质学刊》2004,28(4):213-213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属南岭山脉,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总面积1200km^2,其中属于风景区的面积为154km^2,号称方圆250km^2内有大小山峰难以计数,有名的有72峰,其中大小山峰各36座,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三大主峰,标高都在1800m以上,又以莲花峰最高,高达1864m。  相似文献   

3.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蜂窝状洞穴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窝状洞穴以其精致的形貌和众说纷纭的成因吸引着科研人员和普通大众的兴趣。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蜂窝状洞穴主要产于晚白垩世丹霞组二段(锦石岩段)风成砂岩的崖壁上。本文以园区长老峰锦石岩寺和睡美人禄意堂两处蜂窝状洞穴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了解洞穴生长环境,定量统计分析其形态特征,并采集砂岩样品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探讨洞穴形成与盐风化作用的关系。研究表明:蜂窝状洞穴所在的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发育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渗透性较好;洞穴开口均向下朝向锦江,有利于来自锦江河流的湿润水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小洞内部;洞穴开口基本服从泰森多边形分布。因此,碎屑颗粒相对比较均匀的风成砂岩为丹霞山蜂窝状洞穴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基础,锦江河流为盐风化提供了必要的湿润水汽和盐分。在初始发育阶段,从岩壁上最适合盐风化作用的若干个点开始形成细小的坑洼,逐步向同层位扩张。单个小洞穴由于盐风化作用,洞穴内部风化速率大于洞穴开口边缘,导致蜂窝状洞穴内部空间扩大较快。然后,蜂窝状洞穴的发育突破纹层的限制,逐步加大、变深而呈泰森多边形规则分布。最终,随着洞穴加深,在重力、风力的影响下,蜂窝状洞穴隔壁减薄失稳,洞穴消亡。  相似文献   

4.
《上海国土资源》2007,(1):F0004-F0004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中南部、以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及产地、典型岩溶地貌景观为特色,由顶效、乌沙两个动物群化石产地及马岭河峡谷、西峰林、东峰林、泥凼石林、坡岗岩溶生态等7个景区组成,总面积约270km^2.  相似文献   

5.
2000-2002年期间,笔者对青藏高原东部长江流域溶质载荷分别进行了取样分析并对流域盆地化学剥蚀通量、剥蚀速率和大气CO2净消耗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流域盆地化学剥蚀速率以河源区楚玛尔河最高为2.34×10^6mol/a/km^2,沱沱河最低为1.40×10^6mol/a/km^2,四大支流雅砻江为1.69×10^6mol/a/km^2,金沙江为1.74×10^6mol/a/km^2,大渡河为1.57×10^6mol/a/km^2,岷江为1.88×10^6mol/a/km^2;流域盆地ФCO2估算结果以大渡河最高为101.81×10^3mol/a/km^2,楚玛尔河最低为7.55×10^3mol/a/km^2,金沙江为44.38×10^3mol/a/km^2,雅砻江为69.64×10^3mol/a/km^2,岷江为81.90×10^3mol/a/km^2,沱沱河为21.90×10^3mol/a/km2^。并对长江流域地表化学剥蚀速率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宁海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宁海县位于浙江东部沿海,是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近几年来地质灾害频发,且以滑坡和崩塌为主。在全县1880km^2范围内,共发育滑坡66处、崩塌22处,两者总的发育密度和模数分别为0.047个/km^2和436m^2/km^2。分析表明,上述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所赋存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志兰 《江苏地质》2005,29(3):139-142
苏北盆地油气资源以油为主,石油资源总量近7亿t,其中未成熟油占了30%左右,资源丰度相对较低,平均为2.75万t/km^2,而高邮、溱潼等凹陷资源相对富集,达到7.02万t/km^2~3.48万t/km^2。勘探证实盆地石油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上述凹陷内,主要赋存在三垛组、戴南组、阜宁组、泰州组,且主要分布在1000m~3000m深度带内。作为勘探成熟凹陷,高邮、溱潼、金湖凹陷勘探开发逐渐步人中后期,资源探明率均在30%以上,迫切需要有新发现、新增储量以实现油田生产的平稳接替。从勘探潜力分析看,一些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尚具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质》2005,38(1):118-118
1,遥感解译:利用38景LandsatETM(TM)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制作了全盆地1:100万、1:50万和1:25万遥感影像图;对地貌类型、地表水体、地质构造、岩石类型、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专题解译。解译各类水体总数达446个,水域总面积为1907km^2。其中,面积大于3.5km^2的湖泊为94个。圈定了区内积水洼地的范围,面积为4691km^2。  相似文献   

