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间统计学进展及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空间统计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济地理.尤其是城市和区域研究领域中发展起来的重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考虑到事物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大大革新了原有经典统计.并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丰富了在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对空间的认识和预期.本文简明地综述了空间统计主要领域和内容.指出探索式空间分析.局部空间统计和空间回归模型是空间统计与经济地理研究主要的结合点,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就空间尺度、空间权重矩阵、边缘效应和解释谬误等方面着重阐述了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空间统计在社会经济要素集聚、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和房方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总结其主要应用方面和价值.空间统计将会大大提高对城市微观尺度的研究,为城市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机理提供重要研究手段,但对数据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域展览业与经济相关关系及其空间溢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秋菊  罗倩文 《地理科学》2016,36(11):1729-1735
以中国展览业为例,立足于展览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Moran’s I和Moran’s I散点图阐释展览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纳入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相对于经典回归模型的优越程度,进而揭示展览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展览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在地理空间上分布都不均衡;展览业及区域经济皆呈现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两种空间聚集格局; 现阶段,中国展馆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SLM优于经典回归模型,展览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展览经济预测研究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马国霞  徐勇  田玉军 《地理研究》2007,26(3):590-598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研究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新的视角探讨了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关系;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对传统收敛模型加入空间项构建了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而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经济收敛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在1992~2003年经济增长存在收敛趋势,但由于强集聚效应,收敛率较低,内部差异仍很显著。  相似文献   

4.
吕海萍  池仁勇  化祥雨 《地理科学》2017,37(11):1649-1658
以中国31个省域为空间样本,运用趋势面、引力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中国创新资源协同空间联系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构建创新资源协同势能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探讨创新资源协同空间联系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4年中国各省域创新资源协同状况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创新资源协同空间联系呈现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空间网络结构分布格局变化显著:从简单雏形逐渐发育为“鸡爪型”、多核心复杂化的“网络型”空间结构;创新资源协同势能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资源协同空间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可以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空间溢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吴玉鸣  李建霞 《地理科学》2006,26(4):385-391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正确、科学测算TFP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及政策研究非常重要。运用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方法,基于2003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对中国大陆省级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测算分析。结果发现,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测算我国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具有较好效果,利用这种方法测算的2003年中国大陆31个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结果比较符合工业生产率发展实际;在影响我国省域工业生产率的因素中,工业资本投入是造成工业经济增长率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各个省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是制约我国省域工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瓶颈因素;2003年我国省域工业生产率增长是由资本和技术共同推动的。  相似文献   

6.
通达性被认为是评价交通网络的方法中一项综合的、直观的评价指标,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多种领域。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域范围为研究区,通过运用空间句法模型和网络分析算法,获取路网集成度和等时圈数据并进行GIS可视化表达,定量分析研究区路网发育的空间结构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蓝色经济区内路网体系发育较为成熟,路网线段集聚明显;线段式空间分布格局呈“点-轴”状发散,轴线式空间分布格局呈“干-枝”状发散,形成了区域内部的核心圈与外围圈的互连互通;②城镇区域可达性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中心性和周边路网发达程度,而青岛市和潍坊市位于区域的核心位置,通达性好且对整个区域路网的控制作用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是区域科学、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点。文章对国内外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及测度模型进行梳理。从研究内容来看,区域联系特征及区域空间结构的关注较多,而针对区域间地缘经济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尤其是在测度方面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质性方法在研究中的分量也需要强化。经典的引力模型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调整和深化,而对于城市流模型和地缘经济关系模型的支撑理论较为薄弱,模型应用过程中呈现出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的趋势。传统的研究还集中于地理意义上的区域空间及城市组织,针对虚拟空间中的信息技术流动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应作出积极回应。随着全球城市网络的显现,借助各种属性数据探索垂直层面的联系将是一个重要方向,不同尺度下的城市与区域间的网络结构、功能和关系研究将成为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空间思维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04年中国341个区域单位人均GDP增长速度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发展差距的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必须强调空间因素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而且可以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GIS软件不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统计分析的问题,提出了利用GIS技术重新构建区域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的新思路。对该模型进行了具体建模和编程实现,并将该模型集成到区域经济统计分析系统中,最后利用该系统对江西省各地区经济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应用实践。研究表明,该区域经济统计分析模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区域的经济统计分析,方便政府部门制定与经济相关的各种决策,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35  
刘旭华  王劲峰  孟斌 《地理研究》2004,23(4):530-540
区域经济发展是受区域内外的多重因素影响的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动态规律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区域经济空间动态发展模型对中国 1978~ 1998年的区域经济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析 ,寻找影响其增长的区域内外因素及变动规律。考虑到中国的本土化特色 ,在模型中引入开放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变量 ,回归结果得到显著提高。研究表明 ,在过去的 2 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外 (如欧盟 )的发展规律不完全相同 ,具有中国特色。尽管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满足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广州信息服务业增长的地域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小培 《热带地理》1999,19(1):18-22
采用第三产业普查数据,用聚类方法,详尽分析了广州信息服务业增长的地域类型,揭示了在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背景下,城市信息服务业的地域运动规律,并为合理布局和发展信息服务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Zimbabwe reveals little application of formal spatial analysis because of failures to apply available relevant research and because of the inapplicability of much spatial analysis itself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frica.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patial analysis applied within the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could provide some insights. If spatial analysis is indeed a non-event, the matter should concern academic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3.