9.
ASTER遥感影像数据在土壤盐渍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运用ASTER遥感影像数据,对不同地物进行光谱分析,根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征曲线,分别提取植被和水体信息,然后进行非监督分类。并结合物探试验和土样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了焉耆盆地内土壤盐渍化程度分布状况。评价结果为:在焉耆盆地的平原区内,非盐渍化土壤,457.65km^2;轻度盐渍化土壤,335.61km^2;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580.93km^2;盐土,41.11km^2。根据野外实际调查,评价结果的精度达到了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面积16.7万km^2,其中,山区丘陵面积7.4万km^2,平原和盆地的面积9.3万k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4.3%和55.7%,人口9488万。境内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和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四大水系,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断裂构造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且降水时空不均匀,变率较大,致使我省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1.
锦江是成都市主要污水出口,黄龙溪镇出境断面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水。本文对采用人工湿地处理锦江江水进行探讨,认为可以在锦江下游建立一系列多级复合人工湿地,湿地面积大约5~7km2,最终可使锦江出水达到Ⅲ类水域水质。  相似文献   

12.
嘉陵江流域北碚段基于GIS平台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选取坡度、岩性、河流距离、曲率共4个地质灾害致灾因子,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方法,对嘉陵江流域北碚段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按照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级,将2343.6km^2范围的研究区划为4类,其中低易发区面积为141.82km^2,中易发区面积为1162.47km^2,高易发区面积为914.95km^2,极高易发区面积为124.38km^2。最后应用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对分区结果进行验证,位于极高易发区与高易发区的灾害点分别占全部灾点的59.7%与28.2%,共为87.9%,且几处大型的滑坡、堆积体、危险库岸都位于极高易发区.表明研究成果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欣祥  冯进城 《地质论评》2007,53(B08):239-240
河南省地处秦岭造山带的东段,有着长达3.0Ga以上的构造演化历史,由于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构造运动非常复杂,岩浆活动十分强烈。河南省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分布非常广泛。河南省花岗岩总面积超过1.4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8.7%、基岩区面积的32.2%,占整个秦岭——大别山造山带花岗岩(面积为4万km^2)的36.2%多,是中国著名的花岗岩密集区之一。河南省花岗岩及其不同的岩石类型很好地揭示和反演了东秦岭板块构造的每一个特定的构造演化阶段和岩浆动力学过程。河南省花岗岩的地质地貌也很具特色。以花岗岩为主形成的世界级、国家级及省级地质公园有6处之多,以花岗岩为主形成旅游的风景区多达二十多处,遍布河南全区。河南花岗岩地貌景观丰富多彩,具有雄、险、奇、幻的特征,各种景观形象逼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河南省花岗岩地貌景观有九大类型,主要由内、外营力地质作用所造成。构造运动、花岗岩节理系统、岩石结构、水流冲刷、风化剥蚀等地质作用是造成河南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基本因素。河南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已成为一种新的重要自然资源,为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广东丹霞山作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和命名地,对于其独具特色的红色成因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对丹霞山红色地层石英砂岩开展了矿物学研究.结果 表明,该石英砂岩中含有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红色物质主要呈团簇状、串珠状和浸染状3种状态,分布于胶结物和基质中,并在矿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使岩石宏观上呈红色.Fe元素是致红色的关键,其来源可能是非晶态的铁氧化物,属于赤铁矿的无定形早期形态或铁络合物的形式.铁镁硅酸岩等母体矿物的继承,以及被地下水机械渗透的碎屑和粘土矿物,都能够为染色提供直接的铁来源.丹霞山的红色是在沉积后改造形成的,地下水的参与促进了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含铁物质的沉淀.含氧水环境的持续更新有利于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的进行,促使蚀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铁和溶液中的铁不断沉淀,导致红色加深,最终形成丹霞山广泛分布的红色地层.对于丹霞山红色成因的研究,有利于为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红色成因和致色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源区20多年来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地专题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采用分层剔除手段和掩膜技术实现了黄河源区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时相信息自动提取与高精度定量化。结果表明,源区20多年来沼泽湿地急剧减少,重度荒漠化土地以6.03%的年速率递增,至2000年时已增至1976年的4.44倍,沙漠面积由1976年的约60km^2扩展至2000年的140km^2。  相似文献   