多中心空间开发战略研究——以大郑州都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单中心、双中心和多中心3种典型的都市区空间开发模式发现,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开发模式已成为全球许多都市区空间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大郑州都市区为例,结合其范围界定和空间开发的现状与问题,认为,应该采取多中心空间开发模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向北、向南和向东3个方向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注重与东西两翼的协同发展,加强与开封、洛阳、许昌等周边城市的空间联系,将大郑州都市区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崛起的引领者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区地理》1999,22(4):35-41
对乌鲁木齐城市地域结构各种特征的分析,发现此城市地域具有的历史和民族特征及其现代城市特征,并针对乌鲁木齐城市地域结构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演化阶段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飞  王涛  刘立超  黄翠华 《中国沙漠》2012,32(3):593-599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地下水位埋深的3个白刺灌丛沙堆样方内灌丛沙堆水平投影面积与高度的关系、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自相关关系,确定各个样方白刺灌丛沙堆的演化阶段,并分析了地下水位、沙源及植被生长对灌丛沙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刺灌丛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水平投影面积和高度之间为线性关系;稳定阶段白刺灌丛沙堆高度与水平投影面积为幂函数关系;退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高度和水平投影面积为二次函数关系。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为5 m,且3个样方之间自相关尺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The impact of recent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on Chinese cities has influenced both the rat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their development. In this research, three groups of cities are analyzed: those in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pened coastal cities, and inland provincial level capital cities. Eighteen variables 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he reforms. Major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1) current urban reforms deviate sharply from earlier socialist Chinese practice; (2) urban growth has responded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to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advocated by the urban reforms (e.g., foreign investment, foreign trade,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and (3) urban reforms have resulted in distinctly different spatial impact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cities, with those in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in the coastal areas benefitting more than inland cities.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级人口增长率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分析了1982-1990年和1990-1998年2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并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个时期人口增长率的空间关联关系。1982-1990年中国可分为北部人口低增长、中西部高人口增长率、中东部低人口增长率和南部高人口增长率等4个区域,1990-1998年中国可分为北部低人口增长率和南部高人口增长率2个区域,2个时期的空间聚类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南部和西部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高,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低,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南部和西部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高,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低。最后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空间差异新变化,人口的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特点。作者选取1980—2012年人口增长数据,根据实际需要把辽宁省划分为61个基本空间单元,采用Geoda095i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分7个发展阶段对辽宁省人口增长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2年全省人口增长的Moran’I指数均为正值,反映出辽宁省各区域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总体相关性呈现出“较弱-较强-较弱-较强-较弱”的阶段变化特征;同时,LISA指数反映的人口增长的局部相关及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沈阳一大连所连接起来的轴线上、环渤海地区和距离沈阳较近的辽东部分区域,且集聚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从空间自相关视角厘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地区的空间组织关系演化规律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集极、孤极和外围等概念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分析方法,按两级三区和三级五区结构体系分别构建江苏省全局和局部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显示:①全局空间集极范围不断扩大,孤极数量减少,逐渐形成南集极北孤极、南极北外的空间结构,其间空间自相关作用逐渐增强,区位是极化动因; 局部空间演化走势不尽相同:沿江和沿京杭运河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升级,而沿东陇海和沿海地区却相对恶化。因此认为当前江苏省全局空间中南北显著分化和局部空间相背演化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