16.
利用遥感技术,对兖济滕矿区2000-2010年的采煤沉陷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兖济滕矿区累计沉陷面积为88.43km^2,占整个矿区面积的3.53%。10年来,沉陷区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57.37km^2,增加到2010年的88.43km^2,平均年增沉陷地面积约为3.45km^2。采用遥感手段,在大范围内,可以较直观、准确地确定采煤沉陷区的范围、面积、形态、动态变化等特征,可为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五华区共查证崩滑流及地面塌陷灾害点60处,灾情堪称严重。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法对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评价分区。高易发区面积31.35km^2,中等易发区面积247km^2,低易发区面积101.65km^2。科学评估分区结果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作为高海拔的内陆湖泊,其表面水体面积多年变化对寒旱区的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至关重要。为了研究30年来青海湖湖泊面积变化规律,提取了1986—2017年(除去2012年)覆盖青海湖的459景Landsat5/8影像,采用6种常用的水体提取方法分别提取了青海湖表面水体面积,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差异,最终分别对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水体指数2015(WI2015)方法获得1986—2017年青海湖表面水体面积的年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9—2003年青海湖面积减小了175.34km^2,年平均减小率为12.52km^2/a,2003—2017年青海湖面积增加了183.43km^2,年平均增加率为13.10km^2/a,整体上,1986—2017年青海湖面积增加了104.46km^2,年平均增加率为3.37km^2/a。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西岸南大港、北大港中晚全新世潟湖底板虚拟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志文  王宏  李效广 《地质通报》2005,24(7):672-676
约400km^2的1:5万白水头-歧口镇幅是渤海湾西岸南大港与北大港古湖的组成部分。以1:5万白水头-歧口镇幅175个区域地质调查点的多维数据——点的坐标、点的地表与所揭露的潟湖底板的高程和区域性年代学框架——为基础,对南、北大港古潟湖其余约880km^2未实测区域布设控制贝壳堤和潟湖底板高程的虚拟三维地质点275个(虚拟点的坐标、贝壳堤顶部与湖底板的高程)。应用C-Tech公司EVS Pro软件的三维技术处理实测与虚拟的450个地质点,获得了约5000年以来、面积约1280km^2的南、北大港古潟湖底板与贝壳堤的模拟形态。  相似文献   

20.
易武英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13,32(4):447-452
乌江位于云贵高原斜面上,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地质地貌独特,岩溶地貌广泛发育,由于长期不合理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质量受到重大威胁。本文以乌江流域(位于贵州省境内)41个地区为研究区,以2010年 TM 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 RS 和 GIS 技术获取景观格局信息,构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 GIS 图形叠置法相结合,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划分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将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Ⅰ)、较好(Ⅱ)、一般(Ⅲ)、较差(Ⅳ)4个级别。结果显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良好、较好、一般、较差的面积分别为7710.8 km^2、26208.3 km^2、15704.3 km^2、16106.1 km^2,所占比重分别为11.7%、39.9%、23.9%、24.5%。总体上,流域的西北、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而流域的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不同县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